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從小學到高中,12年的基礎教育中皆被應試環境所浸染,這也導致了很多學生即便到了大學,也依舊沒有擺脫“唯分數論”的思想,但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差別就體現在這里,很多時候未必是你分數高,就能競爭成功的。
研究生考試就是學生們擺脫“唯分數論”思維,或者說看清高等教育本質的一個契機,很多大學生認為自己筆試分數夠高就一定能上岸研究生,殊不知研究生復試的存在,早已打破了“唯分數論”的傳統,分數早已經不是導師選拔研究生的唯一標準。
網上有一名大學生,報考了廣東一所985大學的研究生,可在看到錄取名單的那一刻,心都涼透了,本以為自己筆試436分的成績肯定能穩穩上岸,可令人沒想到的是,復試的表現讓他無緣研究生。
“371分憑啥上岸?”,985大學不按套路出牌,436分考生淚灑復試
如果說只是自己復試表現不佳的話,或許考生心里也不會那么難受,可真正讓他無法接受的是,自己436分的成績沒考上研究生,而另一名筆試僅僅371分的人卻被錄取了,即便是再好的心理素質也無法接受這樣的局面,高分考生淚灑復試,忍不住質疑:“,436分的沒考上,371分憑啥上岸?”
這樣的情況在985名校考研中并不罕見,另一份社會學的考研復試錄取名單中,筆試成績分別為428分、445分的兩名考生也因為復試表現不理想無緣研究生,而筆試成績不如他的人卻被錄取了。
每當有這種情況發生時,就會有學生質疑學校“區別對待”或者是有內幕,但就是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復試表現的確不夠出色,更沒有意識到高等教育的環境下,分數早已不是選拔的唯一標準。
這種看似不合常理的錄取結果,其背后是頂尖高校考研錄取的復雜性。理工科專業的錄取相對簡單直接,基本遵循分數優先的原則,因為這些領域重視專業能力的量化考核,高分考生通常能占據優勢。
但人文社科類專業錄取規則往往難以捉摸,像上文中提到的社會學、考古學等專業,不僅看重專業知識,更注重學術視野和研究潛力,尤其是985這樣的高水平院校,對于學生個人能力和綜合素養的要求更加多元化。
985名校對研究生更加全面的選拔標準,正在改變許多考生的心態
985名校的復試,不僅考察專業知識,考生的表達能力、思維邏輯、科研潛力等潛在因素都是重要指標,而有些表面上的低分考生,在這些方面可能具備獨特優勢,這也是很多筆試低分的考生能在復試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
像部分學生質疑的“學歷歧視”問題,其實對于985名校考研招生而言并不稀奇,考生的背景對于錄取結果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本科院校層次、實習經歷、科研經驗等因素都會成為最終錄取的決定性因素,也就是說,單純依靠高分并不能保證穩妥上岸。
985名校對研究生更加全面的選拔標準,雖然評判方式上不夠直觀,甚至會被認為是“不按套路出牌”,但的確更有利于選拔優秀人才,或者說更有利于選拔出導師心目中適合攻讀研究生的人才。
低分考生逆襲并非偶然,這些考生往往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復試時能展現出超出分數的實力。這也再次提醒同學們,復試的準備需要全面發力,專業知識、英語口語、研究計劃都需要充分準備,只重視筆試、忽視復試,極有可能在最后關頭功虧一簣。
考研結果難以預測,即便是初試第一名,也可能在復試環節被淘汰。這種不確定性恰恰提醒了考研名校的同學們要端正心態,既不能因為高分而驕傲自滿,也不能因為分數不夠理想就喪失信心,保持平和心態才能在復試中發揮真實水平。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