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學問中,史學相對發達,而傳統史學重視師承家派。所謂名師出高徒,好的導師不僅學問精湛,而且能啟迪史學青年,開一時之風氣,甚至對社會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小編特意為大家整理了一些著名導師,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補充,以收集思廣益之妙用。
章太炎
章太炎先生是國學大師,辛亥元勛,門下弟子眾多,有魯迅、周作人、黃侃、汪東、朱希祖、錢玄同、沈兼士、馬裕藻、吳承仕、朱季海等,稱“章門十大弟子”,又稱“章黃學派”。章太炎門下弟子皆各擅勝場,橫跨文史兩個領域,以至于在陳漢章、林紓等和胡適、傅斯年等兩代之間,有章門弟子把持北大國學門的說法,同時章門弟子對于“學衡派”的大本營中央大學也有很強的輻射能力。
魯迅被譽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周作人是京派文人和新月派的主要代表和“中國散文的一個高峰”,黃侃是章門弟子中國學修養最堪與其師相捋者和“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語言文字學承前啟后人”,汪東曾任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朱希祖主持北大史學系社會科學化改革,錢玄同是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和古史辨運動的重要推動者,沈兼士是中國新詩的重要倡導者,馬裕藻是中國第一部官方頒布的漢語拼音法定注音《注音字母》的首倡者,吳承仕在太嚴弟子中與黃侃并稱為“北吳南黃”經學大師。
朱季海是最年輕的太嚴弟子,被譽為“蘇州國學界資格最老、學問最大,脾氣最怪”。侯外廬先生說:“五四以來,新人與舊人的若干尖端的代表者,同時出現在章氏門下。”可謂一時之盛。
熊十力
熊十力先生為新儒家開山,自稱“熊十力菩薩”,著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釋》《乾坤衍》等書。
其哲學觀點以佛教唯識學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體,《大英百科全書》稱“熊十力與馮友蘭為中國當代哲學之杰出人物”。與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和張君勱、梁漱溟、馮友蘭、方東美被稱為“新儒學八大家”。牟宗三是近代中國最有“原創性”的“智者型”哲學家,致力于哲學理論研究,意圖貫通新儒家和康德哲學。
代表作有《心體與性體》《才性與玄理》《中國哲學十九講》《中西哲學之匯通》《現象與物自身》《佛性與般若》等;唐君毅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創系主任,一生致力人文精神的重建與發展,其學問體大思精,長于辨析又善于綜攝,馳騁于東西方哲學之中,而歸于中國圣賢義理之學,代表作有《人生之體驗》《人生之體驗續編》《道德自我之建立》《中國哲學原論》《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等。徐復觀是中國知識分子典范,在學政領域皆有不俗創建,學術方面志專思想史,重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信心,結合儒家思想和民族政治以救中國;
政治方面曾任蔣介石侍從室機要秘書,銜封少將。參與政治又保持與政治的距離,不是主流又不攀附主流,1958年于唐君毅、牟宗三、張君勱聯名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被認為是新儒家在港澳臺興起的標志。
胡適
胡適先生被譽為“民國孔夫子”,不僅在學界,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廣泛影響。一生服膺杜威實驗主義,倡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主辦《努力周報》《獨立評論》,在白話文、新詩、《水經注》研究、紅學研究等領域,但開風氣不為師,代表作《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胡適文存》等。“我的朋友胡適之”成為學界笑談,關于胡適的弟子也眾說紛紜,比較有信服力的是《平生風誼兼師友:胡適和他的弟子》一書。
該書認為胡適弟子主要有傅斯年、顧頡剛、羅爾綱、唐德剛四人。羅爾綱是太平天國史研究的最高峰,唐德剛被稱為“史學界鬼谷子”,做胡適晚年口述史因而促成口述史之大興。傅斯年和顧頡剛堪稱胡適手下左膀右臂,并稱為北平“三大老板”,其中胡適依托北京大學和美國庚款,先后歷任北大校長、駐美大使、外交部長、中央院長;
傅斯年依托北大史學系、史語所、胡適擔任董事的美國庚款、杭立武擔任干事長的英國庚款,先后歷任北大校長、史語所長、臺大校長,是天生的學術領袖人物,堪稱“民國孟夫子”;顧頡剛依托燕京大學、北平研究院和禹貢學會的非體制力量,開創古史辨、歷史地理學、民俗學三大領域,成為民國學人中主編刊物最多、任教學校最多、學術欲望最強的學人之一。
顧頡剛
