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承”,才能“傳”
清晨5點,薄霧罩著廣州上下九老街,大多數街鋪還沒拉起卷簾門,只有蓮香樓酒家早早地亮起了霓虹燈牌——食客還沒睡醒,蓮香樓的后廚就已熱鬧起來。
面粉的香氣混著蒸汽,彌漫在空中,幾位老師傅圍在案板前,面團在手中揉搓,發出輕微的“啪啪”聲。在老師傅手中,面皮像張柔軟的紙,隨他輕輕捏折,紋理有秩序地排列。一旁已手工制作完畢的包點被整齊地擺進蒸籠,層層疊起,像一座小小的塔。
天剛亮,第一批客人已經等在門外,他們是蓮香樓的老主顧。蓮香樓創立于1889年,歷經136年,蓮香樓的老師傅大多從十多歲就開始在這里工作了,他們的手藝是蓮香樓的靈魂,每一塊酥餅、每一口蓮蓉,都蘊藏著幾十年的經驗與情感。
蓮香樓是第一家發明蓮蓉的企業,他家的傳統手工月餅制作工藝不僅成為非遺,同時也是承載著幾代人記憶與情感的飲食符號。對這些老客來說,蓮香樓不僅是吃早茶的酒樓,更是習慣和情懷。
1920年、80年代和如今的蓮香樓
老師傅們堅守著手工制作的匠心,但蓮香樓并不只是一個停留在過去的老字號。酒樓外,辦公室里,蓮香樓年輕的員工們正嘗試用數字化的方式,將這份匠心傳遞給更廣闊的受眾。
1995年生的何嘉盈是蓮香樓的新一代經營接班人。12歲時起,何嘉盈就明白,自己未來一定會回到蓮香樓家族企業,因為父親一直強調:“家族企業是一個整體,每個人都要為它貢獻力量。”
12歲到22歲,何嘉盈在國外讀書,但每一個寒暑假,都會被父親帶到公司,跟著他工作、開會。2018年,何嘉盈從南加大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美國下午四點畢業典禮剛結束,她稍作休息便搭上了回國的飛機,飛機早上8點落地,中午12點,她人已在蓮香樓的辦公室里坐定開會。
蓮香樓的核心工藝之一是蓮蓉的制作。從選料、煮蓮子、挑蓮子到炒蓮蓉,每一步都依賴老師傅的經驗和手藝。這些老師傅大多從十多歲開始工作,如今已年過七旬。他們的手藝是蓮香樓的靈魂,但如何將這些經驗傳承給年輕一代,成為了一個難題。
“老師傅們習慣‘手把手教’,但年輕人更適應書面學習和標準化流程。”何嘉盈意識到,如果要將這些傳統工藝傳承下去,必須找到一種年輕人能夠理解的方式。
機器制作和手工制作出來的點心口感上是有明顯區別的。拿酥餅來說,機器制作會用較為暴力的壓制方式,導致酥餅缺少空氣感,口感偏硬。而手工制作,師傅們包餡時的溫度和力度都恰到好處,酥餅也就更松脆、柔軟。
探索如何平衡傳統與效率,是何嘉盈面對的第一個革新難題。和面、搓線這些重復性高的工序,可以用機器來完成,而包餡這種需要細膩手感的步驟,依然需要交給老師傅操作,以確保產品的口感和品質不受影響。
“傳承的前提,是先‘承’,然后才能‘傳’。如果我們只是空談蓮香樓的歷史和品牌,卻沒有真正把老技藝、老記憶傳承下來,那所謂的傳承就只是一個空殼。我們要確保每一款產品都能體現蓮香樓的精髓。”何嘉盈說。
二、當老字號玩轉新媒體
當年回國接班,何嘉盈更多是出于對家族的責任感,畢竟那是父輩傾注半生心血經營的企業,她想,“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需要我做什么就做什么。”
然而現實遠比想象復雜。頭兩年,適應期剛過,疫情就突然襲來。在這個被何嘉盈稱為“困難模式”的時期,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也慢慢觸摸到了自己的能力邊界嗎,她漸漸明白:接班不僅是履行職責,更需要主動擔當。
何嘉盈的父親平時愛在抖音上看短視頻,一次,他看到別家公司在抖音上做推廣,家庭晚餐上立即提議,蓮香樓也可以拍類似的視頻來展示產品。
何嘉盈覺得,要做品牌宣傳視頻,應該先學會“造夢”,讓消費者感受到品牌背后的文化和情感,而不僅僅是關注價格和品質,她不希望蓮香樓的賬號只是在賣貨,畢竟,蓮香樓每個原創產品背后都有故事。迄今,工廠的老師傅仍會親自去湖南挑選原粒蓮子,而不是直接購買磨皮白蓮。
2022年,在何嘉盈父親的建議下,何嘉盈由蓮香樓原市場部抽調人手,再引入新媒體領域的專業人才,組建了一個抖音運營團隊。她希望,蓮香樓品牌能夠以新媒體為橋梁,捕捉年輕消費者的需求,也傳遞老師傅們的堅持和初心。
