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徽因全集》中,記載了一段梁思成的趣事:
1932年,梁思成讀到了一份日本考古學家的報告,里面提到大同以南的應縣小城,有座建于11世紀的木塔。
自從得知這一消息,梁思成就開始變得神神叨叨。
早晨洗臉的時候,他會情不自禁地說:“上應縣去不應該太難吧。”
吃飯的時候,他會自言自語:“山西都修好頂好的汽車路了。”
走路的時候,他會突然笑著說:“如果我能夠去測繪應州塔……”
林徽因覺得,丈夫已經走火入魔了。
1933年9月,梁思成拖著一只受傷的病腿,歷盡艱辛,終于站在應縣木塔前。
那一刻,這位見識過無數恢宏建筑的大師,竟震驚得半天“喘不出一口氣來”。
他在給妻子的信里激動地寫道:
我的第一個感觸,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否則我真不知你要幾體伏地地傾倒。
當時兩人的孩子僅一歲,林徽因牽掛幼子,沒有同行。
梁思成便每日一信,將探訪應縣木塔的全過程寄給她看。
林徽因摘選最有代表性的內容,登在當時沈從文主編的天津《大公報》上。她寫道:
在這整個民族和他的文化,均在掙扎著他們垂危的運命的時候……有幾個死心眼的建筑師,放棄了他們蓋洋房的好機會,卷了鋪蓋到各處測繪幾百年前他們同行中的先進,用他們當時的一切聰明技藝,所蓋驚人的偉大建筑物,在我投稿時正在山西應縣遼代的八角五層木塔前邊。
多年后,在紀錄片《千年一塔看應縣》中,清華大學教授王南把林徽因投給《大公報》的一系列稿件,稱作“木塔下的情書”。
而應縣木塔也因著林徽因這一封封“情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近期,十點讀書林少在《應縣木塔,向死而生的絕唱》這一視頻里,將木塔比喻成“一位病重老友”。
這位老友已達969歲高齡。
經歷無數戰火、天災,早已材質老化、涂層脫落、滿身傷痕,卻依舊堅韌地佇立于華夏大地。
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和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為“世界三大奇塔”,可謂“國寶中的國寶”。
當你真正讀懂了應縣木塔,你會驚覺:
原來真正的強大,是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敢于在殘破中前行。
出生于1056年的應縣木塔,又叫佛宮寺釋迦塔,自誕辰之日起,它就飽經風霜。
據《應縣志》記載:
元順帝時,地大震七日,塔旁舍宇,盡皆傾頹,惟塔屹然不動。
當猛烈的地震突然來襲,驚慌失措之際,應縣百姓眼見自家十幾米的房屋,轟然倒塌。
而高達67.31米的木塔,竟像守護神一般,巋然不動。
我們很難想象,百姓當時是怎樣的驚喜和崇拜。
木塔剛好位于我國汾渭地震帶上,從修建至今,已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地震四十余次。
唐山大地震時,木塔所有屋角的風鐸大響一分鐘,但過后依舊安然無恙。
1926年內戰,它甚至遭遇了二百多發炮彈的襲擊。
那深深淺淺的彈痕,就是它最好的軍功章。
此外,還有千百年來,無數風雨的洗禮和雷電的暴擊。
然而,所有苦難它都默默地承受了下來,這才成就了近千年的時光傳奇。
馮侖曾說:“偉大,都是熬出來的。”
唯有被歲月捶打過,被痛苦磨煉過,才會生出不懼苦難、不畏風霜的氣質。
把身上的傷痕,化作悠悠歲月的饋贈。
直視那些千瘡百孔的日子,才會發現生命的厚重與強大。
而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中,像應縣木塔這樣歷經苦難的建筑,數不勝數。
有感于此,十點讀書聯合出版社足足籌備3年、埋頭耕耘了1000多個日夜。
付出青春、才華、熱愛才終于完成,國內罕見、值得一生珍藏的——《中國建筑全書》。
它將我國包括應縣木塔在內137座地標建筑背后的故事,向你娓娓道來。
岳陽樓、莫高窟、滕王閣、恭王府、佛光寺……
它不僅僅是一部建筑史,更是無數歷史的見證,是一代代人的精神信仰。
《中國建筑全書》
足不出戶打卡137座地標建筑
一座讀不盡的東方美學寶庫
要問應縣木塔,何以能歷盡苦難而不倒?
秘密就藏在它內在的格局里,藏在它看不見的筋骨里。
這位重達7400多噸的巨人,是一座八邊形塔,全塔主要由華北落葉松和榆木建構。
塔頂的八條鐵鏈,連著木塔的八個角,穩如磐石。
而塔內供奉的34尊大佛像,就像天然的“壓艙石”,能把塔的重心往下移。
重心越往下,越容易保持平衡,這就讓塔的內心變得無比堅定。
匠心獨具的古代工匠,還在每兩層塔之間,構建了一個隱蔽的暗層。
讓木塔形成了“明五暗四”的特殊結構。
明層是觀光平臺,供奉著大佛像;
暗層里面的斜撐與泥夾墻就像一件件秘密武器,在背后默默為木塔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木塔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僅用我國傳統的榫卯結構,將60多種斗拱和梁、枋、柱組合在一起受力。
每當遭遇地震和大風時,獨具張力的榫卯結構,能像彈簧一樣把壓力分散傳導。
這就讓木塔仿佛太極高手一般,能輕易卸去外來的暴擊。
如果說34尊大佛像是剛,那么特殊的榫卯結構,就是柔。
一剛一柔,剛柔并濟,才能讓木塔所向披靡,立于不敗之地。
難怪梁思成會深情感嘆:
這塔真是個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我佩服極了!佩服建造這塔的時代,和那個時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師,不知名的匠人。
其實,古人建造的哪里只是一座塔,更是智慧的結晶。
內心堅定,才能撐起挺拔的脊梁;
處世柔軟,才能留下回旋的余地;
剛柔并濟,軟硬兼施,理性與感性并存,方能撐起千年的風骨。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有力量卻又不失溫柔,才是最智慧的處世之道。
為什么我們要去看古建筑?
