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天安門是我們國家的象征,人人都覺得它屹立百年,威嚴依舊,其實現在這座天安門其實是重建過的!這一切幾乎沒有人察覺,在拆舊建新的過程中,施工隊伍還在天安門中發現了一些神秘物品,這里頭到底藏著什么玄機?國家為什么要重建天安門呢?
秘密新建的天安門
1969年,咱們國家剛成立不到二十年,各種建設都挺緊張的,作為我國的象征,天安門是國家舉辦重要活動的地點,可誰都不知道,這么一座標志性建筑實際上早就“病入膏肓”了。
天安門是明代建成的,這期間中國經歷了幾百年的戰火和天災,當初天安門的質量就算建的再好,也早就扛不住了,這么多年的風吹雨打讓天安門的內部結構已經嚴重受損。
柱子空了,房梁也快撐不住了,搞得中央特別擔心,生怕哪天城樓突然塌了,所以重新天安門成了不得不干的工程。
但是天安門可是國家的象征,既然要拆了重建,但如何重建這個大問題,既然是象征,那就不可能大張旗鼓的搞建設,不僅要秘密進行,還得快點完成,畢竟第二年還得在城樓上辦重大活動。
為了不走漏風聲,所有參與重建的人員都必須要經過嚴格審查,為了不給周邊百姓帶來困擾,施工隊伍將天安門用巨大的席子圍了起來,當時的民眾還是非常淳樸的,路過的居民雖然看著天安門被裹得嚴嚴實實有一些疑問,那還是沒有什么好事者。
偌大的天安門就在高度保密的狀態下迅速啟動了重建工程,當時是冬天,工地為了保證建筑材料和施工環境還專門建了鍋爐供暖。
幾百號工人分組合作,對原來的天安門數據進行了精確測量和記錄,為了100%還原原貌,樓內的重要零件全部都專門找人按原樣打造,木材也是從國外運來的好料。
天安門上那塊國徽更是重中之重,為了讓它分毫不差地位于中軸線上,工人們反復測量調整也不知道多少次才最終確保了完美無誤。
這就是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果,如此龐大的工程規模,我們只用了不到4個月時間就順利完工了。
重建的成龍不光恢復了原樣,還在好多細節上進行了升級,城樓內部增加了許多現代化設備,電梯、暖氣、照明系統一應俱全,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重大活動。
天安門整體還被悄悄加高了83厘米,原來經過幾百年風雨的老城樓整個結構已經下沉,重建時沒有必要按照破壞后的樣子恢復原狀,而是要盡可能的恢復天安門最早的榮光,所以現在的新天安門不僅外觀沒變,里面更是現代感十足,和新中國一起走向了新的時代。
天安門這城樓啥來歷?
天安門的歷史的歷史能追溯到幾百年前。最早的天安門叫承天門,建于明永樂十五年,那會兒正是明成祖朱棣在位,大明王朝的首都也正是從南京遷到了北京,建設這座承天門就是為了彰顯皇權的威儀,象征“受命于天”。
所以天安門打一開始就和“天”和“皇權”這類大事兒綁在了一起。
那時的承天門可不是普通老百姓能隨便靠近的地方,皇帝出征要經過這兒,冊封大典也要在城樓上舉行,這座城樓就是皇權和盛大儀式的代名詞。
清朝拿下江山之后,才把名字改成了天安門,象征著新王朝的新氣象,只不過也就是換了換城樓的名字而已,它在朝廷活動里的地位一點沒變,甚至比以前更重要了。
清代皇帝們仍把這兒當作舉行大典和重大儀式的首選之地,可以說幾百年來,天安門城樓不光見證了封建王朝的更迭,還經歷了無數次重大歷史事件。
到了今天,天安門也沒閑著,不管是五四運動還是一二九運動,只要是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抗爭,基本上都是天安門當的背景。所以天安門就是中國百年歷史的見證者,是我國人民追求自由和民主的象征。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天安門也成了開國大典的舉辦地,那天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從此天安門成了新中國的象征。
打那天起,天安門成了我國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接待著來自世界各國的外賓,展示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說到這里,可能有小伙伴會問,那原來天安門不是好好的嗎?怎么就突然決定要拆了重建呢?
老城樓為啥非要拆掉不可?
