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兩點,手機屏幕在黑暗中還泛著藍光。明知第二天要早起,卻總在凌晨刷著無關緊要的視頻,仿佛只有這樣才能抓住生活的尾巴。這種被稱為“報復性熬夜”的現象,讓年輕人的身心健康被睡眠障礙所影響。
數據背后,藏著年輕人無處安放的焦慮。996工作制將白天切割成機械重復的格子,當微信消息像催命符般不斷彈窗,夜晚的獨處時光才格外重要。那些刷到停不下來的短視頻、永遠差一章的小說、凌晨3點的外賣訂單,是年輕人向現實舉起的白旗。
而妥協的另一面,是年輕人更深層的心理困境。阿德勒的“過度補償”理論在當代社會找到了新注腳:當個體在現實中感到無力,便會通過極端方式重建心理平衡。因此,年輕人開始了“一邊作死一邊養生”的奇妙循環。
白天承受著工作壓力,夜晚則通過熬夜刷劇打游戲來緩解壓力,而事后又千方百計地為這份罪惡感做出彌補。當Z世代把“熬最晚的夜,用最貴的面膜”作為生活信條時,一場旨在捍衛睡眠質量的戰役正在拉開序幕。
唯品會數據顯示,1月以來,平臺上褪黑素銷量同比上漲30%,眼罩銷量同比增長19%,女士睡褲銷量同比增長8.83%、男士睡褲銷量同比增長7.53%、智能手環銷量同比增長30%。面對睡眠障礙,年輕人正積極借助各類產品尋求解決方案。
除了常規方法,市面還涌現了很多新奇的治療方式。在成都的“智能睡眠艙”體驗館里,人們躺在配備先進生物反饋技術的艙內,通過實時監測調整自身睡眠狀態;杭州出現的“森林療愈營”中,參與者漫步在靜謐林間,專業向導帶領下聆聽鳥鳴、感受自然氣息,利用自然力量緩解壓力,改善睡眠質量。
其實,在這場捍衛睡眠質量的戰役中,真正的解藥不在產品和科技,而在放下手機的勇氣。當00后把“早睡早起”設為微信簽名,卻在深夜給朋友發“王者 DD”;當95后在朋友圈曬“今日褪黑素打卡”,轉頭就在微博轉發“如何對抗失眠”,我們應該明白:這屆年輕人不是在買睡眠,而是在為熬夜的罪惡感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