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李在明一身黑色西裝,出現在韓國首爾高等法院,在眾多記者的追問下,李在明罕見沉默,只留下一句“結束后再說”。
結果果然不負他的期盼,法院判決認為,一審中給李在明定罪的證據存在瑕疵,無法支撐檢方指控,再加上嫌疑人金文基已經去世,所以在難以認定的情況下,對被告人作出無罪判決認定。
宣判無罪之后,李在明一身輕松地走出大樓,用“事必歸正”四個字回應了記者。
(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
對于李在明來說,這一判決可以說是讓他“起死回生”了,至少在短期內,其不會再面臨喪失議員職務并剝奪參加下屆選舉資格的風險了。
現階段韓國民調顯示,李在明在下任總統熱門人選中,以46.9%的支持率高居首位,其黨派共同民主黨也以44.3%的支持率,高于33%的執政黨國民力量黨。雖然這一數據并不代表其有絕對的把握沖擊總統之位,但是至少共同民主黨黨內可以排除雜念,圍繞李在明開啟競選準備了。
但同時,這件事情還沒徹底到蓋棺論定的時候,韓國采用的是三審終審制,所以此次二審宣布也不是終點。在李在明被宣判無罪后,韓國檢方就已經公開表態要提起上訴了,這也意味著未來李在明還有被剝奪選舉權的風險。
對此,李在明這邊當然也是有準備的。在走出法院的大樓后,這位政治高手就當著記者的面,巧妙地進行了反擊,將矛頭指向了執政黨。
李在明是這樣說的,因為這些荒唐至極的事情,國家資源被消耗到了極限,若是執政黨和柬方能把收集偽造證據的精力,放在解決山火問題和改善民生上,那世界會有多美好啊,但現在山火還在蔓延,民眾因此喪生,經濟建設也被摧毀。所以檢察官們現在是時候回顧自己的行為了,即刻停止浪費國家資源。
李在明的這番話,不僅僅是對執政黨不作為的指責,還蘊含了一種戰略意圖,即希望借助“國家力量”來制衡檢方的行為,使其在未來的行動中有所收斂。
(尹錫悅彈劾案懸而未決)
當下,韓國政局唯一的變數,就是對尹錫悅的審查結果了。
自去年年底發酵至今,有關尹錫悅的彈劾案都沒有定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韓國憲法法院內部的政治對立氣氛也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在尹錫悅案上不太可能達成一致意見。但如今,李在明的無罪判決,一定程度上已經是在野黨對司法系統的階段性勝利了,在這種背景下,韓國憲法法院預計也拖不了太久了,最多在一周內就有定論了。
如果尹錫悅被彈劾下臺,韓國將在60天內舉行大選。按照目前的支持率,李在明確實是總統之位的有力競爭者,當其坐上總統寶座后,很大概率會利用總統豁免權終結自己的司法糾紛,形成“在野黨全面掌權”的格局。這種情況下,保守黨由于失去政治利益,內部可能無法維持團結,各派勢力或將分崩離析,導致黨的解散或改組成為可能。
然而,局勢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如果檢察機關繼續提出上訴,案件走向三審終審,尹錫悅復職的可能性將增大。若他重掌大權,黨內的叛徒勢必面臨清洗的風險。此外,即便尹錫悅復職,執政黨在下一次大選中也可能會失去優勢,因為此次政治動蕩已經嚴重削弱了他們的公信力和選民基礎。
無論如何,李在明和尹錫悅的這兩場鬧劇,事實上也暴露出了韓國政壇的體制性問題。憲法法院的判決常被質疑受“政治平衡”影響。比如說在韓德洙彈劾案被駁回后,法院很有可能通過彈劾尹錫悅來平衡輿論,而非純粹基于法律判斷。再加上法官的個人背景也將加劇公眾對司法公正的懷疑。
(韓國民眾抗議集會)
之后,韓國政壇的黨派斗爭也對國家治理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當執政黨與在野黨都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相互攻擊時,真正需要關注的國家治理和政策制定便會停滯不前。這不僅使國內矛盾難以化解,也讓亟待解決的問題如醫生罷工、通脹高企等顯得更加棘手。如果這些內部問題再加上政治沖突的升級,韓國可能面臨經濟衰退和社會秩序紊亂的嚴峻挑戰。此外,外部力量如美國也可能趁機對韓國施加貿易壓力,進一步加劇地緣風險,使局勢雪上加霜。
總之,尹錫悅與李在明的這場司法纏斗,本質上其實是韓國政治體制結構性矛盾的集中爆發。司法政治化、朝野零和博弈、總統權力失控及社會撕裂,共同構成了所謂“韓國式民主”的困境。未來無論結果如何,韓國都需在憲政改革與社會共識重建中尋找出路,否則政治動蕩與民粹主義蔓延或將長期困擾這一東亞經濟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