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2025福建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 | 中國國家地理→重新發現“寧德之心”!竟然是……

0
分享至



▲ 供圖/許少華

連綿不絕的群山峻嶺,覆蓋著廣袤大地,三面環山,一面臨海。這片山海交響的地方,是有閩頭浙尾,山海澳區”之稱的福建寧德市。層巒疊嶂,構成寧德的基本地形特征,恰似一個人的骨架脊梁;切割大山且穿行于盆地丘陵間的河流,如同身體里的血管筋脈。

寧德版圖的中央,有一條叫長溪的河流,自北向南縱貫全境,沖出白馬港,注入三沙灣,經三都澳口匯入東海。


▲ 福安雙溪 攝影/李郁

長溪和它眾多支流的兩側,有許多被稱為“坂”的開闊地和“洋”的小平原。最大的韓陽坂,成為先民遷居落籍的佳境,逐漸成為一片城鎮;最大的甘棠洋,地勢平坦土肥水美,圍墾工程始于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成為重要的產糧區。

在坂與洋之間,一座叫作福安的縣級市出現在寧德的地理中心”。慢慢地,福安還成為寧德的水陸中心”文脈中心”以及曾經的政治中心”


敷錫五福,以安一縣:建縣780年

福安古稱韓陽,秦屬閩中郡,漢初屬閩越國,東漢屬會稽郡,唐以后歸長溪縣管轄,地處長溪縣西北鄉。長溪縣西北鄉與縣治隔山隔海,路途遙遠。不僅百姓交通不便,而且官府難以管理,盜匪猖獗,百姓單獨設縣的愿望強烈。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鄉人鄭子化正式向監司提出分縣之請,是為福安析縣之始。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長溪令范夔建議設縣,以韓陽坂為治所。部文下達福州府,往來公文多達數十份,后來卻沒了下文。幾十年間,許多有識之士推動分縣,但總因故耽擱。直到鄭寀的出現,才峰回路轉。


橫屏觀看


▲ 遠山的呼喚,設縣的期盼 攝影/丁立凡

鄭寀,穆陽西銘村人,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中進士,任職皇帝身邊的侍御史。有一次,鄭寀與皇帝提起家鄉北山筑有澄庵,風景很好。理宗隨即御書“北山澄庵”賜給鄭寀。鄭寀隨即獻詩一首,盛贊韓陽坂風景佳美,力主將縣治設在韓陽。理宗答應了他的請求。

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宋廷正式批準分縣之請,劃出長溪縣西北二鄉、九里設縣,直隸福州大都督府。確定縣名時,根據皇帝御批敷錫五福,以安一縣”,定名福安”,治所設在韓陽坂,成就福安“以詩立縣”的千古佳話。從此,福安作為一個獨立的縣域出現,開始了文明與進步的新歷程。


▲ 在福安,仰望星空 攝影/林儷

今天,福安東西相距37千米,南北相距80千米,總面積1880平方千米,戶籍人口超67萬。福安是實施強富美高”戰略重點建設縣市之一,具備強勁經濟實力和廣闊發展前景。


造化白云山:蟾溪壺穴,佛光勝境

福安地處鷲峰山脈、太姥山脈和洞宮山脈之間,三大山脈控制著全市的地形骨架。西北部,繆仙峰巍然聳立;西南坡地勢平緩,山頂渾圓;東北坡山勢險峻,峭壁林立,山脊如削,溝壑縱深。

繆仙峰海拔1448.7米,巍然聳立,四周為林木茂盛的低谷,四季云霧繚繞,故得名白云山”。這里是閩東道教文化重要傳承地,還是南宋道人繆從龍修行之處。


▲ 四季白云繚繞,得名“白云山” 攝影/郭建平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20多座白云山。位于閩東的福安白云山,究竟有何獨特之處?

