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臭雞蛋,經過香精與糖精的“魔法加工”,搖身一變居然成了網紅爆款。山東德州黑心食品廠用臭蛋做網紅蛋糕的事情引發關注。3月26日,據澎湃和大河報的報道,山東卓樂食品有限公司用變質原料生產“云朵蛋糕”事件曝光,讓消費者對部分網紅食品產業鏈的潛規則感到觸目驚心。涉事企業長期使用發黑長霉的雞蛋,菌落總數超標,工人直言“原料越臭,成本越省”——每斤1.6元的變質雞蛋,經香精掩蓋后,被包裝成“治愈系甜品”高價售賣。更荒誕的是,該公司2024年10月14日的檢查結果是“發現問題已責令改正”。這流量時代的“毒蛋糕”,正在用香精掩蓋的不只是腐敗氣味,更是對食品安全的踐踏。
我們反思食品安全,反思行業潛規則,其實可以分析發現,歸根結底需要從三方面入手,其一是供應鏈的逐利惡性循環,如何改?福建市場監管局近期通報顯示,糕點類不合格批次中,微生物污染占比高達63%。這背后是行業對成本的極致壓縮。其二是監管體系的滯后性困境,就涉事蛋糕店而言,半年內兩次違規卻仍能生產,暴露“整改”措施的紙面化。其三是消費主義的認知陷阱,在“網紅爆款”的光環下,消費者被精美包裝與營銷話術誘導,忽視了對原料與資質的追問。
那如何重構食品安全的“銅墻鐵壁”呢?我們呼吁的是,一方面通過技術賦能,來升級監管體系,以浙江為例,浙食鏈的“區塊鏈溯源”技術,讓原料、生產、物流全鏈條能盡可能透明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對屢教不改者實施“一票否決”,并鼓勵消費者留存相關證據,主動維權。
“臭蛋蛋糕”不該成為熱搜上的曇花一現,而應成為食品行業變革的轉折點。當消費者為“治愈系”營銷買單時,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看得見的安全、摸得著的良知。這需要企業守住底線、監管打破滯后、公眾擦亮雙眼。只有筑起誠信之墻,才能讓“吃”回歸最樸素的安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