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是“世界戲劇日”。為深入推進美育教育,讓藝術浸潤學生心靈,北京各中小學在校園中廣泛開展戲劇教育。
編排原創話劇、將戲劇與傳統文化相連接……如今,校園里,精彩戲劇不斷上新,學生們站上國家大劇院等各類舞臺,綻放藝術光彩。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這些精彩的校園大戲。
校園劇《堅強的泥人》
東城區革新里小學
創作檔案
東城區革新里小學的原創校園劇《堅強的泥人》講述熱愛泥人的學生張傳承,面對同學們認為泥人不時尚、被時代淘汰的看法,內心充滿矛盾。在國際青少年手工玩具制作大賽來臨之際,張傳承猶豫不決,在夢中出現了祖先的鼓勵讓他堅定信念,于是帶著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泥人作品參賽。比賽中,作品雖遭質疑,但他對泥人的熱愛與傳承精神打動眾人,最終獲得希望之星獎,讓泥人這一傳統技藝得到認可,展現了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與價值。
《堅強的泥人》緊扣學生的校園生活,人物塑造既有學生群像的活潑,又有不同年代的個性化人物特點。劇目以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為主題,表達了傳統文化所富有的時代意義,即臺詞中所說到的:“所謂的傳統,都是曾經的流行,所謂的保守,都是曾經的時尚”。劇目還巧妙地融入了突破自我這一心理健康的元素,對于演員及觀眾都有非常積極的教育意義。
在劇組里,孔德奕是年齡最小的那一個。起初,看著其他同學在排練中出色的表現,她多次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后來,在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下,她成功完成了 “祖先”這個角色的塑造。此后,飾演 “祖先” 的每一場表演,都成為她的高光時刻,也讓她真正領悟到戲劇獨特的魅力與樂趣 。
該劇于2024年9月首演,曾獲北京市東城區第二十七屆藝術節展演金獎。
校園劇《讓生命陽光般燦爛》
朝陽區垂楊柳中心小學
創作檔案
《讓生命陽光般燦爛》是北京市朝陽區垂楊柳中心小學與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共同創排的一部原創校園劇。該劇于2024年1月啟動劇本寫作,創作素材與靈感均來自垂楊柳中心小學黨總支書記鐘亞利撰寫的《家校鐘聲》一書。經過為期9個月的創作、排練,截至目前,該劇已在北京兒童藝術劇院、首都圖書館劇場展演十場,收獲了專家與大小觀眾的一致好評。
全劇以小學六年的時光為軸線,通過三個溫馨而深刻的小故事,展現了年輕班主任與她的學生們、家長們共同成長的歷程。劇情巧妙融合了孩子、家長、老師三方的視角,在戲劇的沖突與矛盾中,傳達了三者間對理解與共鳴的深切呼喚。該劇緊貼時代脈搏,深刻反映現實生活,關注青少年精神世界與成長煩惱,直面教育領域諸多挑戰,是一部旨在促進家校和諧共育、攜手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的現實主義校園劇力作。
《讓生命陽光般燦爛》于2024年6月5日首演,該劇第二幕《學霸的滑鐵盧》榮獲北京市第二十七屆中小學生藝術節金獎。
音樂劇《東坡春曉》
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創作檔案
《東坡春曉》是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編排的原創音樂劇,創作旨在深挖語文學科在生活實踐中的詩性轉化,舞臺由3個繃著水墨畫的白框和若干白色積木組成,用中國的方式繪寫中國的模樣。
故事中,學生們為完成“模仿蘇軾寫詩”的作業,通過VR技術見到了同樣苦惱于寫詩的13歲小蘇軾,在和這個小古人一同尋找創作靈感時,傳統和現代的世界觀激烈碰撞摩擦,小蘇軾于廬山頓悟古人擁抱世界的創作真諦,13歲提前寫下《題西林壁》,學生們共情到了古人熱愛生活、縱情自然的生命態度,最終創作出自己的作品。
《東坡春曉》于2023年12月23日首演,曾獲海淀區藝術節金獎、北京市藝術節金獎。
校園劇《大山的思念》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通州分校
創作檔案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通州分校創排的《大山的思念》,表達了在武夷山的奶奶日夜思念著遠在阿里山的親妹妹,她們骨肉分離,鄉愁情深,每天都帶著孫女和外孫女去爬山,講述著大山的傳說。相傳兩座山本是連在一起的,為何如今只能隔海相望,姐妹二人也日夜期盼能再次重逢。她們在用自己的方式讓子孫后輩從小銘記海峽兩岸一家親,中華民族血脈連!
該劇目通過獨特的角色塑造將游客與老人及后輩巧妙結合,并在純粹的情感線中融入喜劇元素,以豐富的表現形式詮釋了海峽兩岸的深厚情誼,同時也讓美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以藝術實踐的形式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
學生賈學博說,通過排練戲劇,自己深刻體會到海峽兩岸一家親絕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里的深情。
《大山的思念》于2024年9月21日首演,曾在北京市藝術節和通州區藝術節中榮獲金獎。
校園劇《石頭記》
昌平區回龍觀中心小學
創作檔案
《石頭記》是回龍觀中心小學創編的原創古風校園劇,以學童慧生受師命賣石為線索,通過集市遭遇與哲思對話,揭示“實踐求真知”“自信守初心”的成長主題。劇中融合傳統燈謎、貨郎歌舞等互動形式,臺詞化用經典名句,輔以古風音樂增強文化沉浸感。
《石頭記》以“慧生賣石”為主線,通過生動的情節傳遞“堅持自我、重視內在價值”的成長哲理,強調實踐出真知與自信的重要性,契合思政教育中“立德樹人”的核心。故事背景依托“臥龍書院”的虛構校史,呼應學校育人精神,潛移默化傳遞學校“友善教育”文化。角色塑造鮮活,如慧生的成長蛻變與先生的智慧引導,既貼近學生生活,又彰顯寓教于劇的匠心。
《石頭記》于2024年11月在昌平區曉劇場首演,同年參與北京市第二十七屆學生藝術節(戲劇)展演。
京劇《我知道》
大興區龐各莊鎮第一中心小學
創作檔案
北京市大興區龐各莊鎮第一中心小學原創京劇《我知道》,是由學校“小葵花”京劇社主創老師們改編自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同名動畫《我知道》。該劇目通過小白兔的驚險經歷,講述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道理。告誡同學們遇到別人的教導,應該多思考,要常自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不應該驕傲自滿。
來自四(1)班的韓京陽在劇中扮演“大灰狼”一角。他表示,當初參加學校京劇社團,只是出于好奇。但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漸被京劇的魅力所吸引。“從一開始的唱腔、身段練習,到后來能夠完整地表演一段劇目,每一次的進步都讓我感到無比興奮。而參加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大賽,更是讓我終生難忘。”賽前的緊張準備,老師們的悉心指導,同學們的互相鼓勵,都成為了他寶貴的回憶。
站在舞臺上的那一刻,燈光聚焦,韓京陽全情投入,將自己所學盡情展現。“通過比賽,我不僅收獲了榮譽,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堅持和努力,懂得了團隊合作的力量。京劇不僅是表演藝術,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展現。每次的學習和表演,都仿佛是在與歷史和文化進行一次對話,讓我感受到深深的共鳴和認同,我會繼續熱愛并且傳承下去!”
京劇《我知道》于2023年9月28日首演,曾榮獲第十四屆“國戲杯”銀獎、“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集體獎,并先后在大興區文化活動中心、國家大劇院演出。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策劃:凌月云 趙艷國 趙翩翩
張廣林 張娜 王小艾
編輯:韓沖
校對:蘇珊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