論海拔,福安白云山不是最高的;論知名度,比不上廣州白云山。讓福安白云山脫穎而出的,是這里獨具特色的地質奇觀、秀麗的山岳峽谷風光、神奇的佛光”勝境以及多樣的生物種群。

白云山的崇山峻嶺間,溪流密布,一條蟾溪蜿蜒曲折穿行于峽谷之中。從游龍洞溯溪而上,長達5千米的溪流中,在河道基巖、兩側崖壁甚至河床中碩大的滾石上,分布著數千個大小不同、深淺不一、形態各異的壺穴。


▲ 白云山壺穴奇觀 攝影/許少華

壺穴是由急流旋渦夾帶砂礫石,磨蝕河床形成的壺形凹坑。強烈的漩渦水流,在致密堅硬、礦物顆粒均勻的巖石上,耗費數萬乃至數十萬年光陰,一點點侵蝕出今天模樣。有的壺穴呈現寬敞的圓形、橢圓形的凹坑,如臼如盆;有的壺穴口部小、中間大、底部收縮,像一口大缸;有的壺穴處于河道兩側基巖斜坡上,側壁和底壁被減薄蝕穿,形成側壁向主河道完全開口的穿壁壺穴。在水流平緩的河段,還出現了呈心形、瓢狀、匙形、菱形的壺穴,煞是好看。

2006年,深藏地下的巨大洞穴群九龍洞浮出水面。巨型花崗巖千疊百障,形成眾多姿態各異、大小不一的洞窟。大洞可容百人,小洞僅容一人。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恍如迷宮。


▲ 白云山“龍爪壁”,也叫“瀑布巖” 攝影/許少華

飛瀑、流泉、壺穴、洞窟之外,姿態各異的花崗巖地貌,也特別抓人。經過億萬年的水侵風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巍峨壯觀的峰叢,斧劈刀削的崖壁,以及一種叫作“瀑布巖”的奇觀勝景:道道凹槽與崖壁構成凹凸相間、黑白分明的條帶,仿佛被龍爪親吻過一般,又好似百丈瀑布從天而降。

2010年10月,作為寧德世界地質公園三大園區之一,福安白云山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地質公園名錄。

在白云山,可溯溪、觀瀑、探洞,開啟自然清涼之旅;可登臨絕頂,觀日出、云海、佛光三絕”。當白云山在熹微中露出云端時,云?;没捎窬劷鸨?,絮浪滾滾。剎那間,只見在距離山巔約百米霧幔中,出現一個圓桌大小含暈寶鏡,周邊衍射一圈七彩的光環,仿佛一尊菩薩”半身像,閃爍炫目。


▲ 白云山佛光 攝影/鄭廷裕

白云山頂的“天池”中,生長著午時蓮,每天近中午,蓮伸出水面綻放;白云山南麓的瓜溪,垂直分布著大大小小3600多株桫欏樹,最大一株植高6.5米、胸徑17厘米、葉長3米,是名副其實的“桫欏王”。

位于白云山世界地質公園腹地的馬洋村,山林蔥郁、澗水潺潺,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野生動植物繁衍生息創造了有利條件,也引得成群的獼猴到這里安家落戶”。當地村民時常進行投喂,獼猴種群數量逐年擴增,讓當地成了遠近聞名的“花果山”,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來,感受這人猴相安共處的和諧之道。


▲ 獼猴嬉戲 攝影/陳英華

高山峽谷、溪流飛濺中,獼猴游蕩,魚翔淺底,福安既是寧德的景觀中心”,又是生物中心”。白云山植被茂密,森林覆蓋高,完好的生態環境,給你穿越綠色王國的快樂。


中國紅茶之都,水陸中心碼頭

環繞白云山,流淌著大大小小的溪流。村鎮多臨水而居,碼頭因貿易繁盛。這些村鎮與碼頭,是福安物產走向世界的起點,也積淀起巨量的財富和厚重的文化底蘊。

白云山南麓,穆陽溪自西向東流淌,與自北向南的另一條潺潺溪流交匯,形成平緩的河灣。河灣處的開闊平地上,便是穆陽鎮之所在。


▲ 穆陽溪 攝影/林少波

自宋代起,穆陽碼頭逐漸成為福安重要的淡水碼頭。過去,閩東北交通閉塞,貨物靠肩挑背馱。穆陽人將散落的農副產品加以收購,利用穆水揚帆轉運至福州、溫州、寧波、上海等地,再運回工業品。于是,穆陽鎮就成了閩東北物資集散地和貿易中心。穆陽碼頭還是“民國”時期閩東內陸重要的茶葉集散地和轉運站,有金、元、亨、利、丁五大茶行。

穆陽最大的繆氏宗族便扎根在古碼頭附近,形成一片叫石馬兜”的聚居地。唐代,山東蘭陵繆氏先祖先后兩支遷移至此,繁衍成穆陽最大宗族。唐中葉以后,林、王、羅、袁等姓氏也陸續南遷穆陽,并各自建立宗祠。