何嘉盈便敏銳地捕捉到了數字營銷的通達便捷——“它能讓我們快速了解顧客的反饋,并根據這些反饋進行調整。我們能更直觀地看到宣傳效果,并及時優化策略。這種靈活性和互動性,是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
過去,蓮香樓的宣傳依賴傳統媒體,雖然有效,但缺乏與顧客的直接互動。老街坊食客雖然與酒樓關系親昵,卻也不好意思直抒胸臆,相比之下,網絡一端的反饋更加直接犀利。
2024年,為了進一步打通線上線下的營銷,蓮香樓開通了同城團購。中秋,何嘉盈團隊伙伴開啟直播帶貨,最后一場直播結束于9月13日,那是個周末的傍晚,備好的禮盒已脫銷,直播間里的觀眾仍熱情不減,為這個百年老字號品牌的數字化首秀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數據帶來有力的回響:2024年7月,蓮香樓入駐抖音生活服務,首次嘗試線上團購類經營,僅中秋節前一個月,月餅的團購銷售額就超過200萬。
實際上,每個漂亮的數字背后,都是何嘉盈和團隊伙伴精心的布局:達人矩陣的階梯式傳播、自然流量的精準捕獲、平臺資源的巧妙借力。事實證明,百年老字號也能玩轉新營銷。當傳統工藝遇上數字傳播,產生的化學反應遠超預期。
三、“活著”的信仰,讓百年餅店老而彌堅
在堪稱盛產“老字號”的廣州,像蓮香樓這樣從開業到現在,無論瘟疫、戰亂還是其他困難時期,一直堅持營業,從未停業過的老字號并不多見。何嘉盈認為,這種簡直堪稱“固執”的生命力,正是蓮香樓的核心競爭力,“每個在蓮香樓工作的人,都希望它能繼續活下去。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不能讓這個品牌毀在自己手上。”
何嘉盈的父親今年已72歲,仍在酒樓里親力親為地干體力活——看到地上臟了會親自去擦,發現碟子沒收會主動收拾,甚至連推車擋了客人的路,他看到了也會立刻去處理。
依照父親的心愿,何嘉盈的妹妹學習了食品營養學專業,畢業不久,她開始逐步參與到蓮香樓的工作中,目前的主要任務是跟著各個師傅學習,同時觀察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提出改進建議。妹妹不僅關注食品安全和營養,還擅長制定標準化流程。
作為大腦活絡的00后,妹妹也更了解年輕人的喜好,經常根據抖音上的短視頻,給老師傅提一些新潮的建議,問師傅,有沒有辦法讓口感更“糯嘰嘰”?可不可以換上更“高顏值”的包裝?
這些新視角,讓蓮香樓在保持傳統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年輕的消費者。最令人驚喜的是老師傅們對新事物的接納。當妹妹拿著手機展示網紅點心的拉絲效果時,這些有著三四十年工齡的老師傅們并沒有抗拒。
在妹妹的建議下,蓮香樓的老師傅迎合當代年輕人對健康美味的追求,開始嘗試做低糖、低脂的點心。可愛的老師傅們總會一邊念叨著“不能再減(糖)啦,再減就不香啦”,一邊盡可能地滿足當今人們的需求。
蓮香樓的月餅遠銷海外,在國外讀書時,何嘉盈會特別留意自家產品在國外市場的受歡迎程度,每到中秋節,都會去當地超市看看自家月餅的價格和銷量。
非遺的蓮蓉月餅是極好的文化媒介,她常把父母不遠萬里從廣州帶過去的蓮香樓點心拿給外國朋友品嘗,外國朋友嘗到香滑可口的蓮蓉,常常連連驚嘆好吃。
在一次合作中,一位設計師曾問何嘉盈:“蓮香樓,連的是什么‘香’?是鄉愁,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你想給人們傳遞什么樣的感受?”
這個問題讓何嘉盈思索,蓮香樓作為一個已經活了136年的傳統品牌,其實還有很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間。像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蓮香樓的故事不只有歷史,還有現在和未來,正等著更年輕的人們來書寫續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