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中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診斷和治療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提高救治成功率,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血管急重癥學組和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聯合發布了《青年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專家建議》。該建議全面闡述了青年AMI的定義、診斷、病因及分層管理和個體化治療等內容。
青年AMI定義與流行病學
專家建議將青年AMI發病年齡定義為≤45歲
近年來,AMI發病年齡日益年輕化,其發病率和住院率呈逐漸增加趨勢。數據顯示,2001-2010年,美國30-50歲人群中約有100萬人因AMI入院;中國2007-2012年AMI住院率從每10萬人55.8人次增加至73.3人次,增幅約31.2%,在年齡<55歲人群中增長最為顯著。
危險因素分析
研究表明,青年AMI患者的危險因素與中老年患者存在差異,其中約85.2%至少合并一種傳統危險因素,如男性(占比80%)、吸煙(80%)、肥胖(50%)、高脂血癥(36%)和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41-71%)。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吸煙是青年AMI的獨立危險因素,每日吸煙超過25支的人群發生AMI的風險是不吸煙人群的8倍。此外,藥物成癮(如可卡因和苯丙胺類興奮劑)和遺傳因素(如凝血酶原FⅡ基因位點G20210A多態性等)也是導致青年AMI的重要因素。
病因學分類
專家建議將青年AMI分為三大類:
動脈粥樣硬化性AMI:約占青年AMI的90%,主要與傳統危險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與中老年患者相比,青年患者斑塊特征有所不同,表現為偏心性斑塊、炎癥反應更為明顯,而斑塊破裂和侵蝕在男女間有所差異。
非動脈粥樣硬化性AMI:約占10%,主要包括:
冠狀動脈痙攣綜合征:與吸煙密切相關,91%的患者有吸煙史
自發性冠狀動脈夾層(SCAD):好發于年輕女性,50歲以下女性急性冠脈綜合征中SCAD發病率近35%
冠狀動脈血管炎:常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
成癮性藥物所致AMI:通過血管損傷、促凝血和直接心肌損傷等機制導致
血栓栓塞性AMI:包括高凝狀態(如抗磷脂綜合征、腎病綜合征、易栓癥)和冠狀動脈栓塞(外周血栓、瓣膜組織、心房顫動等所致)導致的AMI。
診療策略推薦
專家建議根據不同病因類型采取針對性治療策略:
動脈粥樣硬化性AMI:推薦使用腔內影像學明確斑塊性質和優化PCI治療,控煙尤為重要。
冠狀動脈痙攣綜合征:診斷主要依賴癥狀學、心電圖和冠狀動脈造影,戒煙是改善預后的重要手段,建議使用鈣通道阻滯劑和硝酸酯類藥物。
SCAD:癥狀穩定者推薦藥物保守治療,阿司匹林治療至少維持1年;對于持續性缺血、左主干夾層或前降支近端夾層及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患者,考慮緊急血運重建。
其他非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栓塞性AMI:應根據初始病因進行病因學針對性治療。
未來展望
專家指出,青年AMI的識別和判斷對臨床早期診斷和精準化治療極為重要。對于動脈粥樣硬化性AMI,生活方式改變和危險因素控制是預防關鍵;對于非動脈粥樣硬化性和血栓栓塞性AMI,未來研究方向應集中在風險分層模型開發,用于指導最佳治療策略。
該專家建議的發布,將有助于提高醫療工作者對青年AMI的認識,規范診療流程,改善患者預后,對中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專家建議[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