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一本收錄了60次問答,15萬字傾心長談,字字句句,直擊一個知識青年渴望成長的心靈。
在書中,一位名叫黃牧宇的同學,由于興趣廣泛,時常從職業(yè)、情感、校園、社會、心理、思維等方面向老師提問,例如:如何治愈社會戾氣?人們能擺脫被綁架的社交嗎?為什么會有“顏值的正義”?等等。而他的導師杜駿飛教授則不厭其煩,一一解答這些課堂上難以觸及的問題,并且,每次都寫下長長的回復。有旁征博引,也有妙語連珠,字里行間,滿是生動的情感與深邃的思想。
本書分為五個章節(jié),以《維摩經(jīng)》的“慧眼無見無不見”、王陽明的“身與心”、班杜拉的“成為社會人”、柏拉圖的“完成你自己”和薩特的“歡迎來到人間”為線索,聚焦于一個青年的社會化成長與心理覺醒。
你也許無緣花費三年時間跟隨一位人生導師,但讀罷這樣一本問答錄,你將有緣得到同樣驚奇的體驗,完成同樣珍貴的修煉。《覺悟》,值得每一位知識青年當作人生手冊細讀。打開《覺悟》吧,在情感、社交和思考方法上重新養(yǎng)成一次自己!《覺悟》,也值得每一位家長當作給青年的思想贈禮,讓每個學習者都能在導師的傾心長談中汲取經(jīng)驗、智慧與眼光,在精神上“長大成人”。
小編今天給大家摘錄了兩篇內(nèi)容,我們先讀為快。
怎樣鑒別一段友誼是否交心
友情的問題我談過幾次了。這里,先提一下科學研究顯示的結(jié)果(好朋友之間是具有一定基因相似性的),這里, 也應包括“文化基因”。
并且,這也印證了一個日常生活的常識:同聲相應,同氣相 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因為彼此的相似而聚合,因為聚合而更為相似。在此過程中,人基于自身的特點而自我選擇,因為自我選擇而達成自我強化。
這一過程想必是充滿愉悅的,這種雙向激勵和反復強化構(gòu)成了對自身存在與自身價值感的證明。于是才會有好友之間具有相似性這樣的推論。
不過,如果把傳統(tǒng)的好友定義稍加改造,或許結(jié)論會有所不同。譬如漢語里有一個詞:諍友,指能夠直言規(guī)勸、勇于指謬糾錯的朋友。這樣的朋友,其意義是他能砥礪一個人,使其更好。人人都會贊美這樣的朋友,但有幾個人真心喜歡這樣的人呢?說 不定,遇到諍友之時,便是友盡之日。
現(xiàn)實中,我們待人處世原本是需要與自己不同的人做朋友的,也需要批評我們的人做諍友,但我們本能地不喜歡。即使理性上知道自己應該善待之,但感情上也接受不了。遇到這樣的友誼,你要么度日如年,要么如坐針氈。治國安邦的領(lǐng)導干部原本最需要有異見的朋友、能批評的朋友,后者能實施監(jiān)督提醒,讓他們運用權(quán)力時能科學、民主、依法決策,但他們還是不喜歡。
喜歡同類項,喜歡一致性,愿與相似性高的人為友,這是人的本能(今天我們知道,這幾乎是源自生物性的本能)。這世界 上沒有幾個人能抗拒本能、脫離凡俗、回歸真正的理性,也就沒有幾個人能與異類為友、以諍友為師了。
也因此這世上才多有黨同伐異,少見聞過則喜。
簡言之,在友情上超越相似性的人,不是自然進化,而是修煉的結(jié)果。沒有多少人肯修煉,沒有多少“朋友”肯被修煉,同樣,沒有多少領(lǐng)導聞過則喜,沒有多少國家見賢思齊。
至于你的問題,怎樣鑒別一段友誼是否交心?我覺得,誠心誠意地互相欣賞、相互贊美肯定很好,但更好的是相互對話、相互培養(yǎng)。而這兩者還不算坦露心跡的最高境界——充滿建設性的 批評才是。
至于“與其互為人間,不如自成宇宙”,那就不是在說一段交心的友誼了,而是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問題,容后再敘。
與誰為伍
友善的社會環(huán)境都是相似的,因為擁有文明;敵意的社區(qū)各有各的敵意,因為缺乏文明。缺乏文明的原因:人口素質(zhì)不佳、信息資源匱乏、缺乏規(guī)則、利益沖突、意識形態(tài)鴻溝,不一而足。
