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意識到,原來我是在過度消費、過度攝入的時候,我們的第一想法可能就是,我克制自己,刻意減少消費,少吃食物,甚至遵循當下非常流行的一種趨勢,叫做極簡主義,行不行呢?這個做法恐怕行不通。其實極簡主義,是另外一種強迫。極簡主義和過度積累一樣,都是由焦慮驅動的。過度積累者是因為稀缺心態,需要大量的東西來減輕自己的匱乏感。而極簡主義者是因為對于混亂有很強的焦慮,無法接受事物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圍內。所以,在作者看來,極簡主義并不是最可取的狀態。而且,如果用強制戒斷的方式來擺脫循環,結果往往是暫時克制住了欲望,下一回遇到誘惑的時候,又反彈了。
所以從根本上講,還是要從稀缺循環的機制入手。我們剛已經了解了稀缺循環的三個步驟,接下來咱們就圍繞這三個步驟來步步擊破。先來說一個故事。在美國,對于藥物和酒成癮一直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有報告追蹤有藥物濫用問題和有酒癮的患者,發現到了30歲的時候,竟然有一半人自動把癮戒掉了。怎么回事呢?研究者發現,這些人到了30歲,生活發生了很多重大的改變,比如說結婚了,生孩子了,有了自己的事業等等,他們沒有時間宿醉了,而且注意力也從那些短暫的快樂中移開了。換句話說,生活的一系列變化剝奪了稀缺循環產生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接觸誘惑的機會。這就啟發我們,想要擺脫上癮,第一步就是切斷跟誘惑的接觸機會。比如,刷短視頻上癮,睡覺前就把手機留在客廳。或者,直接改變環境。比如,換個地方住,發展一個新的愛好轉移注意力,發展一群新的朋友,等等。
擺脫稀缺循環的第二個方法,就是把那些不可預測的獎勵變成固定的獎勵。你會發現,無論多好的事物,只要它一固定下來,就變得無聊了。作者發現,在美國同樣的止疼藥,如果是在正規的醫院,按照固定的劑量、固定的時間來開藥的話,患者的成癮率就會大大降低。這給我們的啟發是,如果我們為行為規定一個時間窗口的話,讓獎勵可以在可預期的、固定的場景下產生,那么它的吸引力就沒有那么大了。比如,如果我們愛刷短視頻,那不如規定自己,中午吃飯、晚上吃飯的時候,各刷半個小時,把欲望釋放掉。這就避免了晚上回到家,在意志力本就不足的前提下,被上癮機制牽著走。跳出稀缺循環的第三個方法,就是把重復的速度變慢。當我們看一部深邃的電影,看一部長篇小說的時候,我們不太容易失控,因為它的情節鋪陳更加緩慢、深刻,沒有那么多密集的爽點。而且當你看完之后,會處于深深地回味中。當我們新買的家具需要我們費力組裝的時候,我們購物的沖動就沒那么大了,我們會花更多時間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這些都是通過把做事重復的速度變慢,來擺脫上癮的方法。
小結一下,想要擺脫稀缺循環,可以通過三個途徑,它們也分別對應了稀缺循環的三個步驟。第一是,切斷跟誘惑的接觸機會;第二是,化隨機獎勵為固定獎勵,第三是,放慢重復的速度。不過,解決方案可不止于此。因為我們想要的不僅是擺脫問題,而且還要過上一種更加積極、健康的生活。所以,既然我們會因這個循環對短暫、淺薄的事物上癮,那我們能不能利用這個機制,驅使我們建立更加積極的習慣?于是,在稀缺循環的基礎上,提出了另外一種循環,叫做豐富循環。這個循環的最終目標,是讓我們內心充盈,擁有深度的快樂。循環的步驟跟稀缺循環是一樣的,不過打開方式大不相同。接下來咱們就來好好說說豐富循環。
第一步,依然是機會。但不是去跟誘惑接觸,而是去跟真實的世界接觸。當我們邁出腿,去跟大自然接觸的時候,當我們在真實世界里,去跟人互動的時候,我們都是在增加在這個真實世界里獲得深度體驗的機會。有研究用鴿子做實驗。他們把關在籠子里,并且對研究者投喂的食物上癮的一群鴿子,放飛到野外。再抓回籠子里后,鴿子竟然戒掉了對食物的上癮反應。研究者據此提出了一個理論,叫“最佳刺激模型”。這個模型說的是,人和動物都需要一定水平的刺激。刺激太少,就會主動尋找,乃至上癮。刺激夠了,心理上得到滿足,就不會追求其他刺激了。鴿子在野外得到了足夠的刺激,回到籠子里,對于食物的刺激就沒有那么感興趣了。