▲ 石馬兜千年時光流淌 攝影/黃小黃

繆氏宗族在南宋時期,屢屢有人金榜題名,涌現出繆從龍、繆蟾、繆幼節、繆烈等諸多名人。但自元朝至明朝中期兩百多年,繆氏在科舉上毫無建樹。直到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捷報傳到石馬兜棋盤境——繆催的兒子繆一鳳,鄉試中舉。

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繆一鳳上馬奔赴考場之處,鄉人命名為“上馬兜”,久而久之諧音成石馬兜。繆催決定擴建自家宅第——被后世稱為大廳堂”的繆一鳳宅第。宅第坐北朝南,一層三進結構?,F存建筑由儀門、轎廳、大堂、后廳等構成,占地4000余平方米。大廳堂整體梁架為明代大木構架,四周以夯土墻相圍合。房屋前頭是一個叫“門頭坪”的扁平院子,院落中央為廳堂,其梁架組合俗稱“四扇抬梁”,簡練氣派,是閩東迄今發現的保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住宅。


▲ 宅院的主人獲得功名后,立旗桿石彰顯身份 攝影/黃小黃

繆氏在穆陽開枝散葉,英才輩出,曾出兩位狀元、十五位進士,被選入《福安縣志》的名宦、隱逸和鄉賢達三十余人。創辦閩東第一所新式學堂“同文初等小學堂”、被譽為“穆陽風水樹”的繆錫齡,成功嫁接水蜜桃并在穆陽推廣種植的繆懷琛,是其中優秀代表。

繆氏宗祠共有八處,總祠一處,支祠七處。位于百歲街的總祠始建于南宋祥興元年(1278年),經過多次重修擴建,延續至今。繆氏宗祠正門上懸繆氏宗祠”牌匾,正上又鑲狀元及第”豎匾。大門有一副概括穆陽繆氏榮耀的對聯,“魯邦古郡三千紀,穆水名宗第一祠?!膘魞攘簷戳⒅?,飛檐翹角,供奉繆氏祖先牌位,傳承賡續。


▲ 穆陽浯溪宗祠 攝影/黃小黃

除了繆氏宗祠,穆陽還有一座“仰止祠”?!案呱窖鲋梗靶行兄埂?,仰止祠供奉著“穆陽三賢”——鄭寀、謝翱、繆烈的雕塑。鄭寀以詩立縣,帶給福安生命;謝翱投筆從戎,鑄就愛國情懷;繆烈教子有方,《穆陽八詠》膾炙人口。他們留給穆陽深厚的文化積淀,滋養著這一方水土和人民。

讓我們把視線轉向白云山北麓。長溪的上源支流西溪,奔流在丘陵與河谷之間,在福安西北方向,是社口鎮。社口鎮西北方,溯一條潺潺溪流而上,在一塊平坦的溪坂上,有一個小村莊。這里便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馳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紅茶的發祥地——坦洋村。


▲ 坦洋工夫發祥地 攝影/林少波

坦洋村地勢起伏,深谷遺云,高崗鎖霧,呈現出“雨天滿山云,晴天遍地霧”的特殊小氣候,形成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加上土壤多以紅壤、黃壤為主,土壤偏酸性,土層深厚,更成為茶的絕佳生長地。

福安產茶歷史可追溯至晉隋兩朝時期,到唐代已有“比屋皆飲”的習俗。明清時期,坦洋村民在自家地里培育出坦洋菜茶”。坦洋菜茶可從清明采到白露,用坦洋菜茶加工成的烘青綠茶,條索緊結勻直,色澤綠潤,香氣清高純正。坦洋人便以“坦洋菜茶”為原料,細制桂香茶,打開了市場。


橫屏觀看


▲ 坦洋村 攝影/李郁

既然坦洋村最初以烘青綠茶聞名,為何后來成為中國紅茶之都”?

