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50萬,子女中考可單招。
長沙市教育局發布中考中招制度改革方案。其中,?高層次人才子女單列錄取?,不再占用統招計劃名額,單獨劃定招生通道,由市委人才辦制定具體方案。教育局解釋稱,改革前若統招100人中含2名人才子女,普通生名額僅剩98個;改革后統招名額100人不變,人才子女通過單列渠道錄取。
長沙將人才分為四類:
?A類?:諾貝爾獎得主、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截至2025年僅認定1人)
?B類?:國家級獎項獲得者(如茅盾文學獎、中國戲劇梅花獎)
?C類?:省級領軍人才(如湖南省“百人計劃”專家)
?D類?:年薪50萬以上的重點產業人才(占認定總人數86%)
這四類人才,的確都很優秀。但是,優待政策容易一不小心走向馬太效應:高級人才們經濟收入高、社會地位高,門檻都是年薪50萬,本來就比普通人更容易獲取優質教育醫療資源,但你現在還要給高級人才打著雙閃迫使難以獲取資源的普通人讓路,這就觸及到了公眾對教育公平的高度敏感。
將教育資源與經濟能力直接掛鉤的操作,難免讓人聯想到“拼爹”。年薪50萬就能讓娃優先上好高中,哪怕這個娃并不聰明。你就直接花錢送娃進去不行嗎?
更值得警惕的是政策實施的具體方式。雖然官方強調"單列計劃不擠占統招名額",但在優質高中學位總量固定的現實下,這種“增量”承諾顯得蒼白無力。當大量“特殊”考生涌入,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得不面對更高的競爭門檻。這種隱性的資源擠壓,正在悄然改寫教育公平的定義。
為什么我們對教育如此敏感?是因為對于普通人來說,教育幾乎是唯一的逆天改命的機會。我們花大價錢買學區房,討好老師,砸錢參加各種校內校外的輔導班,不就是為了讓子女突破父母的階層?
你肯定不會看見馬化騰張一鳴的子女也像你的孩子一樣苦哈哈地在各種輔導班學那些一輩子用不上的才藝,然后憑著實實在在的分數硬考大學、讀研,畢業前在校園招聘會投出海量簡歷,最終月薪三千。
憑借父輩的庇蔭,他們占有的資源已經很多了。
不是刁民不講理。假如是烈士子女、在重大項目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的子女、見義勇為犧牲者的子女,別說中考單招,就算直接保送到前十名的高校,相信大家也不會有意見。
烈士、科學家、見義勇為者,他們的資源,大概率比不上年薪50萬的人才。所以,他們作出特殊貢獻后,我們接受資源向他們傾斜。
觀察一個學校好壞和觀察一個地方執政水平高下是一樣的,就是看它們如何對待普通的大多數,而不是看它們怎么優待那些尖子生。
讓普通的大多數享有基礎公平和普惠紅利,不僅是文明倫理,也是經濟考量。一個城市幾百上千萬人口,能有幾個高精尖人才?城市的運行、經濟的流轉,更多要靠普通人。
老爺們不用點外賣打滴滴,但這倆可是容納大量就業的蓄水池,老百姓也離不了他們啊,你能說這些人不重要?你能不在乎他們的權益訴求?
從這個意義上說,你把靈活就業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解決好了,可能比把幾個年薪50萬大佬子女免試送進好高中更重要,人家還未必領這個情。
只盯著“掐尖”而不考慮構成基石的大多數,本質上就是慕強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一些短視的老師和決策者就喜歡這樣人為制造階層分裂,把供給蛋糕越做做小而不是越做越大,然后還不明白自己錯在哪兒,在那委屈上了。
我們都是有很多煩惱的普通人,確實是自己無能,不能做到年薪50萬。
所以,我們需要決策者做更多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的事。
這樣的現象已經很多了,希望不要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