可見,當我們跟真實世界建立鏈接,在真實世界得到足夠的刺激時,我們自然就會對那些虛擬的、淺薄的快樂免疫了。你回想一下自己的經歷,當你邁開腿,走出去,去跟自然接觸,去跟人接觸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感覺到一種更加飽滿的快樂?對短視頻、購物等等是不是就沒那么熱衷了?甚至有時候都把它們忘了。我們依然可以喜歡買買買,但是我們可以轉變購買的思路,他提出了一個口號,叫做“裝備,而不是物品”。物品是為了占有而囤積的,但是裝備卻是為了實現更高的生產力、更高的目標而準備的。我們可以把購買的欲望釋放在裝備上,這能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更加積極的意義。以上就是豐富循環對機會的闡釋。它看待機會不是把機會看成誘惑,而是看作跟真實世界接觸,以及提高未來生產力的機會。
再來說第二步,不可預測的獎勵。豐富循環的處理方式是,我們大可以主動構建這個獎勵機制,來刺激我們去做積極的事情,而不是被別人設計的系統束縛。比如,我們去探索一個新地方,可以不用那么著急去查點評類的工具,不給自己做事無巨細的攻略,就給自己留出一個探索空間。這個空間的意義在于,我們可以與不確定的美好不期而遇。這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增加獎勵的不可預測性。我們也可以主動在我們的工作場景、家庭場景之中構建這種獎勵機制。比如說,我們激勵團隊,可以不時來點驚喜,而不總是固定的獎勵。再比如,有研究發現,給孩子固定的獎勵,效果不如給不確定性的獎勵來得大。激勵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先給一段時間的固定獎勵,然后把固定獎勵轉變成不固定的獎勵。再來看第三步,快速重復。在真實生活中做事情,比在數字空間里更費力,達成結果也更慢,所以往往不容易進入快速重復的循環。我們可以把大任務拆小,把完整的大獎勵拆成很多個小獎勵,主動讓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快速體會到贏的快樂。
一旦我們學會了構建豐富循環,體會到了更深刻的樂趣,那些淺薄的快樂就再也吸引不了你了。重點分享了兩個循環。一個是稀缺循環,還有一個是豐富循環。稀缺感是一個壞東西,它導致了心智的窄化,讓我們追求過量。比如說,資源稀缺,反而能夠激發創造力。有這樣一個實驗,研究者把參與者分成了兩組,對第一組進行資源很稀缺的心理暗示,對第二組進行資源很豐厚的心理暗示,然后進行了六次不同的創造力實驗,比如怎么用圖釘把蠟燭釘在墻上,等等。結果,在這全部六項測試中,相信資源稀缺的參與者都找到了更有創造力的答案。研究者認為,當資源充足的時候,我們就傾向于通過購買、添加來解決問題,但是當資源不足的時候,我們就傾向于用現有的資源去解決問題,這就倒逼著我們產生了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稀缺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讓我們主動去探索。我們從一開始就說了,人類是為了探索到新資源,才進化出稀缺大腦的。正是稀缺感,促使著我們人類去冒險,去拓展邊界,構建出了現在的繁榮。
所以,稀缺感是一個雙刃劍,它可以導致上癮,也可以促進創造力,促進探索力。而到底是讓稀缺引發上癮,還是讓稀缺促進進步,取決于我們自己,取決于我們能否主動地掌控稀缺感。如果總是被動地被擺布,在不知不覺之間陷入稀缺的循環之中,那么我們就是被稀缺所控制了,如果我們總是主動地在不同的場景之下,應用稀缺帶來的創造力和動力,那稀缺就是可以為我們所用的好特質。說到底,最重要的是,人生這個掌舵權要在我們自己手里。只要這樣,萬事萬物都能為我們所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