五大口岸開放之前,福安(閩東)的茶葉品種主要是綠茶,茶葉貿易主要是為國內需求,也有部分外銷;福安紅茶的產制是在19世紀50年代以后。

2023年《福建茶志》記載:“咸豐元年,福安坦洋人將從閩北傳入的小種紅茶制法改進演變為坦洋工夫紅茶制法,以后逐步傳至壽寧、周寧、柘榮、霞浦各縣。”


▲ 坦洋村古茶道 攝影/林少波

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建省在坦洋設立茶稅局,福安茶類稅課獨辟一門。坦洋村成為閩東最大茶葉加工廠和銷售市場。1915年,“坦洋工夫”紅茶榮獲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牌獎章。

鼎盛時期,坦洋街上有萬興隆、豐泰隆、吳元記等36家茶行,分屬胡、施、吳、王和郭等五大家族。茶銀裝在木桶里,在溪口碼頭下船,再雇挑夫挑回坦洋,“白銀用斗量,船泊清鳳橋”;規模較大的茶行發行茶銀票,憑此兌換銀圓。晚清的坦洋村因茶而盛,“利覓錙銖,各方云集……榷稅之征輸于中夏,商賈之利施及西洋”(清光緒《坦洋朱氏宗譜》),“產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風,外邦稱為小武夷是也?!保ㄇ骞饩w《福安縣志》)

為保坦洋平安,坦洋人筑起一道10多里的城墻,并修筑了12座夯土碉樓用于防匪,組織360多人的武裝自衛隊。村口矗立的碉樓,便是歷史痕跡。


▲ 坦洋村口矗立的碉樓 攝影/林少波

位于坦洋村下街的豐泰隆建筑群,系茶商施光凌所建。其中一座三層橫樓,是“豐泰隆”茶行的制茶工房。橫樓每層11開間,樓內排水設施完善,寬敞明亮,干燥通風,是坦洋村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早期紅茶制作工場。

坦洋工夫紅茶制作工序繁細、工藝精良。傳統的工夫茶都是手工制作,有曬青、搓揉、發酵、焙干、篩分、揀剔、復火、官堆等八道工序。“工夫”,既是說紅茶的制作頗費時間,也含有工藝繁復,不可輕率的意思。

“喝過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


▲ 坦洋村。攝影/林少波

2022年,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子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坦洋工夫的好品質,源于環境、成于科技。坐落于社口鎮的福建省茶科所是福建省唯一一家省級科研專業科研機構,建有全國最早、特色最強的“茶樹品種資源圃”。

除了社口鎮,甘棠鎮厝坪村的茶苗基地代表福安市于2019年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第二批國家區域性良種(茶)繁育基地。2023年茶苗繁育面積3300多畝,出圃茶苗8.8億多株,產值2億多元,惠及2萬多人。經過發展,甘棠鎮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茶苗無性系繁殖基地。


▲ 甘棠鎮北門茶山。攝影/黃小黃

春茶吐新芽,采摘正當時。在福安綠意盈盈的茶林里,伴著清雅的茶香,掐嫩取鮮,感受春茶肆意勃發的生命力和純粹干凈的清新感。

春有約,茶不誤。


開閩第一進士故里,以廉賜封村

福安,還是寧德的文脈中心”,承載著博大精深的清風廉韻。

穆陽溪離開穆陽,向東南方緩緩流淌。在穆陽溪中游西岸、溪北洋平原的一角,坐落著一座聞名遐邇的古村——廉村。


橫屏觀看


▲ 廉村畫卷。攝影/吳凌燕

廉村與福安一樣,名字都來自御賜。廉村的由來,與一個人息息相關。他正是開閩第一進士”——薛令之。

南朝梁天監元年,為躲避戰亂,光祿大夫薛賀舉族由江左南遷福建,輾轉定居于石磯津。唐代,甘棠港(黃崎港,即今日白馬港、賽岐港)開港后,穆陽溪成為水上交通要道,石磯津是賽岐港上游的重要碼頭,成為閩東北和浙南的商品集散地。

薛氏在石磯津繁衍生息,唐神龍二年(706年),23歲的薛令之遠赴長安科考,文章破八閩之荒”,一舉成為閩中進士第一人。唐開元年間,薛令之被唐玄宗任命為左補闕兼太子侍講,既是諫官,又是太子李亨的老師。不久,李林甫為相,專權擅政。薛令之辭官東歸,歸隱田園。在長安為官數十載,薛令之沒有積蓄任何金銀財寶,只有兩袖清風。


