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銀杏葉子又飛上了天空,而且這幾天飛得特別歡實。按照大伊萬在成都的朋友的說法,回蕩在成都天空上的轟鳴這幾天就沒有停過。
銀杏葉子空中放油測試
而從網上傳出來的視頻看,這片銀杏葉子又是小航線著陸,又是空中放油,又是小半徑盤旋,各種機動動作花樣迭出。不僅證明我們的新一代作戰平臺設計成熟、可靠性高,更證明新一代作戰平臺的試飛進度特別快,很有可能很快就會轉場到試飛院進行下一步試飛工作了。我們的新一代作戰平臺入役的進度,可能比想的快。
南所的新一代作戰平臺成了網紅,有讀者老爺就在前幾日的付費文章《》中,提到了去年年底曾經在網上驚鴻一瞥,但是此后再無消息的,位于北方的另外一種新一代作戰平臺。
要是讀者老爺們不提這茬,大伊萬幾乎都快忘了咱們是同時試飛了兩款新一代平臺的。其實十多年前,大伊萬和小編就曾路過北所那個機場。 那個機場離市區有點遠,而且北方的保密普遍比較嚴格,所以即使是飛了,也沒人敢傳東西出來。
最典型的殲-35A,飛了這么久,都在2024年的中國航展上公開了,你看一共才傳出來幾張它試飛的照片和視頻啊。 所 以, 不是沒飛,是飛了沒人看到或者沒人敢發。
北所新一代平臺的性能
不過,關于北所的新一代作戰平臺,網上的CG還是不少的。那咱們就著CG做做分析吧,分析分析這款新一代作戰平臺和南所平臺設計異同,分析分析它可能的技戰術性能。
北所新一代平臺想象圖
首先從整體設計來看,顯而易見相比南所的三發動機設計、以及必然超過40噸甚至接近50噸的最大起飛重量性能,北所的新一代作戰平臺看起來小巧一些,依然沿用了窄間距雙發動機構型。
如果使用兩臺F-119-PW100推力級別的航空發動機,那么它的最大加力推力在31噸左右,最大臺架軍推在20噸上下。參看F-22A戰斗機的話,那么這架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可能在40噸以下。這個水平和殲-20差不多,可以認為是新一代作戰平臺中的中型機。
兩款新一代平臺與殲-20對比圖
而從氣動外形來看,北所的新一代作戰平臺的設計,顯然更加復雜。
南所使用了大飛翼設計來降低飛機的翼載荷,提高飛機的穩定盤旋性能,同時使用了翼尖的開縫式阻力舵,來確保飛機在起降時的航向穩定性,整架飛機看起來外形異常光順。
南所新一代平臺
而北所的新一代平臺甚至比南所的飛機設計還要復雜。僅僅從氣動構型看,它使用了一個比較長的機頭,加上貫穿整個機頭的菱形邊條,而機翼則使用了新穎的蘭姆達機翼。
這 種機翼布局可以兼顧戰機的亞音速機動性,也可以兼顧戰機的超音速巡航性能,其機翼后緣的氣動翼面從翼尖一直貫穿到機身部位,設置有多個翼面組合。 兩臺發動機,則 似乎使用了二元流體推力矢量發動機噴口。
北所新一代平臺
從氣動外形看,北所的新一代作戰平臺,似乎有大量的設計取舍。 如從它的進氣口設計來看,目前所有模糊不清的照片,都看不清這款新一代平臺的進氣口。只能大概看到進氣口位于機身的肋部,進氣口面積不大,似乎為菱形機頭做了相當大的設計妥協。
進氣口設計不是加萊特式進氣道,也沒有DSI進氣道鼓包,看不清楚進氣流場的截面形狀,甚至都不 知道進氣口的附面層是如何吹除的。
變形機翼設計的設想
又比如對于它的航向穩定性設計,這是第二款新一代作戰平臺讓人最為疑惑的部分。之前一些境外osint做的猜測中認為,這款作戰平臺可能使用變形機翼設計,其位于主翼后緣、靠近機身的部分機翼構型可變。
在高速飛行的狀態下與主翼高度融合,確保飛機的構型光潔、全向隱身性能,在低速飛行(如空中格斗、起降階段)則變為垂尾,用于確保飛機的航向穩定性。
北所新一代平臺
但是從照片中來看,這款新一代作戰平臺的主翼后緣并沒有可變機翼結構,自然也就不存在在低速狀態下平尾變垂尾提高航向穩定性的設計了。
為此飛機的腹部設置了一條很深的導流槽,為了導流槽設計甚至連彈艙都被分為了兩個獨立的部分,對于低可探測性能自然也有一 定的影響。 可以想見, 這 款新一代作戰平臺為了航向穩定性,確實是做了設計取舍付出了性能代價的。
