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
前言
想必如今全世界都知道李嘉誠要將旗下43個海外港口,全都打包出售給美國企業的事情了,但是卻鮮有人知李嘉誠究竟圖什么。
要知道,因為李嘉誠以及長和集團的這個決定,如今不少人都在對其這樣的行為口誅筆伐,紛紛不理解甚至是堅決反對。
而就在此前一組十分敏感的數據曝光,或許也就解釋了李嘉誠以及長和集團為何要這么做,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并不能為李嘉誠開脫。
李嘉誠
那么這究竟是一組怎樣的數據呢?長和集團打包出售海外港口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長和集團的“辯解”
自從李嘉誠要將旗下的海外港口出售給美國公司的消息公開之后,輿論就沒有平息過,與之相對應的,還有長和集團的股市情況。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批判李嘉誠這樣的行為,長和集團的股價也受到影響一路下跌,市值不知道蒸發了多少億。
李嘉誠
其實這也是可以預料得到的結果,畢竟在要出售的海外港口當中,還有著地位相當重要的巴拿馬運河港口。
更何況李嘉誠如果真的不想經營了,將港口出售給誰不好,偏偏是一直覬覦巴拿馬運的美國企業,這就愈發讓人難以理解了。
人們在批判李嘉誠的同時,也在不斷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李嘉誠這么做究竟是為什么?
李嘉誠
就在這個時候,長和集團公開了去年的業績報告,在其中特意增加了一句“港口業務占比最小”,或許就是長和集團這樣做的原因。
長和集團主席李澤鉅,也就是李嘉誠的長子表示,去年的經濟狀況整體比較溫和,但是依然存在著不小的問題。
長和集團主要經營的行業主要是港口、零售、基建以及電訊這四個板塊,其中港口雖然業務有所增加,但是卻依然在業績貢獻當中占比最小。
圖源網絡
簡單來說,港口板塊對于長和集團來說并沒有提供多少業績上的幫助,在業務增長的情況下,還只占整體營收的9%左右。
也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將港口業務出售對于長和集團來說是最為合適的做法,因此才會有這一次規模多達43個港口,涉及23個國家的港口交易。
如果這一筆交易達成,那么長和集團就能夠立刻獲得一筆不小的現金流,據了解此次交易整體出售的總價值為228億美元。
以上參考自華夏時報2025年3月26日的報道
對于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這樣的大型企業來說,似乎動輒幾個億已經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那么長和集團真的迫切需要這一筆錢嗎?
帶入到平常人的生活當中,如果是你的名下有一些資產,在正常運營都能夠賺一些錢的情況下,你會將資產出售嗎?
李嘉誠
或許很多人都會認為,如果不是特別迫切需要用錢的時候,自己并不會隨隨便便就打包出售自己的資產。
而這也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如今的長和集團并沒有陷入資金鏈緊張的情況,那么為何還需要這么多的現金呢?
這就要從去年李澤鉅在中期業績投資者會上的講話說起了,當時長和集團的港口業務整體面臨著萎縮,海外投資的動向也是動作不斷。
李澤鉅
李澤鉅曾公開表示,如果香港有好的投資機會,會考慮用國際資產籌集資金,返回香港投資的可能性。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或許也就到了李澤鉅口中所謂返回香港投資的時候了,這才會有打包出售港口的這一場交易。
對于2025年的整體發展而言,李澤鉅認為集團的經營環境將會受到“不穩定因素”的影響,而導致難以預測。
以上內容參考自金融界2024年8月15日的報道
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長和集團或許下一步將會更加專注于嚴格的現金流管理。
這樣就能夠讓集團能夠有足夠的能力,保證即便在最嚴峻的市場情況之下,依然能夠維持強勁有力的財務狀況。
圖源網絡
簡單來說,李嘉誠以及長和集團其實是想要通過這些數據,來委婉地替自己辯解一下,這只是一個正常的商業行為。
既然港口業務所占業績貢獻的比例并不大,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還有更加賺錢的業務,那么將港口出售乍一聽也十分合理。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李家一直在說的“在商言商”真的能夠解釋打包出售港口給美國企業的行為嗎?
李嘉誠“在商不言商”
就在3月26日的時候,商務部的專家白明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篇文章,用5個字就給李嘉誠的行為定性了——“在商不言商”。
白明認為,如果說李嘉誠打包出售海外港口給美國企業的行為是正常的商業行為,那么作為商人,為何李嘉誠沒有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商務部專家白明
事實上這一項交易之所以讓全世界都為之矚目,主要是因為涉及的國家以及資產實在是太過于龐大了,但是交易雙方卻都表現得十分隨意。
這可是涉及到幾百億美元的港口交易,李嘉誠以及長和集團竟然沒有想著進行全球招標競拍,反而是與美國貝萊德財團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就完成了。
這讓不少對于這一筆交易都十分感興趣的企業,幾乎喪失了上談判桌的機會,這顯然是不符合商業邏輯的。
美國貝萊德財團
白明表示,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他無意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評價李家出售運河的行為,畢竟作為商人,出售港口的經營權并沒有什么問題。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李嘉誠以及長和集團打包出售港口給美國財團,就沒有什么問題,更不要用“在商言商”作為擋箭牌。
拋開其他的港口不說,光是巴拿馬運河的兩個重要的港口,一旦交易完成之后,就會被美國的企業控制,這或許將會對全球航運業造成極大的影響。
以上內容參考自金融界2025年3月26日的報道
結語
或許站在2025年面對未來的經濟發展局勢,李嘉誠以及長和集團想要手里攥有更多的現金,能夠走得更加平穩一些。
這也許是李嘉誠以及長和集團打包出售港口的理由,但是正如白明所說的那樣,其不應該拿“在商言商”說事兒。
李嘉誠
因為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就與美國的財團達成協議,完成規模如此之大的一筆海外港口的交易,這顯然并不符合商業邏輯。
那么你認為李嘉誠以及長和集團匆忙打包出售海外港口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他們究竟是不是“在商言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