▲ 薛令之雕像。攝影/林少波

薛令之回鄉后,過著窮研經書、抱甕灌園的隱居生活。明萬歷《福安縣志》記載:“玄宗聞其貧,命有司資以歲粟,令之量受之,不肯多取?!碧永詈嗉次缓螅α钪呀浫ナ?。唐肅宗追念老師,就御賜薛令之家鄉曰廉村”,溪曰廉溪”,山曰廉嶺”。至此,廉村成為唯一以“廉”賜封的村莊,“三廉”聲名遠播。

唐末五代,陳姓族人遷居廉村,娶薛姓女子為妻,繁衍至今。薛氏族人陸續遷往溪對岸的高岑村。自薛令之破天荒后,八閩之地文風日盛,科甲連第。宋室南遷后,廉村陳氏代有名士出現,甚至出現陳雄“一門五進士,三代登高第”的奇跡。南宋朱熹和父親朱松都曾至廉村講學,廉村成了閩東乃至福建的“科舉高地”“文脈中心”。

穿過修筑于明嘉靖年間的城堡,來到廉村內部。城堡內的古街典雅整齊,三條官道貫穿小小的廉村,由光潔條石鋪成,條石之間鑲嵌著人字形拼花的鵝卵石。官道兩側,散落著明清時期的26座古民居,形成以四座陳氏祠堂為中心分布的格局。


▲ 陳氏祠堂。攝影/黃小黃

廉村是文教的淵藪。陳氏支祠(三房祠堂)大廳里,陳列著四塊造型精美的金絲楠木壽屏。在多層鏤刻的空間里,花鳥魚蟲和先賢名士,被雕刻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堪稱鎮村之寶。今天,保存在陳氏祠堂和村民手中的傳世書畫,仍有22幅書法、1幅春夏秋冬”四景山水圖屏、《福祿壽星圖》《佛像圖》等人物畫與花鳥畫;古民居中,牌匾幾乎家家都有,支祠內的一塊“吉水流芳”的牌匾,顯示出祖先的業績和歷史的厚重。

古樸敦厚的照墻,寄托著廉村人對祖輩清廉典范的追思,也勉勵廉村人的子孫后代必須恪守和遵循好這一祖訓族規。廉村民居屋頂兩端的博風板下,幾乎都懸掛著寓意廉潔的“懸魚”;官道上鑲嵌鵝卵石,寓意干凈、正直。人字形鋪磚,也教育做人要有圓滿的結局。


▲ 廉村照墻。攝影/黃小黃

廉村以廉聞名于世,樓下村則保存著連片的古民居建筑群。

樓下村32座形制宏闊的大宅院,集中分布在村中三條主干道上,距今已有200余年。這些宅院多以廳堂為中心,布局對稱。中軸線建筑由前廳、天井、主廳與后天井組成,主廳兩側還有側天井。以天井為中心結構,為鄰里提供了交流空間。樓下村大宅院的格局非常敞亮,最具特色的是二層用于勞作的超大空間。大住宅的三層設計成重棟式屋頂,將兩個屋頂疊在一起。重棟式屋頂的設計,既可防潮防雨又能合理利用空間。

福安的特色村莊不勝枚舉。位于穆云畬族鄉的虎頭村,屬純畬族行政村,是穆陽水蜜桃最大的主產村。每年三月,千畝桃花競相綻放,花開成海,歌滿畬村,令游人流連忘返。


橫屏觀看


▲ 虎頭村。攝影/黃小黃

位于穆云畬族鄉東部、秀溪河畔的溪塔村,是閩東藍姓的主要發祥地之一。秀溪沖刷出一條曲徑通幽的溝澗,畬民在溪面上用鐵絲拉線搭架,刺葡萄藤蔓順著鐵絲網伸長交蓋,構起一條連綿近6公里的葡萄溝景觀。2016年8月,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授予溪塔村中國最美葡萄溝”榮譽稱號。


閩東延安”,紅色熱土星火賡續

福安,還是一塊紅色熱土。

溪柄鎮東南方,有一片叫作“柏柱洋”的小平原。柏柱洋四周群山環抱,峰巒綿延,中間一馬平川,良田萬畝。因境內山腰有塊巨石,中央呈白色柱狀,故稱柏柱洋”。柏柱洋的地形猶如一個大布袋,首壩的“松樹下”便是布袋口,那是進入柏柱洋的唯一通道。

