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志娟,劉娜校長工作室成員,鄭州高新區留馀外國語小學校長。
教育領域的改革從未停歇,但真正能夠深入課堂、改變師生行為的實踐卻寥寥無幾。《有效的學習型學校》一書,為我們教育工作者開辟了一條清晰的道路:通過構建專業學習共同體,將孤立的個體教師轉變為協作的智慧網絡,最終實現“教學相長”的系統性提升。這本書為學校改進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操作指南,令我受益匪淺。
一、打破孤島
現在傳統學校中,教師常常被困在“教室孤島”之中——備課、授課、批改作業的循環看似繁忙,卻缺乏對教學效能的深度反思,教師專業素養自然也就成長較慢。本書尖銳地指出:“如果教師之間沒有形成關于‘學生需要學什么’‘學生是否真的學會了’‘我們如何幫助未學會的學生’的共識,任何教學改進都只是零散的臨時修補。”
二、PLC模式的三大支柱
(一)共同使命與愿景:這并非只是貼在墻上的標語,而是所有教師對“每個學生必須掌握核心知識與技能”的承諾。
(二)協作文化:教師團隊定期分析學生數據、設計教學策略、分享課堂觀察結果。
(三)結果導向:以可衡量的學生進步而非教師的主觀感受來評估教學有效性。
這些原則看似簡單,但在現實中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例如,學校教研組教研時會把“教研活動”跑偏為教研任務安排,教師們輪流匯報進度,卻鮮有時間討論“為什么某個新老師課堂調控能力弱,下課總是拖堂”等實質性問題。作者強調,真正的協作需要“脆弱性的勇氣”——教師必須愿意暴露自己的教學困境,并在集體智慧中尋找解決方案,正所謂“教研匯智”。從這三個原則出發,我們再次梳理學校的愿景目標、協作文化,測量學生成長的結果,主要是以學生的可視化進步成長為依據,而非教師的主觀判斷。
三、挑戰與反思
盡管書中提供了理想化的模型,但結合學校實際教育環境,我們會面臨許多困境,作者也為我們預見到了一些實際困難,又為我們提供了解決困難的辦法:
(一)教研與教學負荷的平衡
目前學校教師普遍面臨著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加上午餐午休、延時服務,日平均工作時長較長,處理學生瑣碎事務較多。
學校嘗試推行PLC時,教師抱怨“開會占用了備課時間”。作者給我們的建議是:將PLC融入日常教學流程。例如我們這樣做:將“集體備課+課堂實施+作業分析”設為固定周期;利用午餐后進行15分鐘“一研”(如分析前一天作業的錯誤率最高的題目出錯原因)。關鍵在于,讓教師感受到協作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提升效率的工具,隨時隨地可以進行。
(二)評價導向
當學校以學生成績好壞為評價學生的唯一目標時,PLC可能退化為“質量分析研討會”。書中強調,PLC的成功依賴于對“學習目標”的重新定義——它必須是超越短期考試的、指向終身學習能力的核心素養。
關注于評價過程而非只給出評價等級,關注學生的學習成長進步曲線,而非學生成長過程中某一點。我們學校在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時,通過多次學習研討,最終確定要把握幾個原則:
1.導向性原則。堅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堅持素質教育導向,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發展性原則。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評價過程中既要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更應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注重評價的過程,使多元評價更進一步深入學生發展的進程,激勵學生健康成長。
3.多元化原則。評價內容體現多元。即從過去重視學業成績轉向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通過評價,使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和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及興趣特長表現等多方面得到綜合發展。其中科學文化素質及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與之相伴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4.差異性原則。在堅持評價內容全面性的前提下,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體現學生間差異性,關注學生的特長和潛能。
5.可操作性原則。學生綜合素質評定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經歷一個實踐、積累、總結、完善的過程,要做到制定的評價實施方案力求靈活、簡單易行,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
6.人文性原則。樹立以人為本的評價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評價的激勵和改進功能。要關注學生的個體性差異,通過評價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激勵學生增強自信心。
再例如:我們學校自始至終將“閱讀+積累+理解+創造”設為語文學科重點目標,為達到這個學科目標設計了《閱讀手冊》,“積累摘抄”幫助學生積累好詞好句;“形象設計”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山行圖”、“泡泡圖”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情節設計”幫助學生根據故事脈絡,發揮合理想象,重構故事情節,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當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習慣以后,學習結果也一定會有喜人的,指向終身學習的核心素養這個目標也不會懸于空中。
閱讀《有效的學習型學校》這本書的過程,是一場對教育者身份的重新認知。這本書不僅為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更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有效實施策略。當教師走出孤島、擁抱協作時,我們不僅在改進教學,更在重塑教育的靈魂。
真正的成就,始于我們對“如何共同學習”這一問題的誠實回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