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2月份的產線數據。數據顯示,東風日產(含東風英菲尼迪和啟辰)銷量為3.13萬輛,同比下滑5.8%,1-2月東風日產累計銷量為7.87萬輛,同比下滑27.6%。
東風日產的頹勢并非一蹴而就。回溯其發展歷程,2018年曾以年銷超150萬輛的輝煌占據日系品牌在華榜首,但此后銷量逐年滑坡,至2024年已跌破百萬輛大關。進入2025年,下滑趨勢進一步加速。更嚴峻的是,日系品牌整體在華市場份額從2020年的23%驟降至2024年的13.7%,東風日產的市場地位岌岌可危。
長期以來,軒逸(參數丨圖片)單一車型貢獻東風日產近半銷量,東風日產2025年2月的銷量中,軒逸占比仍高達近50%。這種“孤注一擲”的模式在新能源沖擊下暴露出致命弱點——當自主品牌以插混技術將緊湊級轎車價格下探至7萬元區間時,軒逸的1.6L燃油動力與CVT變速箱組合顯得技術陳舊且性價比不足。逍客、天籟、奇駿等昔日主力車型同樣未能幸免:奇駿因三缸機爭議銷量暴跌90%,逍客換代后仍難敵新能源競品,天籟則被迫以大幅降價勉強維持份額。
銷量下滑的表象之下,更深層的是消費者信任的流失。華夏時報報道:軒逸因“高開發票”的銷售貓膩引發爭議——4S店為規避廠家處罰,要求客戶接受虛高開票金額,導致購置稅增加,而質保方案又因貸款方式不同而區別對待。這種對消費者的算計嚴重損害了品牌形象。更致命的是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CVT變速箱頓挫、熱保護失效等頑疾持續發酵,甚至被曝縮水了原版的變速箱油冷裝置,導致變速箱高強度負荷時,無法進行有效散熱而快速冷卻,使得變速箱會進入所謂的“熱保護”狀態,導致變速箱動力傳輸受限,發動機提速乏力,嚴重的還會導致電液伺服閥體損壞。
面對中國市場的電動化浪潮,東風日產的應對顯得遲緩且乏力。雖然推出了ARIYA艾睿雅等新能源車型,但市場反響慘淡。2025年2月,東風集團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84.8%,但合資板塊的新能源貢獻微乎其微,主要增長來自自主品牌嵐圖(同比增長151.8%)。這種反差凸顯出東風日產在新能源領域的戰略失誤:一方面,技術路線上過度押注e-POWER串聯混動,該技術因無法享受中國新能源政策紅利而喪失競爭力;另一方面,產品定價脫離市場實際,如ARIYA艾睿雅起售價高達20萬元,遠高于同級別自主品牌車型。更關鍵的是,研發投入與迭代速度嚴重滯后,當比亞迪DM-i已進化至第五代時,日產的新能源技術仍停留在“油改電”階段。
在此背景下,日產純電新車型——N7被賦予“扭轉乾坤”的使命。N7搭載58kWh和73kWh磷酸鐵鋰電池,CLTC續航最高635km,這一數據在2025年已屬中下游水平。對比小鵬P7+的700km+續航,N7的電池容量和能量密度均顯保守。此外,小鵬XNGP已迭代至激光雷達+多芯片融合方案,而N7的智駕系統依賴Momenta純視覺方案,僅配備單顆Orin-X芯片,實際感知精度和場景覆蓋能力存疑。
主編點評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早前,東風日產因質量問題加速了信任崩塌 ;如今,當市場從政策驅動轉向技術驅動時,東風日產仍試圖用營銷噱頭蒙混過關,那么等待它的只能是更徹底的被邊緣化。N7或許是一次機會,但絕不是救命稻草——日產沒有體系重構的“單品爆款”,終究只能是飲鴆止渴的垂死掙扎。
如果你的愛車遇到難以解決的頑疾
點擊下方二維碼報名
報名方式:
掃描識別下方圖片中的二維碼
填寫你的汽車問題、訴求等信息
填寫完“提交”即可
車馳神往——給你最喜歡的汽車文化
我們在這等你:
今日頭條/汽車頭條/一點資訊
大魚號/搜狐號/網易號
抖音/微博/車家號/百家號/bilibil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