那每一處建筑,不僅是藝術瑰寶,更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是一聲聲無聲的叮嚀,一句句無言的教誨。
當你翻開《中國建筑全書》,你會發現,大到一座千年古建筑的選址考量、功能布局,小到一扇窗欞的花紋雕刻......
俱是匠心。
我們全部掰開了、揉碎了講給你聽。
不僅能從歷史、人文、地理……全方位重塑你的眼界見識、審美修養。
還能讓你一次閱盡24朝的皇家審美、帝王智慧,打開人生格局。
《中國建筑全書》
足不出戶打卡137座地標建筑
一座讀不盡的東方美學寶庫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購
當年梁思成不顧腿疾,花了足足六天才完成木塔的測繪工作。
離開前,他反復叮囑:“萬不可拆除任何墻體!”
然而,比戰火更可怕的,永遠是人們對文明的傲慢與無知。
1933年,當地主持在鄉紳改善風水的建議下,拆除了木塔各層之間的泥夾墻,換上了新的木窗部件。
從那時起,900多歲的應縣木塔,開始以每年2mm的速度漸漸傾斜。
2020年,記者隨訪監測時,二層23號柱的傾斜角度已經達到將近12度。
雖然各方專家都在努力,但完美的解決方案,至今沒有找到。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木塔會悄然倒下。
如今看它的每一眼,都像是一場無聲的告別。
盡管如此,被當地人視作守護神的麻燕,仍然定期啄食著木塔上的蟲蟻。
而木塔也依舊默默地為麻燕提供著棲身之所。
它們如情侶般,無論歲月變遷,始終不離不棄,彼此守護。
歷經磨難的木塔,仿佛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歲月在他臉上留下了無數刻痕,他依舊悠閑淡定地佇立于天地之間。
聽燕子呢喃、看花開花落、賞云卷云舒。
原來,真正的永恒,不是與時光對抗,而是與時光共舞。
坦然接受時光賜予的一切,帶著殘舊的身軀,勇敢前行。
然后,以滿腔的熱血,迎接終將到來的黃昏。
有人說,沒有什么比中國建筑,更能詮釋精妙絕倫的東方美學、人文歷史。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探訪每一處中國古建筑,不妨收藏這本《中國建筑大全》。
透過它,看懂每座建筑背后凝聚的歷史、審美、建筑學和人生觀,更是打開孩子眼界、格局的一種方式。
《中國建筑全書》
足不出戶打卡137座地標建筑
一座讀不盡的東方美學寶庫
梁思成提到應縣木塔時說:
那是“長明燈”,自900年前,日日夜夜地亮到如今。
我們為什么要看古建筑?
只因在這些古建筑身上,不僅能看到古人的智慧,看見華夏文明的燦爛輝煌。
更能看見一種精神,一種歷經滄海桑田,依然傲立不倒的氣質。
難怪20世紀深具影響力的美學大師勒·柯布西耶會說:
“中國的古建筑,才是世界上有溫度的文物。承載的不止是歷史、美學,更有無數人的情感、智慧和信仰。”
每一座宮殿、園林、宗廟、寶塔……都承載著中國人深邃浪漫的宇宙觀。
每一處亭臺樓閣、雕廊畫棟、斗拱飛檐,都見證了華夏文明萬年不滅的堅韌和果敢。
《中國建筑大全》,不僅僅是一部建筑史,更是無數歷史的見證,是一代代人的精神信仰。
《中國建筑全書》
足不出戶打卡137座地標建筑
一座讀不盡的東方美學寶庫
原價998元,十點驚喜售價369元,現在下單還額外贈送價值600元的5大好禮。
贈禮1限量100套紀念版全彩禮盒,典藏級豪華燙金工藝。
只有100套,手慢無!
贈禮2“物華天寶”限量冰箱貼3枚(樣式隨機)
一共9個款式,全都是各大博物館搶斷貨的鎮館之寶,現在免費送!
贈禮3全彩燙金護封,這樣不計成本的豪奢工藝,市面上并不多見!
贈禮4限量高清畫片3張
贈禮5精美藏書票2枚
超低價格+超豪華贈禮,全網售賣。僅限100套,喜歡趕緊搶~
書在,圖像在,中華幾千年的智慧精華就在,獨領風騷數千年的美學命脈也永遠不會斷。
這書,也是一盞長明燈。值得把它分享給孩子、父母、朋友,推薦身邊每個人!
僅限100套,抓緊下單▼
作者 | 舊雨,一直在路上,就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