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此前報道,國臺辦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就兩岸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記者:立陶宛“準總理”帕盧茨卡斯早前表示,允許以“臺灣”為名設立代表處是重大外交錯誤,承諾上臺后將尋求與中國大陸全面恢復外交關系,修復兩國因臺灣問題產生的外交裂痕。對此有何評論?朱鳳蓮表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希望有關國家認清大勢,盡快糾正錯誤,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放眼世界,在過去幾十年里,人口不到300萬、國土面積才6萬多平方公里的立陶宛基本沒什么存在感,除了它的雅號~“歐洲淫窯”。可就在最近幾年,立陶宛卻刷足了“存在感”,不但處處和俄羅斯作對,針對我國也“鬧”得很兇,不是把我國的外交人員列為“不受歡迎的人”,就是和綠蛙沆瀣一氣,還要裹挾歐盟把我國告上了WTO。
立陶宛總統(資料圖)
2022年初,歐盟替立陶宛出頭,誣告中國針對其成員國采取所謂“歧視性貿易”做法,向世貿組織(WTO)提起訴訟。中方當時則明確表示,中方一貫按照規則行事,“提醒歐盟方面明辨是非”。兩年后,也就是2024年的1月底,歐盟以“技術原因”暫停了與中國的WTO訴訟程序。如今,為期一年的暫停期限將于本周五到期,如果歐盟選擇不恢復訴訟,這起案件便將自動失效。美媒彭博社上周吹風稱,歐盟正在討論放棄訴訟,這讓美國官員感到沮喪,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團隊認為這是對中國的“屈服”。
外交活動是當前國際社會國與國之間最重要的交往活動,就中國而言,目前已與183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但在183個國家中,卻有一個最特殊的國家,那就是立陶宛,中國和立陶宛的外交關系為“代辦級”,也是183個國家中唯一的一個。當今國際社會的外交關系有特命全權大使、特命全權公使和代辦三個等級,重要程度依次降低。眾所周知,一個中國的原則是中國在國際外交中的不能觸碰的底線,但凡觸碰到這一底線的,不論是超級大國還是蕞爾小國,都必須予以最堅決的回擊。
中國貿易(資料圖)
據悉,被中國降外交關系的這3年里,立陶宛沒少吃苦頭。首先,中國進口減少后,立陶宛國內很多中小工廠被迫關門,其次中歐之間的合作項目,立陶宛也無緣參與。需要指出的是,中歐合作涉及的范圍非常廣,重點項目有綠色轉型,人工智能,海上風電,數字旅游等等,而這些項目,由于立陶宛故意挑釁中國,也被拒之門外,另外,中國市場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大市場,歐洲非常看好中國市場的發展,從2024年開始,歐洲加大了對華投資力度。
由于立陶宛無法直接將貨物運往中國,該國支柱產業物流運輸業遭受重創。此前,立陶宛靠著中歐班列和波羅的海的港口,逐漸成為歐洲重要運轉中心和運輸樞紐。隨著中立關系降級,立陶宛被摒除在中歐班列重要節點之外,其運輸業遭受巨大打擊,貿易量下降28%。政治承諾當不了飯吃。美國雖然很欣賞立陶宛的反華行徑,但它除了“賞賜”了一筆6億美元(約41億元人民幣)的出口貸款外,就沒有了下文。注意:是貸款而不是援助。畢竟,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一天天還想著從盟友身上吸血。
立陶宛(資料圖)
然后立陶宛又去找臺灣,臺灣那邊說,買點紅酒可以,增加投資也可以,但要經濟援助的話,需要把“代表處”改成“大使館”。立陶宛想了想,還是沒敢冒這個險,最終只能灰溜溜地回去。結果就是立陶宛經濟崩潰,民怨沸騰。這幾年,看立陶宛反俄反華這么賣力,美國才給了6億美元貸款,那么俄烏沖突結束后,立陶宛也必須為自己的未來考慮了,起碼先讓解除中國貿易限制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