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肥胖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脂肪肝是肥胖人群的"專利"。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非肥胖人群也被診斷出患有脂肪肝,這一現象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認知。數據顯示,全球約有40%的脂肪肝患者屬于非肥胖人群,其中不乏體重指數(BMI)正常甚至偏瘦的個體。這一現象引發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也提醒我們:脂肪肝并非“胖子”的專屬疾病,“瘦子”同樣需要警惕這一隱形健康殺手。
“瘦子”得脂肪肝:
一個被忽視的健康危機
脂肪肝的本質是肝臟細胞內脂肪過度堆積。傳統觀念認為,只有肥胖者才會得脂肪肝,這種認知存在明顯誤區。事實上,脂肪肝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體重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臨床上,BMI正常的脂肪肝患者并不少見,他們往往因為"瘦"的外表而忽視了健康風險。
“瘦子”得脂肪肝的原因復雜多樣。遺傳因素、代謝異常、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導致脂肪在肝臟內異常堆積。一些“瘦子”雖然外表不胖,但可能存在內臟脂肪過多的問題,這正是脂肪肝的重要誘因。
脂肪肝的危害不容小覷。它不僅會導致肝功能異常,還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同時,脂肪肝與代謝綜合征、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
“瘦子”得脂肪肝的深層原因
代謝異常是“瘦子“得脂肪肝的重要原因。有些人雖然體重正常,但存在胰島素抵抗、糖代謝異常等問題,導致脂肪代謝紊亂,脂肪在肝臟內堆積。這種情況在亞洲人群中尤為常見。
營養不良也會導致脂肪肝。一些瘦子為了保持身材,長期節食或偏食,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影響肝臟脂肪代謝。此外,過度減肥可能導致脂肪分解過快,超過肝臟的處理能力,反而加重脂肪肝。
生活方式的影響不容忽視。久坐不動、缺乏運動、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會影響肝臟功能。即使體重正常,這些因素也可能導致脂肪肝的發生。
預防與逆轉:關鍵在于生活方式
飲食調節是預防和改善脂肪肝的關鍵。建議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入,如魚類、豆制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攝入。同時,要避免過度節食,保持營養均衡。
運動干預對改善脂肪肝效果顯著。建議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運動不僅能消耗多余脂肪,還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促進脂肪代謝。
定期體檢和早期篩查至關重要。建議每年進行肝功能檢查和腹部超聲檢查,及時發現脂肪肝的早期征兆。對于有家族史或代謝異常的人群,更要加強監測。
脂肪肝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無論胖瘦,我們都應該重視肝臟健康,通過科學的生活方式預防脂肪肝的發生。對于已經確診的患者,只要及時采取正確的干預措施,大多數脂肪肝都是可以逆轉的。讓我們摒棄"瘦就是健康"的片面認知,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健康,守護我們的"小心肝"。
消化內科 慢性肝病 專病門診
每周三上午
供稿:邱懿雯
審核:施 敏
校審:戴 云
預約就診請關注公眾號:
(配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布,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信息發布平臺,如您認為發布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