2016年,中國文學界迎來了一則令人悲痛的消息——才華橫溢的楊絳先生離世,享年105歲。
她的一生跨越了清朝、民國以及新中國三個重要歷史階段。
這一路上,她也經歷了許多坎坷。丈夫錢鐘書和獨生女錢瑗都比她先一步離開人世,
而她在晚年獨自生活了整整18年之久。
提到她,人們總是會想起那本感人至深的《我們仨》,還有她那份淡泊名利卻堅韌不拔的精神氣質。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她將家中的財物悉數捐贈出去,
把所有的藏書與手稿都交給了國家和學校,自己則以最干凈的方式告別這個世界。
當年楊絳與錢鐘書結為夫妻時,兩人的生活充滿溫馨與和諧。
他們都是學識淵博的人,在學術研究上各有千秋,彼此旗鼓相當。
家中常常可以看到兩人爭論學問的場景,雖然意見不同,但氣氛融洽。
錢鐘書學富五車,而楊絳也不甘示弱,翻譯了許多國外經典著作,
他們的書架上擺滿了凝聚心血的書籍。
到了1937年,隨著女兒錢瑗的到來,這個家庭變得更加熱鬧非凡。
小錢瑗從小就表現出聰慧的天資,模樣像極了母親,性格卻帶著幾分父親的倔強。
楊絳與錢鐘書教導她讀書寫字,家里經常能聽到三人一起探討知識的聲音。
盡管物質條件并不算富裕,但一家人其樂融融,內心感到無比滿足。
長大后的錢瑗考上了大學,并且遇到了心儀的王德一。
兩人相處甚歡,對未來滿懷憧憬。
然而時代動蕩,王德一最終沒能承受住壓力,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讓年輕的錢瑗深受打擊。
遭受感情重創的錢瑗變得沉默寡言,整個人都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她回到父母身邊,話語明顯減少。
看著心愛的女兒如此痛苦,楊絳與錢鐘書雖心疼不已,卻也無法替她分擔這份傷痛。
后來,在1974年,有人為錢瑗介紹了一位名叫楊偉成的對象。
對方帶著兩個孩子——一個18歲的兒子和一個女兒。
錢瑗與楊偉成相處得還算不錯,婚后與繼子女的關系也算融洽,
不過這種關系更多是禮節性的,缺乏親密感。
或許因為心中還惦念著過去的愛情,錢瑗并未再生育子女。
那段時期,楊絳一家仍然維持著完整的生活狀態。
錢鐘書專注于寫作,楊絳忙于翻譯工作,偶爾錢瑗也會回家探望,帶來一些小禮物。
盡管曾經經歷過波折,但總體來說,這是一個幸福團圓的家庭。
每每回憶起這些日子,楊絳都會感慨那是她最為安心的時光。
誰也沒想到,這樣的平靜很快就被打破。
其實,錢瑗的身體一直不太好。
年輕時的感情創傷對她造成了深遠影響,再加上工作中過于認真負責,長期處于高壓狀態。
到了1996年,她開始頻繁咳嗽,腰部疼痛難忍,去醫院檢查后發現竟是癌癥。
當時楊絳已經86歲高齡,按理說應該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
卻不得不面對女兒病重的事實。
更糟糕的是,錢鐘書此時也因病住院。
她需要在兩個親人之間奔波,既要隱瞞真相不讓丈夫擔心,又要全力照顧病中的女兒。
錢瑗住院期間,楊絳幾乎一刻不得閑。
她要給女兒喂水喂飯,同時還要抽空去看望錢鐘書,生怕他察覺到什么。
沒有其他人可以依靠,她只能獨自硬撐下去。
可惜的是,即便楊絳如何努力照料,也未能挽留即將逝去的錢瑗。
僅僅一年時間,錢瑗便因病情惡化離開了人世。
送別女兒那天,楊絳仿佛被掏空了一般。
她沒有大聲哭泣,只是默默地收拾遺物,把女兒留下的一些衣物疊好收起來。
對于錢鐘書,她依然沒有說出實情,只告訴他錢瑗出差去了。
而錢鐘書身體虛弱,行動不便,但頭腦依舊清晰。
他可能猜到了部分真相,卻沒有點破,只是安靜地配合著楊絳。
到了1998年,錢鐘書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享年87歲。
這一次,楊絳真正成為了孤身一人。
短短一年之內,女兒與丈夫相繼離去,她因此大病一場,身體迅速消瘦。
這段時間對楊絳而言極為煎熬。
出身書香門第的她,原本從未干過粗重活計,
但為了家人,她學會了如何照顧病人,學會了如何堅強支撐。
在女兒臨終前,她努力讓其安心;
而在丈夫離世時,她則竭力讓自己保持鎮定。
她深知這兩個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牽掛,
可如今他們都先后離開,讓她徹底失去了精神寄托。
家中一片寂靜,書架上的書籍依舊存在,但翻閱它們的人卻少了一半。
自錢鐘書去世后,楊絳獨自度過了18年的歲月。
起初的幾年尤為艱難,家里空蕩蕩的,夜晚甚至能聽見自己的呼吸聲。
她的身體狀況也不佳,經歷了一場大病后,腿腳更加不便。
然而,她并沒有讓自己陷入無所事事的狀態,而是拿起筆重新開始創作。
她撰寫《我們仨》,記錄與錢鐘書、錢瑗共同生活的點滴,追憶那些無法重現的美好時光。
通過文字,她似乎又與他們團聚了一次。
白天的時候,她坐在書桌旁,翻閱舊書,整理手稿,
晚上則早早休息,生活簡單到了極致。
隨著時間推移,楊絳逐漸恢復了內心的平靜。
她不喜歡外出,也不熱衷于社交,偶爾有朋友來訪,也只是聊聊關于書籍的話題。
她常說,活著的人必須繼續前行,而對于逝者留下的東西,則要學會放下。
于是,她開始整理家中的物品,將錢鐘書的手稿妥善保存,對自己的翻譯稿件進行分類歸檔。
她明白,這些東西如果留在家中,終究無人問津,不如送給需要的人。
步入晚年,她將所有的書籍、手稿和字畫無償捐贈,
其中一部分送到了國家博物館,另一部分則交給了清華大學。
她沒有留下任何金錢,連稿費和版稅也都全部捐出。
她表示,這些都是她與錢鐘書畢生的心血,應該找到更好的歸宿。
2016年,她以極其安靜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沒有大操大辦,
一如她以往低調的人生態度,不爭不搶。
她早已做好一切安排,說走就走,不愿給別人增添麻煩。
那時,她已經沒有什么牽掛了。
女兒沒有留下后代,丈夫也已離開18年,她的家族血脈到此為止。
臨終之前,她沒有任何抱怨,也沒有多說什么,只希望一切都能夠簡單處理。
她這一生經歷了太多風雨,但在最后關頭,她依然選擇了清清白白地離開。
信息來源:百度百科:楊絳、錢鐘書海峽網:《百歲老人楊絳,一席話點醒無數人:婚姻無非就三樣,只要占一樣,就還能過日子,一樣沒有,趁早離開》中華經濟網:《楊絳百歲人生:只想貢獻一生 做做學問》新華網:《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最隱的士》為了提升大家閱讀觀感,以上內容部分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行為,請大家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