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
藝術家魏啟先個展題目來源是由于一次和他聊到曾經(jīng)看過法國作家讓·熱內(nèi)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小偷日記》。這本小說描繪了其流浪、乞討、偷竊、坐牢的生活環(huán)境,對往昔生活片段的補記、追憶、回味、思考和重新認識。當問他為什么要當小偷,其表述“最簡單的動機就是要吃飯”。這和我們今天生活所思考的沒有什么兩樣,我們忙忙碌碌的工作、學習到底是為了什么,為了吃飯、為了活著、為了獲得地位、金錢,我們依附著一個系統(tǒng)去爭取我們想要的,其過程中或者結(jié)果我們得到了什么。我們?yōu)榱巳ヒ垺⑦_到我們想要的某種結(jié)果,我們想要的結(jié)果達到了嗎。這屬于一種反思,反思于我們所生活的經(jīng)歷的是否真正通向?qū)儆谖覀兊娜ヌ帯?/p>
時間
活在今天的狀態(tài),當談到時間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時間變少了,發(fā)出一個疑問是誰偷走了我們的時間,我們是否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或者說時間就應該作用于浪費和消耗。講到童年的故事,小時候認知時間那么的長,為什么太陽還不落山、為什么天還不黑,一片片的麥田被陽光照得金黃,他順著田埂上的路一直走,手里拿著一把麥穗,走兩步聞一下麥穗,那是一種悠閑與一份自在,當累了的時候躺在田埂上睡覺、捉螞蟻、等太陽落下去。如此之生活方式不需要一個理由去制造緊迫感。為了一個蘋果可以去樹上摘,為了一朵鮮花對面的山包到處是,門口流淌的小河集聚了一群小朋友游泳,任何消費和獲得快樂的途徑都屬于免費體驗,沒有必要于工作之后于獲取。
記憶
這些已經(jīng)變成了記憶,是那么的清晰而美好。隨著環(huán)境的變遷,學習、工作,城市里的狀態(tài)讓我們失去了記憶,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完成公司里面的各種表格,當一個個表格完成之后,所有的記憶也消失了,思維里涌現(xiàn)出來的即應該吃飯了、應該睡覺了,哦!太累了,刷一下小視頻,刷完了也忘記了剛才所瀏覽的內(nèi)容信息。這下意識到今天的生活是沒有記憶的,信息的傳播并沒有提高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而是快速的促使我們忘卻、失憶,我們根本來不及對所接收到的信息進行思考并提出問題,而是處于一種失語的境地。我們需要獲取的物與快樂都在自然不自然的過程被市場化,因此給予我們潛意識造成一個強烈的心理意識,任何事情的實施第一要義即我們從中能得到多少錢,我們從中要付出多少勞動、時間、金錢,不知不覺被這一目的導致我們忘記了時間、記憶,我們沒頭沒腦的工作和忙碌忘記了屬于內(nèi)心的寧靜和自由。
空間
真正的促使記憶變得模糊,我們把所有的問題推向外界,你會發(fā)現(xiàn)真正交流的空間似乎變得狹小、似乎被阻斷了似的。一個朋友談到: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無言于社會。這讓每個人不禁感覺到沮喪,原來我們的生活空間是如此的狹窄。我們懷著一種強烈而沖動的情感去打破一種束縛、僵局,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發(fā)現(xiàn)一切行動都被條件所抑制,一個蘿卜一個坑,似乎一切已經(jīng)被設計好了,每個人按照既定的設計自行找到相應的位置,除非你爽快的說一句不玩了,變成系統(tǒng)外的流浪兒。我們緩慢爬上一座不高不矮的山包,俯瞰這座城市的閃爍,燈紅酒綠,每個人似乎被合理的秩序安排在每一個暖光所照耀的房間,這一個空間也僅僅止于這么大。
密碼
魏啟先并沒有把目光僅僅集中于當下之處境和觀察,他把自己的目光放到更大的歷史背景,依托于文化記憶、生活空間、時間之上的變遷,尋找著每一份被遺失于不同角落的碎片記憶,它是小時候玩過的泥巴,它是爺爺收藏的遺物,它是一本丟棄在廟里雜物間的一本破書,通過這些帶有文化記憶色彩的媒介物來重新構(gòu)建屬于我們自身的身份屬性、文化屬性,尋找那一份被遺失被割裂的文化密碼于當下的位置。它屬于我們的記憶、屬于我們的身份認同、屬于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