1927年,柏柱洋爆發了閩東革命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農民運動。在進步青年學生施霖、張少廉、張寶田的發動領導下,柏柱洋的3000多農民成立“柏柱鄉農民協會”,同地主豪紳展開聲勢浩大的抗捐抗債斗爭。從此,閩東革命的歷史風云多次在這里洶涌聚散。


▲ 福安日出,每一天都是嶄新的。攝影/李郁

1934年初春,福安中心縣委和閩東蘇維埃政府籌備處移至柏柱洋。隨后,中共福安中心縣委和連江縣委在離柏柱洋不遠的采花橋村召開聯席會議,成立中共閩東臨時特委。緊接著,閩東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柏柱洋隆重召開,正式成立了閩東蘇維埃政府。

中共閩東特委和閩東蘇維埃政府,先后下轄寧德、福霞、安福、連江、羅源、霞鼎、周墩、霞鼎泰等9個縣。從此,柏柱洋成為閩東土地革命的指揮中心,是全國18個紅色根據地之一,故有閩東延安”之稱。


▲ 山村稻香。攝影/鄭浩英

如今在這塊光榮的土地上,還保留著大量革命遺址和革命文物。

斗面村位于柏柱洋的中心,村頭矗立的四座紀念碑和一個紀念亭顯示了斗面村在閩東革命史上的顯赫地位。當年,閩東特委、蘇維埃政府、紅軍獨立團、共青團特委、閩東婦女工作團的辦公地點,就設在村里的四座民房中。

坐落在樓下村外的千年古剎獅峰寺,大雄寶殿建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室內木構架、鋪作層上,還存有清晰完整的彩繪圖案。1933年12月,閩東紅帶會總部成立于獅峰寺內。


▲ 始建于唐代的獅峰寺內部。攝影/黃小黃

位于八斗崗山腰的細日山村,當年是特委機關報《閩東紅旗報》社址。山下村村頭聳立著一座“閩東分田斗爭紀念碑”,記錄著使閩東五六十萬貧苦農民首次分得土地的分田運動。

2008年1月,斗面村正式啟動閩東蘇區紀念館建設工程,2009年9月26日正式落成開館。館內每一幀畫面,每一行文字都令人感悟這片土地上革命兒女的光榮與夢想,展現著閩東革命者高尚的紅色魅力。

如今,這片紅色土地已成為閩東最負盛名的重要革命歷史紀念地,成為集革命歷史文化與休閑旅游文化于一體的美麗鄉村。


▲ 畬鄉風情。攝影/丁立凡

對大眾而言,福安最大的城市名片是“中國紅茶之都”,但這只是這座寶藏城市的其中一面,它還有很多面。

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驗到它的美好與絕妙。

2025年3月25日至3月28日,由《中國國家地理》發起的尋美中華·福安”主題采風活動,帶領專家、KOL、體驗官親臨福安,通過實地考察,正面記錄和深度挖掘福安的自然景觀、歷史遺跡、文化風俗和特色產業,助力塑造和傳播福安的城市品牌形象。


這個春天,桃花盛開,茶園翠綠,萬物生長。跟著中國國家地理“尋美中華”團隊,一起走進福安,重新發現“寧德之心”。

供圖:福安市文體和旅游局

參考資料

1. 福安市志。福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 寧德市志。林希順主編
3. 品讀福安。李健民著
4. 福安白云山地質公園。中共福安市委宣傳部編印
5. 溢滿清輝的村莊。王振秋 林德發著
6. 穆水一鳳?!昂媚玛枴惫娞?/p>

暢游八閩平臺

cybmflxx

漳州文旅

廈門文旅

綠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時福建

ssfj2023

轉載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福建旅游 incentive-icons
福建旅游
清新福建,快樂旅游
9335文章數 10158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強軍之路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涪陵区| 龙里县| 都江堰市| 景东| 遂川县| 沐川县| 和平区| 大冶市| 澄江县| 阜城县| 饶河县| 连平县| 兴文县| 荔波县| 丘北县| 嘉峪关市| 黎城县| 包头市| 林甸县| 阿坝| 股票| 二手房| 德格县| 梧州市| 钦州市| 怀远县| 丰镇市| 祥云县| 新建县| 徐汇区| 阳原县| 贺兰县| 黄平县| 青阳县| 芮城县| 高陵县| 儋州市| 夏津县| 盖州市| 榆中县| 鹤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