其實清朝末年的天安門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不過那個時候清政府連自己都顧不過來,國庫空虛,更別提撥銀子修繕城樓了。
再加上那時候清政府也沒什么重大的國事活動了,整天是忙著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這種條約連祖宗看了都寒心自然不可能在天安門上簽署。
那時候北京也經歷過多次戰亂,不管是英法聯軍還是八國聯軍都曾經在北京城下開過槍放過炮,所以當時的天安門早已不是當年雄偉的“國門”了。民國更是戰亂不斷,城樓不僅沒能修復,反而因戰火變得更加破敗不堪。
新中國成立才讓天安門有了重建的希望,可是那時國家剛成立,百廢待興處處都要用錢,修天安門的計劃也就一直被擱置。
就算是為了讓開國大典順利舉行也只是臨時修修補補,做的很多都是表面功夫,內在結構問題壓根沒時間處理,這事情普通百姓是不知道的,是看著天安門外表刷著鮮紅的油漆,一副新氣象的狀態。
其實天安門內部早已腐朽不堪,木材老化、榫卯移位的問題已經挺嚴重了,1966年,河北邢臺發了一場大地震,余震直接波及到了北京。
這下成了壓倒天安門城樓的最后一根稻草,專家檢查之后發現城樓主體結構已經出現了嚴重問題,有的承重柱內部都空了,墻壁、房頂的瓦片也松動得厲害,隨時都有可能坍塌。
最厲害的是中央領導人的座位后面正好靠著一根長達10米的大柱子,這種風險等級是非常高的,如果舉行重大活動時城樓因柱子出問題而倒塌,后果將會不堪設想。
當時關于是否重修天安門還是有很多不同意見的,有人認為重建實在是有些大動干戈,修修補補接著用就可以了,只不過中央還是力排眾議,確定了重建天安門的方案。
那時天安門已經“病”得太重,小修小補根本不起作用,專家組也提出了很多修補的方案,最后的結論依然是城樓必須徹底重建。所以才出現了文章開頭秘密重建天安門的歷史,只不過在重建的過程中還發現了許多邪性的事兒,八級木工姚師傅帶著工人們爬上城樓那會兒,大家的心情都有點復雜。
雖說早知道城樓破敗不堪,可真拆的時候才發現問題比預想的還要嚴重,不光是時間帶來的老化,還有戰爭年代遺留下來的損害,有些橫梁早就扭曲變形,墻壁里甚至還發現了沒炸的炮彈!
在拆除過程中從城樓里里找到了六枚炮彈,多年的風吹雨打讓這些炮彈早就生銹了,但是里面的火藥有的還沒有完全受潮,理論上講是具備爆炸的可能性的。
看到這里時,工人師傅們紛紛倒抽一口涼氣,原來人民的象征天安門居然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不定時炸彈,得虧中央下決心重建,否則萬一這些炸彈一不小心被引爆天可就要塌了!
除了炮彈之外,工人們還在屋頂瓦片下面發現了一個神秘小木盒,盒子古色古香,上面刻著龍紋,打開后里頭有金元寶、紅寶石還有一些五谷雜糧,上面還撒滿了朱砂。
經過專家推測,這盒子是以前修建天安門時放進去的,寓意辟邪、豐收和吉祥,古代建筑講究“風水”和“鎮宅”,重修天安門的過程也讓我們再一次見識到了古代施工的文化。
1970年五一前,全新的天安門城樓正式完工,從拆除到重建,整個工程僅僅花了112天,只有外國專家預測的三五年工期的1/10。
新建成后的天安門不僅保留了古建筑風貌,還進行了結構加固,讓它具備了抵御9級地震的能力,這讓天安門在現代化進程中繼續穩如泰山,承載起了國家的重大活動。
結尾
就這樣,見證了我國重要歷史時刻的天安門重新煥發了生機,并會在之后的歲月中繼續發揮著它的作用。老城樓完成了它的使命,新天安門則帶著歷史和現代的印記繼續屹立在北京城的中心,守護著國家的未來。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城樓背后的風雨歷程恰恰是咱們國家不斷前行、不斷進步的象征,咱們親眼見的天安門不是那座古老建筑又如何呢?只要它依舊是我們心中不變的象征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