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今天想寫寫麥當勞。
先聲明,沒收錢。
事情是這樣的,我前段時間刷到了一條微博:
“麥當勞變成了沒有情緒的中年人。”
乍一看這兩張圖,左邊像我還在上初中的快樂表妹,右邊像一身班味兒的我。
9.5 萬點贊,近萬條轉發,熱評第一更是精準地往我心上補了一刀:
“小時候的麥當勞肯德基真的是我最愛去的兒童樂園,現在純牛馬食堂。”
我專門搜了一下,說實話,除了裝修配色,麥當勞沒啥變化——開心樂園餐還在,生日會也還在辦,主要餐品沒下架,出餐速度、食物口味的變化更是微乎其微。
但看到那兩張圖,我還是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
我好像和麥當勞一起長成了安全、冷淡又無趣的大人。
那個五彩的吵鬧童年,已經離開我很久了。
小時候的麥當勞幾乎是快樂濃度最高的地方,店里永遠分貝很高,擠滿了拉幫結伙的小孩,我們收集兒童餐的周邊,在兒童樂園互扔海洋球,線上點餐還不流行時,我們總是擠在前臺,和爸媽,和朋友,那時候,沒有人會一個人去吃麥當勞。
那時候,快樂很易得,伙伴很易得,我們對世界還有豐富的想象。
是的,麥當勞沒變,
但吃一頓麥當勞就能感到快樂的日子,回不去了。
對每個在城市里長大的孩子來說,去麥當勞的快樂絕不亞于去游樂場。
光是去的路上,這種快樂就開始蔓延。
看到紅底黃標的招牌,就覺得蘋果派、草莓奶昔、珍寶三角、麥香魚已經在和自己招手了。
看到房頂上、門口長椅上的麥當勞叔叔,會忍不住合照,再熱情地打個招呼。
一進門更快樂。一切事物都是新奇有趣的。
你第一次坐上了會旋轉的椅子,恨不得直接把它搬回家。
配色也很多巴胺,燈光是暖暖的黃色,墻磚是明亮的彩色。
每個小朋友都會在這里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未來的家也變成這樣。
味道也好聞,剛炸好的炸雞,滋滋冒油的薯條,混雜著洗手液和消毒水的味道,是一種干凈的誘人。
點餐就更開心了。
踮著腳尖,仰著頭,看著店員姐姐頭頂的菜單,仔細辨認圖片上的美食,然后伸出手指:“我要這個,這個,這個,還有這個!”
長大一點,等你能夠得上前臺的時候,就會被媽媽派去獨自兌換餐券。把精心撕下的小卡片交到店員姐姐手里時,你覺得這比過家家有意思一百倍。
來源@暈醬的貼紙記事本
等餐的過程是期待又煎熬。你會乖乖地坐在位置上,等爸爸端漢堡和薯條過來,甚至會數著他走向餐桌的腳步:3,2,1——
馬上就要吃到了!
當然,最快樂的環節還是吃。炸雞、汽水、薯條、冰激凌……全是平時家里爸媽不讓吃的東西。
咬一大口漢堡,舔掉甜筒上的尖尖,再灌一口冒著氣泡的可樂,這簡直是童年的我們能想到最幸福的瞬間。
來源@老照片
玩得也很快樂。
兒童餐總有配套的周邊,蝕刻素描板可以通過旋鈕來畫畫,hello kitty 按一下就會對你說“天天開心”。
來源@千禧bot
兒童樂園隨時對你開放,最簡單的滑梯也能玩得不亦樂乎。
一個人去玩也不擔心尷尬,因為五分鐘后,你一定會交到新朋友。
不認識別的小朋友也沒關系,麥當勞叔叔、大鳥姐姐、漢堡神偷、奶昔大哥……這些朋友一直在陪著你。
走進小時候的麥當勞,是需要捂住耳朵的。
可樂氣泡的聲音、撕開包裝紙的聲音、插吸管的聲音、爸媽訓斥的聲音、服務生溫柔的詢問聲、從滑梯上一滑而下的笑聲......但沒有一個小孩會嫌這里吵鬧。
那時候,我們從不壓低聲音,也不壓抑快樂。
快樂還不夠,小時候的麥當勞還意味著一種篤定的幸福感。
你要是在麥當勞過一次生日,能被全班同學羨慕好久。
