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瀾昌
隨著加沙戰火再起,以色列再次將導彈雨傾瀉于加沙北部密集的難民區。當地時間3月2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發言人阿卜杜勒-拉提夫·卡努瓦在以軍空襲中被打死,成為近期加沙戰線上又一被精準狙殺的哈馬斯高層。這場發生在杰巴利耶難民營的致命打擊,不僅炸碎了一頂帳篷,也再次點燃了本已瀕臨崩潰的人道局勢與地區政治的高壓線。
據哈馬斯旗下媒體阿克薩電視臺報道,卡努瓦在一頂帳篷內與家人和同僚避難,以軍的導彈卻將這處簡陋避所變為廢墟。現場不只是政治打擊的“勝利成果”,更是橫陳的無辜傷者與爆炸后焦黑的地面。醫療消息稱,此次襲擊除卡努瓦外還造成多人受傷。這一幕早已不是第一次在加沙上演,卻依然令人憤怒與痛心。據加沙衛生部門26日通報,自3月18日以來,以色列對加沙的密集空襲已造成至少830人死亡、1787人受傷。這一組數字背后,是一棟棟被夷為平地的民居,是一位位在廢墟中哭喊的母親和孩子。
此時的加沙,早已不再是常規戰爭下的戰場,而是徹底淪為一種政治目標服務下的“人類懲戒區”。以色列方面宣稱行動是對哈馬斯“恐怖分子的精準打擊”,但事實早已證明,所謂“精準”在現實中往往指向市場、學校、清真寺、醫院與難民營。在現代戰爭的電子眼下,一枚導彈無需飛入指揮部,只需擊中一個象征性的“高價值目標”,即可被包裝為“反恐正義”。而在這一過程中,被瓦解的是國際人道主義法的底線,被犧牲的是成千上萬無辜的加沙平民。
以色列多次高調宣稱其擁有世界最先進的智能打擊系統和目標識別技術,然而為何空襲的結果總是“誤炸”平民集聚地、難民帳篷,甚至聯合國設施?這不是誤差,這是默認。這種“技術文明”所帶來的戰爭,不再需要面對面交火,只需屏幕點擊,就能決定一個家庭的生死。這是技術外衣下的人性冷酷,是軍事強權掩蓋下的道德塌方。
盡管聯合國一再表達“嚴重關切”,各國政府輪番“敦促各方克制”,但實際行動幾乎為零。美國繼續在聯合國安理會否決對以色列不利的提案,一邊提供軍事支持,一邊呼吁“和平解決”,一副標準的雙重標準面孔。而歐洲一些國家則繼續用“以色列有自衛權”作擋箭牌,為其在加沙的空襲行動尋找道義合法性,卻從不提及被圍困的平民是否也有“生存權”。
而以色列內部,在強硬派政府和極右翼輿論推動下,戰事邏輯早已不再局限于“反恐”,而是向徹底削弱哈馬斯乃至整個加沙的治理結構轉移。卡努瓦的被擊殺,是這一戰略步驟中的“象征性勝利”。但真正的現實是,哈馬斯并非一個靠個人主導的軍事組織,其領導結構具有高度去中心化特征,一個發言人的死亡不可能動搖其整個存在。而以色列每一次定點打擊,只會在加沙掀起更多的怒火、傷痛與報復。
在當前的中東大棋局中,加沙不過是一枚隨時可犧牲的棋子。從胡塞武裝對紅海航道的控制,到黎巴嫩真主黨在北部邊境的活動,再到伊朗與以色列的間接較量,巴以沖突早已脫離了“本地性質”,而成為地緣政治的關鍵戰場。而這場圍繞加沙的轟炸戰,正是特朗普政府對外政策“極限施壓”的延續。
值得注意的是,哈馬斯發言人卡努瓦雖然并非哈馬斯的最高軍事指揮官,但他長期以來承擔著“對外話語窗口”的作用,是連通哈馬斯與阿拉伯世界乃至國際社會的橋梁人物。他的死亡,標志著以色列不僅要打擊哈馬斯的武裝能力,更試圖摧毀其在國際輿論場上的發聲渠道。這一策略顯然比以往更具深意,卻也更危險。因為當“溝通的窗口”被摧毀,留給加沙的,只剩反擊和絕望。
從杰巴利耶帳篷被炸的那一刻起,哈馬斯已明確表示將“以火還火”。這意味著,更多的以色列南部城市將再次被火箭彈覆蓋,更多平民將被卷入沖突。惡性循環沒有盡頭,和平曙光遙遙無期。
在這個動蕩而冷酷的國際格局中,加沙再次成為悲劇舞臺,成為政治算計下的犧牲品。今天是卡努瓦,明天是誰?沒有人知道。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在加沙的土地上,死亡從未停止過,而國際社會的沉默,依然在延續這場集體災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