“貪多務廣亦孤獨”,顧頡剛先生是中國近代史學史上的傳奇人物,一生游離于胡適、傅斯年為首的自由主義影響下的史學體系和郭沫若、范文瀾為首的馬克思主義影響下的史學體系之外,在北京與南京之間、在臺灣與大陸之間、在新與舊之間,又不像陳寅恪那樣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既沒有被忽視,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王學典先生的《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是史學名著,這里講到了他的五大弟子:何定生、譚其驤、童書業、楊向奎、劉起釪。何定生天資聰慧卻因為性格原因而“傷仲永”,譚其驤悠悠長水而成為復旦歷史地理學的開山正朔,童書業天資過人記憶力驚人在春秋史卓有建樹卻在文革中精神失常,楊向奎是八馬同槽之首建國初山東省唯一二級教授治學領域橫貫多個斷代史與多個專門史,劉起釪繼承顧頡剛的《尚書》學研究并將其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錢穆
錢穆先生是四大史家之一,被譽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將其稱之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重要代表作有《劉向歆父子年譜》《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等。
據《未學齋中香不散:錢穆和他的弟子》載,錢穆主要有何茲全、李埏 、嚴耕望、余英時、戴景賢等人。何茲全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史領域的重要學者,受到錢穆的很深影響;李埏是云南大學經濟史學科的創建者,全國第一批宋史博導,李伯重之父;嚴耕望是錢穆最欣賞的弟子,“中國史學界樸實的楷模”,專治中古政治制度和歷史地理,代表作有《治史三書》《唐代交通圖考》《秦漢地方行政制度》;
余英時先生是二十一世紀中國史學之泰斗,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華裔知識分子,在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有博大精深之造詣,其弟子有王汎森、羅志田、陸揚等。代表作有《士與中國文化》《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朱熹的歷史世界》《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等。
聞一多
聞一多先生是新月派之著名詩人和民主共和之偉大斗士,從武漢大學開始,聞一多開始致力于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他從唐詩開始,繼而上溯,由漢魏六朝詩到《楚辭》、《詩經》,由《莊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話而史前文學,同時對古文字學、音韻學、民俗學也下了驚人的功夫,涉獵之廣,研究之深,成果之豐,郭沫若嘆為不僅前無古人,恐怕還要后無來者。
他歷任青島大學(現山東大學)國文系主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代表作《紅燭》《死水》,開創了格律詩體,提出了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三原則,此外他在美術、戲劇、書法、篆刻等方面都有相當的造詣。聞一多有兩大得意弟子,堪稱其左膀右臂,一為臧克家,一為陳夢家。臧克家始終專注于詩歌,《有的人》《老馬》《難民》《烙印》等都為其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陳夢家則更具有傳奇經歷,不僅再詩歌領域卓有成就,后來在轉到考古學領域也后來居上,可惜后來因為時運和個人機遇、性格方面的因素,被劃為“史學界四大右派”,不幸被折磨致死。
侯外廬
侯外廬先生是馬克思主義史學五老之一,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西北大學校長,他的學術傳統對西北大學、河南大學、山東大學、陜西師大、蘭州大學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他的學術研究以思想史和社會史結合研究見長,具有歷史學、法學等多學科背景,曾翻譯《資本論》。
侯外廬弟子眾多,除日后被稱作“諸青”的張豈之、李學勤、楊超、林英和何兆武外,還有招為副博士研究生的祝瑞開、胡一雅、冒懷辛。后又引入黃宣民、唐宇元、步近智、陳谷嘉、樊克政、孫開泰、盧鐘鋒和孟祥才等,有人將這一學術群體稱之為“侯外廬學派”。其中尤其以張豈之、李學勤最為知名,張豈之先生曾任西北大學校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華中科技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教授,是思想史研究之大家;
李學勤先生曾任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注重傳世文獻與考古學、和出土文獻研究成果相結合。姜廣輝對經學思想史與郭店楚簡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他主編的多卷本《經學思想史》,是繼《中國思想通史》、《宋明理學史》之后,侯外廬學派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學術力作。李學勤先生和張豈之先生先后獲得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終身成就獎”,又與何兆武先生均任教于清華大學。
張豈之先生弟子方光華亦曾任西北大學校長,何兆武先生弟子彭剛在西方史學理論及歷史哲學領域頗有造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