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約老張在公司樓下的星巴克碰面。
他剛坐下就猛灌了半杯冰美式,咖啡杯重重砸在木桌上:"兄弟,這年頭真他媽不是人過的日子!"
他扯了扯松垮的領帶,指著手機屏幕里新買的基金:"去年聽理財課投了十萬,現在還剩六萬八。"又翻出店鋪后臺:"老婆非要做女裝網店,三個月燒了五萬推廣費,連本都沒回來。"
我看著這個在國企熬了十年的老同事,突然發現他鬢角的白發比上個月又多了幾簇。
他掏煙的手有點抖:"房貸要還,孩子補習班等著繳費,丈母娘住院押金還差兩萬...現在連樓下煎餅攤的大媽都比我掙得多。"
其實五年前我就見過相似的場景。
當時在咖啡廳,有位連續創業者癱在懶人沙發里哀嚎:"為什么我開餐館倒閉、做微商被割韭菜、搞直播沒人看?"
但去年再見他時,人家已經開著豪車帶學員做知識付費了。
這兩幅畫面在我腦海里重疊,突然讓我意識到:賺錢這件事,本質上是對認知缺陷的修正過程。
一個人注定賺大錢的3個習慣。
一、低成本試錯。
去年夏天,我家樓下夜市突然冒出二十多個檸檬茶攤位。
王姐的攤位總排著長隊,有天收攤閑聊才知道秘訣:她先在小區業主群做了三輪測試。
第一周免費送50杯收集反饋,第二周用不同糖度測試復購率,第三周才敢批量進貨。
而對面虧本轉讓的小伙子,開業當天就進了500個杯子。
真正會賺錢的人,都深諳"折疊實驗"的智慧。
我表弟大專畢業在電子廠打工,去年用三個月工資做了三次微型創業:花800塊批發潮襪在大學城擺攤,發現學生更愛手機殼;轉戰短視頻用方言講職場段子,漲粉2萬后開通帶貨;現在專注做"廠哥逆襲"IP,靠工廠探店視頻月入五萬。
他辦公室掛著張A4紙,上面寫著:試錯成本>三個月收入的項目不做。
具體操作指南:
①列出你能承受的損失金額(建議不超過月收入30%)
②選擇3-5個輕資產項目(擺攤、自媒體、知識付費等)
③設置明確的止損點和觀測周期(通常2-4周)
④用Excel記錄每個項目的ROI(投入產出比)和EP(經驗值)。
記住,當你開始第五次試錯時,前四次踩過的坑會自動轉化成護城河。
二、復盤系統。
我家小區門口有家傳奇煎餅店。
老板老趙前年開過奶茶店、炸雞店、黃燜雞米飯,每次倒閉都在玻璃門上貼張A3紙,密密麻麻寫滿失敗分析。
去年他研發煎餅時,筆記本上記著:第27次調整面糊比例,第43次測試薄脆厚度,第158位顧客的辣醬偏好。
現在他的煎餅車從早上六點排到下午兩點,城管來了都先買兩個揣兜里。
我在投資圈見過更瘋狂的復盤案例。
有位天使投資人要求創業者用"五層歸因法"寫失敗報告:直接原因→執行漏洞→決策失誤→認知偏差→人性弱點。
有個做社區團購破產的90后,通過這種復盤發現自己總在"貪全求快"上栽跟頭,后來轉做細分領域的寵物鮮食,去年融資時估值過億。
實操工具箱:
①建立"錯題本":記錄每次失敗的5W1H(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為何如何)
②繪制"認知地圖":用思維導圖梳理事件關聯要素
③設計"重啟方案":針對每個失誤點準備三種替代方案
④設置"紅燈指標":當關鍵數據觸及預警線時強制暫停。
建議每周日晚拿出兩小時,把七天經歷像電影慢鏡頭般逐幀回放。
三、能抓住問題的本質。
我認識最會抓本質的人,是前阿里P8工程師老周。
當同行都在卷算法競賽時,他發現技術總監們真正的痛點是不會給老板寫匯報PPT。
于是他開發了自動生成技術文檔的插件,在Github開源后獲得星標2.7萬,轉型做ToB服務后,客戶包括三家世界五百強。
他說:"寫代碼是過程,消除信息差才是目的。"
這種穿透表象的能力可以訓練。
有位做保健品銷售起家的老板,要求新員工每天做"剝洋蔥練習":客戶說要補鈣→實際需要骨密度保障→深層是恐懼臥床拖累子女→終極需求是維持尊嚴。
現在他的養老機構用這套方法論,把200元的體檢包做成9800元的年度健康托管服務。
實戰訓練場:
①每天抽十分鐘做"問題降維":把眼前困擾追溯到馬斯洛需求底層。
②實施"斷舍離清單":列出消耗精力卻無產出的20件事(比如無效飯局、八卦群聊)
③建立"價值坐標系":橫軸是時間投入,縱軸是經濟回報,只做第一象限的事。
④培養"秒針思維":盯著表盤想清楚,此刻做的事是在推動時針還是被分針帶著轉?
這三個習慣最可怕之處,在于它們構建了持續發現財富密碼的操作系統。
當你在試錯中校準方向,在復盤中升級認知,在洞察中穿透迷霧,賺錢就會變成拆開俄羅斯套娃的游戲——每個當下覺得巨大的困難,都不過是包裹著金礦的陶土外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