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必須和大家好好嘮嘮骨骼健康這事兒!作為一個在骨科領域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的老醫生,我見過太多因為骨骼問題而痛苦不堪的患者,真的太讓人心疼了。
就拿 65 歲的張阿姨來說吧,她這幾年老是腰痛,本來也沒太在意。結果前段時間搬家,就稍微彎了下腰,就聽到 “咔嚓” 一聲,腰椎壓縮性骨折了。送到醫院一檢查,骨密度嚴重下降,血清白蛋白也低于正常水平。仔細一問才知道,張阿姨一直覺得吃肉 “上火”,所以常年以素食為主,每天蛋白質攝入嚴重不足。
其實啊,很多人都以為骨質疏松只是缺鈣的問題,大錯特錯!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調查發現,我國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里,有 42.3% 的人蛋白質攝入不足,這和骨質疏松的高發率可是直接相關的。蛋白質在骨骼有機質里占比 90% 以上,是骨膠原的主要成分。蛋白質要是不夠,骨骼就會變得像干樹枝一樣,又脆又沒韌性,稍微有點外力就容易骨折。北京協和醫院骨科研究也表明,蛋白質攝入充足的老年人,骨折風險比攝入不足的人低 27% 呢。
所以啊,為了咱的骨骼健康,有些肉可得舍得吃!
先來說說魚肉,它堪稱骨骼健康的 “雙料特工”!像鮭魚、沙丁魚、帶魚這些富含歐米伽 - 3 脂肪酸的魚,對骨骼那是相當好。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研究發現,每周吃 2 - 3 次深海魚的中老年人,骨密度平均比不吃魚的人高出 8.2%。這是為啥呢?原來,歐米伽 - 3 脂肪酸能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減少骨吸收,還能促進成骨細胞功能,加快骨形成。而且魚肉的蛋白質生物利用度高,里面含有甘氨酸、脯氨酸和羥脯氨酸等骨膠原合成的關鍵氨基酸。海魚里的維生素 D 還能促進鈣吸收,激活骨骼代謝。就拿 78 歲的陳爺爺來說,10 年前他被確診骨質疏松。在我的建議下,他每周堅持吃 3 次海魚,5 年后復查骨密度,不僅沒下降,還上升了一點,這在他這個年紀可太少見了。
再看看禽肉,它可是骨骼修復的 “團隊領袖”!雞肉、鴨肉這些禽肉,富含優質蛋白質,更重要的是含有很多骨骼修復必需的特殊氨基酸。就拿雞胸肉來說,中國醫學科學院營養研究所的數據顯示,每 100 克雞胸肉里賴氨酸含量是 1.85 克,精氨酸是 1.37 克,比其他肉類高不少。禽肉對骨骼健康的好處可多了,賴氨酸和精氨酸能促進鈣吸收,增強骨膠原交聯,讓骨頭更結實;豐富的 B 族維生素,像 B6、B12 和葉酸,參與骨膠原合成和骨細胞 DNA 修復;雞翅、雞爪這些部位還含有軟骨素前體物質,能促進關節軟骨修復,間接保護骨骼。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研究發現,長期攝入禽類膠原蛋白的實驗組,骨折愈合速度比對照組快 23% 呢。
還有瘦牛羊肉,它是骨骼代謝的 “動力引擎”!瘦牛肉和羊肉里富含鋅、鐵和維生素 B12 等微量營養素,這些可都是骨骼代謝必不可少的催化劑。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骨科研究發現,血清鋅水平低的老年人骨質疏松發生率比正常人群高 42%。每 100 克瘦牛肉里含鋅約 4.8 毫克,能滿足成人日需求量的 40% 以上,鋅能激活堿性磷酸酶,加速骨礦化,促進骨形成。牛羊肉里的鐵質和維生素 B12 能促進骨髓造血功能,改善骨微循環,給骨細胞提供充足的氧氣和營養。而且,牛羊肉里的支鏈氨基酸還能促進蛋白質合成,減少肌肉流失,間接保護骨骼。不過要注意,紅肉可不能吃太多,每周 2 - 3 次,每次 50 - 75 克就夠了,吃多了會增加尿鈣排泄,反而對骨骼不好。
知道了這 3 種肉對骨骼好,怎么吃也有講究。魚肉最好選擇蒸煮的方式,這樣能最大程度保留營養,要是高溫煎炸,歐米伽 - 3 脂肪酸就被破壞了。每周吃 2 - 3 次深海魚,每次 80 - 100 克就行。禽肉去皮烹飪更好,能減少飽和脂肪攝入。燉煮的時候加點醋,能促進鈣溶出,提高生物利用度。牛羊肉要選瘦肉部位,用慢燉的方式烹飪,再搭配上富含維生素 C 的蔬菜,像青椒、西紅柿等,能促進鐵吸收。另外,把這 3 種肉和鈣質食物搭配著吃,比如魚肉配豆腐、禽肉配西蘭花、牛肉配芝麻醬,營養效果會更好。
不同人群對肉類的選擇和食用方式也不太一樣。絕經后的女性,要優先選擇深海魚和禽肉,每周吃 3 - 4 次魚,2 - 3 次禽肉,1 - 2 次瘦牛羊肉。高齡老人可以適當增加魚肉和禽肉的攝入頻次,肉要做得軟爛些,方便咀嚼和消化。骨折恢復期的患者,蛋白質需求量增加,在醫生指導下,可以適當多吃這 3 種肉,每天蛋白質攝入量可以提高到每千克體重 1.2 - 1.5 克。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得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控制蛋白質攝入量,優先選擇魚肉和禽肉這些優質蛋白。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營養與食品安全分會建議,65 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天蛋白質攝入量要達到每千克體重 1.0 - 1.2 克,比一般成人標準略高一些。
家人們,骨骼健康可不是小事,得從年輕時候就開始重視。合理吃這 3 種肉,再加上適量補鈣和定期運動,才能讓咱的骨骼一直健健康康的。你們平時都喜歡怎么吃肉呢?有沒有嘗試過這些搭配?快來評論區分享分享!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