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在中國的現代藝術家中,
有哪一位藝術家對今天的
當代藝術仍然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
我的答案必然是林風眠。
——邁卡爾·蘇利文
林風眠:一位藝品與畫風統一的藝術家
◎鄭智威
林風眠雖然自1919年離家西行留學,再沒有回過廣東梅縣的老家,可是他從來也沒有忘記過家鄉的親人,尤其是石匠爺爺的音容伴隨他的一生,他多次回憶起祖父的訓誡,他在《回憶與紀念》中寫道:
“我出生在廣東梅縣一個山區的石匠家庭里,兒時便當上了祖父的小助手。祖父對我非常疼愛,整天叫我守在他身旁,幫著他磨鑿子、遞榔頭;看他在石碑上畫圖案、刻花樣。祖父對我是抱有希望的,他叫我老老實實地繼承他的石匠手藝,不要去想那些讀書做官的事。他常說:你將來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的一雙手。有了一雙手,即使不能為別人做出多大好事,至少自己可以混口飯吃。他還叫我少穿鞋子,而他自己,無論四季陰晴,都是光著腳板的。他說:‘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么路都可以走!’祖父已經去世好幾十年了,在我腦子里,只能記起他盤著辮子、束著腰帶、卷著褲管、光著腳板,成年累月地在一方方石塊上畫呀、刻呀的一些模糊的印象,然而他的那些話,卻好像被他的鑿子給刻進了我心里一樣,永久也磨不掉。我不敢說,我能像祖父一樣勤勞儉樸,可是我的這雙手和手中的一支筆,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鑿子一樣,成天是閑不住的;不過祖父是在沉重的、粗硬的石頭上消磨了一生,而我卻是在輕薄的、光滑的畫紙上消磨了一生。除了作畫,日常生活上的一些事務,我也都會做,也都樂意做。這些習慣的養成,我不能不感謝祖父對我的訓誡?!?/p>
吳大羽與林風眠、林文錚
白蓮仕女
紙本水墨設色
68cm×66cm
20世紀60年代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藏
兒時的記憶是深刻的,林風眠祖父的話,是客家人的性格的寫照,梅縣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先民在歷史上經受過戰亂、流離、遷徙、饑荒和瘟疫等種種苦難,磨練出了頑強不屈、勇于進取的性格。林風眠一生坎坷,卻百折不撓、自強不息,這種精神正是客家父老的性格影響造就的。
青衣仕女
紙本水墨設色
66cm×69cm
20世紀60年代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藏
1921年,林風眠在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時,第戎美術學院院長楊西思告誡他:“你要做一個畫家就不能光學繪畫,美術部門中的雕塑、陶瓷、 工藝——什么都應該學習。要像蜜蜂一樣,從各種花朵中吸取精華,才能釀出甜蜜來?!崩显洪L的點撥對林風眠藝術風格形成產生重要影響。他作品中結合著西方現代藝術中的表現主義,汲取中國銅器、漆器、漢磚、皮影、剪紙、壁畫、青花瓷中國民間藝術精華,他的早期的靜物糅進了塞尚、馬蒂斯構成及裝飾元素、仕女圖多了些東方少女的端莊、淡淡的憂傷、少了些莫迪里阿尼變形人物的感官刺激,戲劇人物中摻有立體主義的方法分割處理追求人物與故事情節的時空關系。多種藝術養料在林風眠這架“攪拌機”里充分攪拌,鑄造起他心目中的殿堂。
蘆雁
紙本水墨設色
48cm×72cm
年代不詳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1925年冬季,林風眠留學歸來,次年2月被任命為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校長兼教授。成為20世紀中國高等藝術學府中最為年輕的校長。1927年,他聘請齊白石到藝專任教,齊白石國畫作品中散發出泥土的芬芳。嫻熟的民間藝術深深打動著留洋歸來的林風眠。他幾番登門邀請促成了齊白石任教國立北平藝專的雅事。
金魚
66cm×67cm
中國畫
20世紀40年代
上海中國畫院藏
齊白石在《白石老人自傳》(齊璜口述,張次溪筆錄)中詳細記錄了此段往事:
“民國十六年(丁卯 一九二七年)我六十五歲。北京有所專教作畫和雕塑的學堂,是國立的,名稱是藝術專門學校,校長林風眠請我去教中國畫。我自認是鄉巴佬出身,到洋學堂去教習一定不容易搞好的。起初,我竭力推辭,不敢答允,林校長和其他朋友再三勸駕,無可奈何,只好答與允去了,心中多少有些別扭,想不到校長和同事們都很看得起我,有一個法國籍的教師,名叫克利多(又譯克羅多),還對我說過,他到東方以后,接觸的畫家不計其數,無論中國、日本、印度、南陽,畫得使他滿意的,我是頭一個。他把我恭維得了不得,我真是受寵若驚了。學生們也都佩服我,逢到我上課,都是很專心地聽我講,看我畫,一點沒有洋學堂的學生動不動就鬧脾氣的怪事,我也就很高興地教下去了?!?/p>
品茗
紙本水墨設色
29.5cm×32cm
20世紀40年代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林風眠與齊白石,一位是石匠的后代;一位木匠出身。共同的審美取向,為藝初心本真,在民國時期特定的時空環境下產生共鳴。這段往事迄今九十年整,無疑留給觀眾某種回憶與遐想。