全動式翼尖
最后,則是新一代作戰平臺的主翼翼尖使用的是先進的全動式翼尖,從目前出現的照片來看可以向飛機飛行方向的縱向擺動,但不清楚是否可以橫向上下搖動。全動式翼尖可以說是這架新一代作戰平臺上的獨創設計,對于機動性帶來的增益確實值得繼續觀察。
從北所的新一代作戰平臺現在的航電和武備系統來看,還是因為沒有太多的照片咱們也不好多說什么。目前能夠確定的是,該機必然有類似于南所新一代作戰平臺的大型相控陣火控雷達。
北所新一代平臺
理論上來說應該有側面陣,畢竟新一代作戰平臺不僅有主要威脅軸向上的交戰能力,其全向交戰和脫離能力應當是設計重點。 也應當有大型、大孔徑光電雷達存在,畢竟在對抗其它型號的五代機和六代機時,靠主動射頻系統多少有發現距離不夠的問題,此時被動探測系統的作用非常重要。
至于武備,大伊萬認為目前最大的懸念是,這款新一代作戰平臺是否具備使用彈艙攜帶大型空面載荷的能力?類似于銀杏葉的、可以用彈艙攜帶大型高超音速飛行器、實現1000千米以上距離防區外攻擊的能力,大概率是沒有了。但是內置彈艙攜帶諸如K/AKF-98A,或者緊湊型空射高超音速飛行器的能力還是必然存在的。
兩款新一代平臺彈艙想象圖
當然更有可能的是,該機會和CCA 機型配合行動,由機上的算力中心指揮協同交戰機型,然后由CCA攜帶大型空面載荷,從而基本達到和南所新一代平臺相當的對面攻擊力。
如何看待北所新一代平臺
總的分析,大伊萬的觀點,咱們北所的新一代作戰平臺,相比南所的新一代作戰平臺,設計相對小巧一些,相應的超音速巡航性能可能差一些。 當然,這個差一些不是超音速巡航的速度差,更多體現在該機進入超音速速段的時間,即在不同作戰構型下可用的超音速巡航距離,不如南所新一代平臺。
兩款新一代平臺想象圖
但 是,從該 機的機動性來看 , 北所 這款新一代作戰平臺的氣動外形是高度復雜的,菱形機頭、蘭姆達機翼 、 二元流體單軸向推力矢量發動機,它的機動性可能是要部分超過 南所 新一代平臺的,自然其飛控設計也是要超過 南所 新一代平臺的。
當然了,該機也存在一定的設計取舍,比如其下方的低可探測性能可能存在弱點,可能牽涉到其一定的戰術設計等。但總體來說,這款平臺甚至更接近于我們想要看到的六代機的外形。
北所新一代平臺想象圖
顯而易見,相比必須依賴于地面陸基機場進行部署,甚至連機庫都要專門進行改造和重新建造,以容納新一代作戰平臺的銀杏葉。北所新一代作戰平臺的通用性和適用性要高得多。 比如在陸基機場部署的時候,只要是可以部署殲-20和殲-16戰斗機的機場,都可以部署這款飛機,而且一些基礎設施也不需要另外進行改造,相應的有利于降低其部署成本。
而在遂行的作戰任務上,該機從陸基機場出發的情況下,雖然其作戰半徑大概率達不到第二島鏈,但是確保第一島鏈以內的絕對控制權沒有一點問題。換言之,有了這款新一代作戰平臺,甚至連殲-20戰斗機都可以考慮下崗了,或者在戰時作為新一代作戰平臺的有效輔助就行了。
北所新一代平臺上艦想象圖
更為重要的是,新一代作戰平臺從其構型來看,相比銀杏葉更偏向于高速構型,這款新一代作戰平臺,似乎傾向于全速段性能均衡。 而且從它的體量來看,相比體量相當巨大,顯而易見是上不了航母的南所的銀杏葉,這款新一代作戰平臺估計其體量和殲-20戰斗機差不多,最大起飛重量則大于殲-20戰斗機。
從理論上來講,該機雖然上不了諸如福建號航母這種中大型航母,但是上新一代的核動力超級航母還是沒問題的。那么,它自然也就規避了其陸基機場出發時作戰半徑不足的問題,完全可以部署在第一和第二島鏈之間,一樣可以對第二島鏈形成威脅。
兩款新一代平臺想象圖
所以,這款新一代作戰平臺,大概率和目前北所弄的殲-35戰斗機一樣,屬于海陸通用型,甚至海軍使用的面還更大,可以作為新一代的航母艦載機展開研發。 總之,關于南北兩種新一代作戰平臺的試飛情況,以及可能的后續公開情況,我們將繼續保持觀察,未來幾年,這些作戰平臺的新聞不會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