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明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中指出: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書法藝術承載的文化基因與精神特質。在當代書家潘西京的行書創作中,能看到以軍旅生涯鑄就的剛毅風骨,以文人精神為魂,在筆墨之間構筑起傳統與現代對話的藝術空間。
▲潘西京作品 《日出千山秀 花開萬里香》
潘西京的行書創作始終保持著對傳統的敬畏之心。從其作品《日出千山秀 花開萬里香》中可見二王體系的流美韻致,“秀”“萬”等字,牽絲映帶,飄逸靈動,又融入了米芾八面出鋒的筆勢變化。這種對經典法帖的深度解構,在《錢塘湖春行》中也可一窺,白居易詩作的意境通過字距的疏密變化得以呈現。
▲潘西京作品 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值得注意的是,潘西京并未止步于技法層面的傳承。其軍旅生涯的特殊經歷,為傳統筆墨注入了新的精神內涵。《不馳于空想 不駕于虛聲》中,“馳”、“駕”等字的果斷收放,融顏真卿的筆意,蘊含著軍人特有的果敢氣質。這種剛柔并濟的美學特征,與其“筆陣戰神”的稱號形成了內在呼應。
▲潘西京作品 《不馳于空想 不駕于虛聲》
在結構處理上,潘西京展現出獨特的空間意識。《人以高寬胸納物 天憑遠晴超自然》的對聯創作中,人與天的字形對比突破了傳統對仗的束縛,通過重心偏移形成視覺張力,這種處理手法與現代構成主義理念不謀而合,生動詮釋“書法是心靈的跡化”的觀點。
▲潘西京作品 《人以高寬胸納物 天憑遠晴超自然》
作品《和氣致祥》則體現了對符號象征的現代詮釋。四字布局借鑒了日本少字數派的極簡風格,和字的圓潤與祥字的舒展形成節奏對比,既保留了傳統吉祥文化的內核,又以抽象的視覺語言實現了文化符號的當代轉譯。這種創新探索,與其中國文化形象代表人物的身份定位高度契合。
▲潘西京作品 《和氣致祥》
潘西京的創作始終貫穿著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思考。《易經金句》的筆墨濃淡變化,則以道家大象無形的哲學觀照,實現了書法藝術的形上追求。這種將傳統哲學思想轉化為視覺語言的能力,印證了熊秉明書法是文化核心的論斷。
▲潘西京作品 《易經金句》
在藝術市場層面,潘西京的作品展現出獨特的價值張力。其作品《龍》在廣州藝博會的展出,將傳統圖騰符號與現代抽象表現主義相結合,既滿足了收藏市場對傳統文化的審美需求,又契合了當代藝術的價值取向。這種雅俗共賞的藝術特質,使其作品在保利、嘉德等拍賣會上屢創佳績,印證了藝術評論家所言傳統基因與現代語匯的完美嫁接。
▲潘西京作品 《龍》
潘西京的行書藝術,是傳統書法在當代語境下的成功轉譯。其創作既保持著對筆墨當隨時代的清醒認知,又堅守著書以載道的文化使命。在數字時代的今天,這種既扎根傳統又面向未來的藝術實踐,為書法藝術的傳承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
二〇二五年三月
藝術家簡介Profile
潘西京,字欽,筆名海銳,中國德龍齋齋主。河南洛陽籍,現居住廣州市。軍旅生涯25年,黨員,多次立功及戰功,軍轉團職領導;中國書畫藝術大使、全國書畫藝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總會會員、中國非遺書畫傳承師、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及書法研究會副理事長、軍旅書法家、中國實力派書法家、中國書畫英才首批特聘專家、雅昌藝術家會員、中國教育電視臺《水墨丹青欄目組》書畫院會員、北京心海文化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特約書法家、華夏國藝青少年教育培訓中心書畫導師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