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山水畫的發展長河中,青綠一脈始終如碧玉般沉靜而璀璨。許俊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重構了傳統山水的精神維度,在古典與現代、工筆與寫意之間開辟出詩意棲居的第三空間。他的畫作既是視覺的盛宴,更是心靈的鏡像,折射出當代文人對于自然與生命的深刻哲思。
許俊的青綠山水,在筆墨間注入了時代的鮮活氣息。他深諳傳統青綠山水的三昧之境:以石青、石綠為經緯,編織出山河的錦緞;以金線勾勒為筋骨,撐起畫面的堂皇氣象。但與傳統畫家不同的是,他將文人畫的寫意精神悄然植入畫面,使青綠山水擺脫了富貴氣的桎梏,呈現出清徹明凈的文人氣質。
請橫屏欣賞
《坐看流云過》34×136cm 2025
在《坐看流云過》中,許俊層層渲染,營造出空間迷離的縱深效果。山巖的肌理既保留斧劈皴的剛勁,又融入沒骨法的溫潤,這種剛柔并濟的筆法,恰是畫家在傳統技法與現代審美間找到的平衡點。畫面中探出的松葉,以沒骨點葉法寫成,紅棕色點染的松枝,為整個畫面增添了一股暖意,暗合“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古典意境。
請橫屏欣賞
《溪谷滿松風》34×136cm 2025
在《溪谷滿松風》中,石綠敷染的遠山與赭石勾勒的近坡構成明暗交響。這種色彩的碰撞是對“春山澹冶而如笑”的詩意轉譯。畫家以色造境,讓觀者得以在青綠交響中聽見春雷萌動,看見草木蔓發。
《烏江紅渡村》180×145cm 2024
他像朝圣者般遍歷名山大川,卻并非機械復制自然形態,而是以文人之心重構山水精神。在《烏江紅渡村》中,云氣蒸騰的群山不再是地理坐標,而是畫家胸中丘壑的外化。他以高遠法構圖,將主峰置于視覺中心,群峰如眾星拱月般環繞,既符合“主峰最要”的古典法則,又暗含“仁者樂山”的哲學隱喻。
《綠水青山好暢游》68×68cm 2023
寫生的激情轉化為理性的經營,在《綠水青山好暢游》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山石的皴法隨形就勢,恰如郭熙所言的“山形步步移”。最妙的是畫面邊緣的霧氣處理,以濕筆暈染出朦朧意境,仿佛畫家在宣紙上呵出的氣息,讓觀者分不清是青山之霧還是心緒之氤氳。
《秋山無盡》之二136×68cm 2025
在《秋山無盡》中,他大膽加入朱砂、藤黃暖色,打破傳統秋山的蕭瑟基調,暗喻“我言秋日勝春朝”的生命哲思。畫面中的山徑雖只勾勒數筆,卻成為點睛之筆,將觀者引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禪境。
許俊的山水畫,本質上是文人精神的視覺化呈現。他筆下的青綠世界,既非古人“可望不可即”的仙境,亦非今人“可居可游”的實景,而是心靈棲居的理想國。他以水墨為骨,以青綠為魂,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交匯處,構建出屬于這個時代的山水精神。這種精神,既是對先賢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期許——在青綠山水的永恒韻律中,聽見文明生長的拔節聲。
作品欣賞
請橫屏欣賞
《天地入胸臆》34×136cm 2025
《山色盡詩情》34×136cm 2025
《得山水清氣》136×68cm 2024
《游山暢懷步步高》68×68cm 2024
《心澄澈意無窮》68×68cm 2024
《暢懷圖》68×68cm 2024
《松風伴我行》68×68cm 2024
《孟郊詩意》45×68cm 2024
《松徑藏幽》68×136cm 2024
《游山觀瀑圖》136×68cm 2023
《秋山無盡》之一136×68cm 2025
《南靖采風即景》180×98cm 2024
《南靖石橋村》136×69cm 2024
《美麗的草原》136×68cm 2023
(來源:藝術廈航)
畫家簡介
許俊,字暢之,號黑山扈人。1960年生于北京。198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84年畢業創作獲葉淺予獎學金。畢業后一直從事中國畫及書法、篆刻的研究、教學和創作,2000年被評為教授。曾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長、國畫院副院長。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評審專家、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重彩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國家畫院外聘研究員,云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特聘教授。
作品曾參加第八、九、十、十二、十三屆全國美美術作品展覽,首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等展覽。出版個人專著專集有《青綠山水畫技法》《許俊解析王希孟》《青綠山水畫臨摹范本》《人美畫譜·王希孟》《青山問道·許俊中國畫展作品集》《四萍齋詩稿》等。主編《敦煌壁畫分類作品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