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絕對是一個女兒奴”這個話題來源于近期舉辦的紅雙喜品牌年會上的一個小細節:馬龍在對王楚欽孫穎莎給予祝福的時候,其中馬龍稱呼孫穎莎為“莎莎”,而稱呼王楚欽則是全名,于是就有球迷發現了一個現象,馬龍幾乎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稱呼孫穎莎為“莎莎”,而王楚欽則基本是全面,前者是親昵的小名、后者則是全名直呼,這種微妙的差別并非馬龍與王楚欽關系不夠鐵,而是讓人聯想到馬龍的家庭角色,更折射出國乒隊內代際傳承的溫情脈絡
馬龍的人生堪稱“偶像劇模板”——職業生涯榮譽滿貫,娶了初戀妻子夏露,育有兩個兒子,家庭美滿,然而這位乒壇傳奇的“圓滿人生”中,一直藏著一個未了的心愿:渴望擁有一個女兒!早在2025年初,隊友許昕帶著一雙兒女公開亮相時,馬龍的眼神便被鏡頭捕捉到“溢出屏幕的羨慕”,彼時就有球迷留言聲稱:“如果龍隊再添個女兒,人生就圓滿了!”結果在2024年底似乎迎來轉機,妻子夏露罕見曬出一張家庭合照,馬龍母親懷中抱著一名未滿月的嬰兒,引發網友猜測第三胎可能是女兒,盡管當事人未正式回應,但馬龍對女兒的向往早已深入人心,這也讓球迷將他與孫穎莎的互動解讀為“父愛投射”,畢竟,孫穎莎的可愛呆萌形象,與馬龍理想中的“小棉襖”不謀而合
賽場外的馬龍,是典型的“寵妻狂魔”與“曬娃狂魔”,社交媒體上,他頻繁分享與兒子的互動:陪孩子上學、在公園放風箏、記錄兒子奶聲奶氣的“Hello爸爸”,這種細膩的父愛,與他賽場上的凌厲風格形成鮮明對比,而他對家庭的重視,甚至影響了職業規劃,自巴黎奧運會后,他逐漸淡出單打賽場,將更多精力投入家庭,坦言“家庭的溫暖比任何獎杯都珍貴”;那么為何馬龍對孫穎莎的稱呼如此特殊呢?這或許與國乒內部的傳承文化密不可分,孫穎莎與王楚欽雖同為新生代核心,但兩人在隊內的角色略有差異,孫穎莎年少成名,性格直率,被球迷稱為“小魔王”,其成長軌跡與馬龍早年相似,天賦異稟卻需磨礪心性,馬龍曾在采訪中提到,看到孫穎莎“就像看到年輕時的自己”,而王楚欽作為男隊接班人,肩負的壓力更為復雜,馬龍對他的稱呼保持“全名”,或許暗含一種前輩對后輩的鄭重期許
這種差異,在重慶冠軍賽的互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當王楚欽奪冠后憋笑為孫穎莎遞手機時,馬龍站在一旁的眼神,既有欣慰,又似長輩對晚輩默契的調侃,而在全運會資格賽中,馬龍主動放棄單打,專注于團體賽,被解讀為“為年輕球員讓路”,這種“扶上馬,送一程”的姿態,正是國乒代際傳承的核心精神;馬龍對晚輩的關愛,遠不止于稱呼,體能測試中,他與孫穎莎、王楚欽一同通過考核,卻不忘提醒年輕隊員“體能是競技狀態的基礎”;亞洲杯期間,他私下為王楚欽分析戰術,幫助其走出低谷;甚至在全運會備戰期,他凌晨接送兒子上學后仍趕到訓練場,以身示范職業態度,這些細節,讓馬龍逐漸成為國乒隊內“隱形家長”般的存在
最令人動容的一幕發生在2024年奧運會,馬龍帶著兒子觀賽,當孩子在場邊為他歡呼時,這位硬漢坦言“那一刻,多年的拼搏都值得了”,這種將家庭與事業融合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新生代——孫穎莎在寧波備戰全運會時,即便疲憊仍堅持加練,直言“要向龍哥學習專注力”;王楚欽在重慶奪冠后,感謝“前輩們的經驗讓自己少走了彎路”;馬龍的“女兒奴”標簽,本質上是一種對人性溫情的渴望,在高度競爭的體育圈,這種情感尤為珍貴,他的稱呼差異,絕非簡單的“偏心”,而是代際關系中微妙的情感投射,對孫穎莎的昵稱,是對純真與潛能的呵護;對王楚欽的全名,則是責任與擔當的象征
馬龍的故事,超越了乒乓球的勝負,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何為“傳承”,不僅是技術的傳遞,更是精神的延續,當“莎莎”與“王楚欽”們站在領獎臺上時,馬龍站在幕后微笑的身影,恰似一座橋梁,連接著國乒的過去與未來,而這座橋梁的基石,正是那份對后輩亦父亦兄的溫情,以及對乒乓球最純粹的熱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