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香港學生的情緒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令人擔憂的是出現了自毀的極端案例。每當談到學生情緒問題,人們通常歸因于功課壓力。但有一個盲點可能是整個社會都忽略的,就是網絡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應用,對于青少年精神健康和人格成長帶來沖擊;再加上新型毒品例如太空油的興起,使得學生情緒問題更加難以處理。
防自殺報告無視網絡影響
傳統的價值教育強調德智體群美五育,還有宏觀價值教育,例如道德價值、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等;近年亦強調生命教育,特別關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及人格成長和輔導。這些價值教育均注重培養青少年在真實世界中的正向思維,然而,在網絡時代,虛擬世界的影響不容忽視。當局在2018年發表的《防止青少年自殺工作小組提交予行政長官的報告》并未提及網絡的影響。
為應對中學生的自殺風險,特區政府于2023年12月推出“三層應急機制”,由教育局、社會福利署及醫務衛生局跨部門合作。2024年又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其中4Rs分別代表休息(Rest)、放松(Relaxation)、人際關系(Relationship)和抗逆力(Resilience)。參加《約章》的學校須在2024/25學年起推出有關學生精神健康的活動,并向家長分享培養正向孩子的方法。
每當談到學生的壓力和焦慮,大家會想當然歸咎于功課壓力,這是前網絡時代常用的歸因分析。然而,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我們不能再用過去的思維去概括所有情況,尤其是Z世代的青少年,他們所面對的挑戰比我們多,因為他們需要同時面對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壓力和焦慮,他們所承受的情緒壓力可能比成年人更多,且不容易為成年人所理解。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今年1月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當中關注到網絡對引領青少年價值觀形成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加強青少年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文明素養、行為習慣等教育,塑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網絡空間和育人生態”,顯示國家在推動教育強國建設上,十分重視網絡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
要處理現今青少年的情緒問題,最少要理解他們所面對的三重維度:
1.在真實世界里,青少年需要應付功課壓力、家人和朋輩關系。
2.在虛擬世界中,網絡是青少年獲取信息、交流溝通和自我表達的信息平臺,這包括社交媒體、Tik Tok等以短視頻為主的平臺、網絡游戲平臺,甚至還有暗網。虛擬世界集學習、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青少年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面臨更大的心理健康挑戰。他們在虛擬世界中所感受到的壓力和焦慮,或不亞于真實世界。
3.新興毒品例如太空油的興起,使得青少年問題更加復雜,增加了處理難度。
社交網絡雙刃劍,可致傷害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拉里·羅森(Larry Rosen)專注于科技對兒童的影響。他指出,社交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對青少年既有幫助,也可能造成傷害?!熬W絡成癮綜合癥”這一概念,最早美國心理醫生Goldberg于1996年提出,指的是一種慢性或周期性迷戀網絡的狀態。隨著研究的深化,這一課題已發展成為一個全新的跨學科領域——網絡心理學(Cyberpsychology)。
網絡心理學的一個研究重點是探索青少年在虛擬世界中的行為與其在現實世界中的行為之間的差異。簡而言之,沈迷于網絡和社交媒體的青少年,可能會在網上與他人互動時表現出另一種人格特征,與現實生活存在顯著差距。
目前,網絡心理學開始在全球蓬勃發展。中國青少年網癮研究院的院長郭鐵軍,專注于青少年網絡成癮綜合矯治的研究和實踐,自2004年起,他組織并實施了上海市的相關專業調查和特訓營等活動。此外,西南大學心理學部的滕召軍教授及其團隊,圍繞兒童和青少年的網絡游戲成癮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其成果已發表在《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上。這些研究揭示了青少年網絡游戲和抑郁之間的動態關系,并發現積極的學校氛圍在小學階段對網絡游戲成癮具有保護作用,而建立自尊則對網絡欺凌和游戲成癮提供了一定的抵抗力。
盡管如此,目前針對網絡媒體對青少年精神健康影響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尚未成熟,主要原因在于網絡世界的復雜性使得統計調查變得困難。沒有上游的成熟理論和研究成果作堅實的支撐,下游的前線工作人員便難以獲得可操作的實用性指南。只有當理論成熟后,我們才能發展出有效的實踐指導。目前的情況主要還是依賴前線教師、社工和教育心理學家等人的經驗積累。
此外,隨著新型毒品的興起例如“太空油”,青少年情緒問題和自毀行為的根源變得更加模糊。青少年自己可能無法分辨究竟是現實世界還是虛擬世界造成了壓力和焦慮,或是因為使用了毒品而導致神志不清,從而產生焦慮。究竟是青少年因為壓力而飲鴆止渴式尋求毒品的“舒緩”,最終加重焦慮,還是兩者的疊加效應,尚無法確定。面對新型毒品的威脅,問題的復雜性加大,除了傳統的輔導人員,還需要警方介入。
3項建議,豐富機制推動研究
要針對性解決問題,除了三層應急機制和4Rs之外,還要豐富現有機制,并推動相關研究,以下是筆者的三項建議:
1.研發適用于香港的應用研究工具。全球正積極進行網絡心理學領域的基礎及應用研究。相比之下,香港的研究顯然不足。無論是教育界、社工領域還是心理學專業,都應重視此類研究,并針對香港具體情況開發適用的應用研究工具,將上游理論補上,以便將理論轉化成下游前線人員的操作指引。
2.建立專業分享機制。打通三層應急架構內各專業人員之間的相互分享與交流,特別是輔導老師、班主任老師和駐校社工等,以提升他們在個案識別方面的專業能力。因為有些學生在真實世界看似正常,但在網絡世界卻可能承受著巨大的焦慮與壓力。如何及早察覺這些壓力點,及時轉介專業醫護人員跟進,至為關鍵。
3.多重進路推動成長輔導教育。目前,有關青少年成長輔導的教育內容散布在不同的正規與非正規課程中,例如小學的人文科和高中的經公社科,以及一般公民教育或媒體素養教育。借鑒政府推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多重進路思維,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青少年成長輔導教育,并加強兩方面的重點:一是禁毒教育,尤其是針對新興毒品如太空油;二是強化網上素養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減少潛在傷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