但如果你問,我們的網(wǎng)絡社會敵意何來?我的個人判斷:雖然原因復雜,但最深刻的背景則是,歷次政治災難摧毀了社會生態(tài),延及思維方式、規(guī)則意識、信任機制、話語體系,迄今難以恢復。
你問我,人們?yōu)槭裁纯偸请y以接受不同的觀點?其實,大部分人都不會輕易接受不同的觀點。有些人會接受異議,是因為相信科學、服從邏輯、跟隨公共理性。但是,其他人則不會。
一般而言,知識越單調(diào)、精神越貧乏、內(nèi)心越封閉的人,越不會接受不同的觀點,正如一個玻璃球無法收納雨水。長期不能接受不同的觀點會導致一個人日漸“內(nèi)卷化”——這里,我借用了人類文化學家格爾茲(Clifford Geertz)的理論。格爾茲觀察到爪哇島的人類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原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在維持著田園景色的同時,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重復、沒有進步的輪回狀態(tài)。他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內(nèi)卷化”。“內(nèi)卷化”作為一個學術(shù)概念,是指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的發(fā)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長期只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復。
我們?nèi)绻^察身邊一些人的精神狀態(tài),也會發(fā)現(xiàn)很多這樣的“內(nèi)卷人”。這個詞是我生造的,意指那些長期無法接受異質(zhì)化信息,精神和心理停留在低水平的人。
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的選擇性讀取方式,已經(jīng)極大地加深了人固有的自我強化弱點。心理學有一個術(shù)語叫“自我反應”,個人對自己的某種行為做出評價,要么會產(chǎn)生自我肯定、自我滿足、自信、自豪的體驗,要么會產(chǎn)生自我否定、自我批評、自怨自艾的體驗。
自我贊賞起正強化作用,產(chǎn)生積極影響,自我批評會產(chǎn)生消極影響,屬負強化作用。
每一個未受訓練、未經(jīng)啟蒙的人,都會本能地尋求正強化,而最簡單的正強化路徑就是選擇性地接受信息——那些與自己一致的信息。但真正的致命之處在于,越是低心理水平、低自信的人,越是渴求廉價的正強化,越是顯現(xiàn)出“高自尊”,絕不接受那些可能彰顯他自身不足的信息、觀點和觀念。
另一方面,越是高心理水平、高自信的人,越是渴求改進式的正強化,越是顯現(xiàn)出“謙和理性”,愿意接受任何有價值、有差異、有科學性的說服。
因此,那些高心理水平、高自信的人會日漸開放,走向通透明亮,精神和心理水平日漸提升。而那些低心理水平、低自信的人則日漸封閉,直至不可理喻。
我們可以仿照“信息溝”“知識溝”而討論“觀念溝”的問題。“內(nèi)卷人”一旦做出了一次觀念選擇,就會有自我強化的下一次,直到與他人的差別深入骨髓。現(xiàn)在你大概知道了,為什么三觀不合的人不適合在一起了。不是因為他們此刻的差異,而是因為未來的差異更驚人。這也是為什么你不能與“太low”的人在一起。如果你身邊的人,思想水平、邏輯水平、科學水平、道德水平太低,那是你的責任。因為你錯誤地選擇了他們。
聽起來有點殘酷,但這就是結(jié)論:我們是誰,決定了我們將接受誰;我們與誰為伍,更決定了我們是誰。
文章摘錄于《覺悟:長大成人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