20世紀的中國美術界曾經出現了嶺南畫派、豐子愷、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各具特色的“融合主義”思想和實踐。他們不同程度地意識到,中西融合是中國藝術融入世界的最佳出路和必然趨勢。林風眠從1938年至1977年,辭去國立杭州藝專校長的林風眠做著寂寞的藝術探索。他傾向于從浪漫主義到立體主義的西方藝術演變風格與以漢唐藝術為主的中國早期傳統和民間藝術相結合,以實踐“調和中西藝術”的理想。他的上世紀40至70年代作品題材主要包括:靜物、風景、仕女、禽鳥等。
靜物(之七)
紙本水墨設色
67.5cm×68cm
20世紀40年代
上海中國畫院藏
他的早期的靜物作品糅進了塞尚、馬蒂斯構成及裝飾元素,采用正方形的宣紙構圖,增加了畫面布陣的風險,區別傳統中國畫經營位置,明亮的畫面中間主體與周圍幽深的背景形成對比,他的靜物畫多采用線與幾何形穿插交錯。在有限的空間里給觀眾以更多的想象。如 《靜物》 《茶花》。“印象派善于抓住一切瞬間的現象,塞尚可完全相反,他只知道照著眼前放著的對象老老實實的畫著,他的工作,他唯一的事務就是畫靜物,他耐心地追求他所理想的本質……他的畫會使人想到巴赫的大風琴聲,樸實而深沉地縈繞在人們的耳畔。”(林風眠《印象派的繪畫》)
仕女
65cm×68cm
中國畫
1947年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藏
林風眠的風景畫,不僅限于西湖和秋林,還有描繪松林、山村、農舍、溪流、海浪等題材,他的《風景》創作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墨色層層渲染、以水性顏料融入濃墨,橫涂豎抹,以單純簡潔的造型傳情,引人進入清新、恬淡、優美而深邃的意境。這與他汲取中國民間傳統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系,他將民間藝術的情趣注入繪畫,帶來清新而鮮活的生命力。他在1962年的《抒情傳神及其他》中寫道:“我從小生長在一個山村里,對山上的樹,山間的小溪,小河里一塊一塊的石頭,既熟悉又喜愛。童年的時候,我有時總在小河里捉小魚,或樹林中捉鳥,養一些小魚和八哥,那是最快樂的事情了。因為這個緣故,也許我就習慣于接近自然,對樹木、崖石、河水,它們縱然不會說話,但我總離不開它們,可以說對它們很有感情?!?/p>
風景
紙本水墨設色
68cm×68cm
20世紀80年代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他筆下的仕女,多取自宋瓷劃花流暢圓潤弧線所構建的形象,《琵琶仕女》是此類題材代表作,著色淺青或淡藍的底上,結構線采用濕筆蘸白粉抹刷,在清冽色澤中獲得一種素淡而半透明的效果,仕女衣裳羅裙的飄逸光滑感和含蓄雅姿的體態,仿佛有著唐宋瓷器素凈釉色的高雅清新。整體畫面構成上,以大小不同、方向各異的橢圓形裝飾畫面,如修長的梅瓶、仕女的臉和頸、琵琶的形狀,通過重復、變化等手法,以中國寫意之長補結構之簡,在簡約、明快、素雅、輕逸的色調里,傳送出琴女閨室的悠情樂韻,視覺形象中增添了一份聽覺幻想。
琵琶仕女
紙本水墨設色
34cm×34cm
20世紀50年代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藏
他作品中禽鳥用相近的筆法描繪了枝干、花葉,雀鳥姿態相似,并沒有對眼、爪、羽、翅的細致描繪,只有頭部向左右略有區別。作品主體的形、態、色等方面的相似性,為畫面帶來了秩序感和節奏感,在多樣統一中,呈現出單純、明朗、突出的藝術風格。創作于上世紀50、60年代的《寒鴉》《貓頭鷹》,作品中多有橫向的枝干,與枝干上的禽鳥形成整體,氤氳的羽毛與爽利的線條互為烘托,利用黑白的對比,營造出沉郁孤寂的意境,卻又不一味的消沉或顧影自憐。仿佛在感傷中又蘊涵著勃發的生命力和無限的希望。
嘉陵江
66.5cm×66cm
中國畫
20世紀40年代
上海中國畫院藏
林風眠是20世紀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畫家、教育家。其重要意義,不僅在于他作為中西融合派的代表,以引人矚目的話語訴求和創作成就充實了20世紀繪畫史,而且因為他獨特的人生際遇和富于意味的應對方式,集中而鮮明地承載著20世紀繪畫史所特有的文化語境。
作為藝術家,他通過大量的藝術實踐將西方現代藝術中的表現主義與中國民間藝術精華相結合,有著獨特的成就;作為教育家,林風眠是蔡元培美育思想最富創造性的推行者。他創建的杭州國立藝術院,以“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為方針,博采眾長、廣聚人才,培養了如趙無極、朱德群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著名畫家,其貢獻有目共睹。他不僅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載有重要的一頁,且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
立
紙本水墨設色
33cm×33cm
1963年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藏
農婦(滿筐)
紙本水墨設色
67cm×68cm
20世紀50年代
上海中國畫院藏
讀書聲
紙本水墨設色
77.5cm×93cm
20世紀50年代
上海中國畫院藏
菖蘭
紙本水墨設色
68.5cm×65cm
1961年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