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玫瑰的故事》,我總在想那場戲:關芝芝沖到黃家門口,哭喊著質問玫瑰是不是和周士輝有一腿,黃母二話不說,一巴掌扇在女兒臉上。
這一巴掌,打得我心里一震。
在劇中,黃家父母幾乎是理想父母的教科書樣本——清華教授夫婦,知書達理,尊重子女選擇,給予無條件支持。他們看起來完美得不像真人。
可就是這對“完美父母”,也有原則不能觸碰。黃母把玫瑰鎖在家里,讓她好好反省;黃父更是因為玫瑰酒后誤撥電話嚇壞母親,摔了書大發雷霆。
那一刻,我看到了兩個最真實的父母。
這讓我明白,方協文追不回玫瑰,歸根結底是因為黃父黃母給了玫瑰兩樣東西:底氣和邊界。
黃家父母給玫瑰的第一樣禮物是底氣。
記得有次,方協文質問玫瑰為什么要回北京,是不是想見莊國棟。玫瑰很平靜地回答:“我想回家,可以嗎?”
多簡單的一句話。可這底氣從何而來?
從黃父在玫瑰被追求者送花時,看向女兒征求意見的眼神;從黃母即使擔心玫瑰學美術史找不到工作,也尊重女兒選擇的態度;從玫瑰離婚后,父母給她的大大擁抱和那句“那還用說”的回應。
黃家給的這份底氣,讓玫瑰清楚地知道:無論發生什么,她永遠有家可回。
方協文沒看懂的是,玫瑰不是真差那幾千塊工資,不是真缺他給的闊太太生活。她有更重要的東西——不怕跌倒的勇氣。
這種底氣,是方協文用六千萬也買不來的。
黃家父母給玫瑰的第二樣禮物是邊界。
那一巴掌和那次發怒,為玫瑰立下了清晰的邊界:自由不等于放縱,獨立不等于任性。道德和責任,是不能逾越的紅線。
有趣的是,玫瑰反問母親:“為什么沒人讓男的自愛?”年輕的玫瑰還不懂,父母不是在限制她的自由,而是在教她——自由的前提是不傷害他人。
這條邊界線,讓玫瑰明白了什么叫“有所為有所不為”。
而方協文呢?他從不理解邊界為何物。
他偷偷把玫瑰的股份轉到自己名下;他擅自拒絕玫瑰的工作機會;他甚至認為,只要他足夠愛玫瑰,就有權決定她的人生方向。
在他眼里,愛就是占有,付出就該有回報。
玫瑰被方協文家暴那晚,她說的是:“你可以打我,但我不會留下。”這種堅定,恰恰來自黃家父母教給她的那條邊界——尊嚴不可侵犯。
現在你明白了嗎?
方協文追不回玫瑰,不是因為他不夠愛她,而是因為他從未真正懂得如何尊重一個有底氣、有邊界的人。
他不懂,黃家父母給了玫瑰的,不只是溫暖的懷抱,更是獨立的靈魂。這靈魂一旦覺醒,就不會為金錢或地位所折服。
我常想,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像黃家一樣,既給孩子無條件的支持,又教會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那該多好啊。
不是每個人都有幸成為黃亦玫,但每個人都可以學著給自己和他人設立健康的邊界,同時保有面對生活的勇氣和底氣。
這或許就是《玫瑰的故事》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而方協文們,也許永遠不會明白,為什么身價六千萬的他,追不回一個女孩的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