大家開玩笑,“只有大戶人家的小孩才會去麥當勞過生日。”
來源@暈醬的貼紙記事本
在麥當勞辦生日會,可以自己做漢堡、玩小游戲、贏小禮物,那頂印著麥當勞叔叔的生日帽,所有小朋友都夢寐以求。
對我們這些普通小孩來說,麥當勞還意味著一種特殊的認可。
是爸媽口中“考得好就帶你去吃”的獎勵餐,是我們第一次努力為自己掙得的東西。
這里也滿足了你對外面世界的想象。
我們好奇英語課本上外國朋友的生活,直到第一次吃漢堡,吃薯條,吃派,吃上“洋快餐”,終于覺得自己離外面的世界很近很近。
你第一次吃麥當勞,肯定不是一個人。
可能是和兄弟姐妹坐在餐桌旁,等待爸媽端來手邊;
可能是周末和同學約好寫作業,一包薯條就能坐一天;
可能是一次心動的約會,約好在麥當勞門口碰面,最喜歡買的,是第二個半價的冰淇淋。
那時你的身邊永遠有人陪伴,“孤獨”的滋味,是后來長大才懂的事。
我們也在麥當勞里無數次感受“被愛”的瞬間。
想要缺貨的玩具,店員姐姐會冒著大雨去其他門店幫你拿;
為了集齊大頭狗玩具,爸爸每天都會請同事吃麥當勞;
受欺負哭了,工作人員會邀請你一起去參加特別活動,甚至給你頒發獎狀。
那時你還沒有身份證,卻能擁有第一張會員卡——麥當勞叔叔歡樂會會員卡,只因為你是很了不起、值得被好好對待的小朋友。
來源@榛果蜜糖松餅
找資料時,我發現很多人都收藏著當年麥當勞的周邊。
奧運會紀念杯、生日快樂本、穿著小雞外套的酷兒......
翻出它們,就像從過去打撈出一個被寵愛、豐沛、無憂無慮的童年。
“看到它就有一種上完英語補習班,在昏黃的日落光中牽著媽媽手走向公交車站的感覺。”
其實我現在還是經常吃麥當勞。
尤其是工作之后,你會發現它出現在任何一個你匆忙經過的場合,小區樓下,公司樓下,地鐵站出口,商場一層,火車站的候車室旁,機場的安檢口旁......麥當勞已經變得“唾手可得”。
但我必須承認,很多事情都不一樣了。
選擇它的理由變了。
小朋友選食物的第一優先級是「美味」,社畜選食物的第一優先級是「方便」。
沒有比快餐更合適的選擇——一手抓著漢堡,另一只手還可以繼續敲鍵盤,回消息,不會耽誤一點工作進度。
麥當勞就這樣從童年的“獎勵餐”變成了“工作餐”。
餐品的選擇也不同了。
我們很少點花里胡哨的兒童套餐,最常吃的,是 13.9 元的“窮鬼套餐”。
我們的口味也變了,同事@周七 每次都要把窮鬼套餐的可樂,換成無糖可樂。
同樣不再耐受的,還有我們長大后的眼睛。
像這條評論說的:
“高飽和度色彩和大量信息真的很耗能,看著感覺好累好吵眼睛,不是說不好,而是我太累了只想舒服,不想有趣。”
我們也很少再慢悠悠地吃麥當勞了。
我們跑著去店里,不再是因為雀躍,而是因為趕時間。
我們很少在柜臺前慢慢點餐,都會提前線上點單,到了后直接報取餐號,甚至偶爾會為省下的幾分鐘沾沾自喜。
我們有了錢充早餐卡,卻一個月也用不上幾天。
每次下定決心一定要爬起來吃早餐,卻屢屢食言,一年到頭,光卡費就不知道交了多少。
我們去的頻率越來越高,但在店里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總是拿了就走,回到工位,繼續干沒干完的工作。
查資料時,我看到了很多讓人想要苦笑的數據:
70% 的一線城市打工人把工作餐的預算控制在 30 元以內(2023 年數據);
只有 15% 的上班族傾向在店內吃快餐(2018 年數據)。
我們被考勤、kpi、OKR、房租、信用卡賬單擠壓成了面無表情的 NPC,只能在多線程任務的間隙里,用領取補給的方式,快速點單,快速進食。
如果說小時侯的麥當勞像一個游樂場,那長大后的麥當勞更像一個收容所。
它不再供應快樂,只是供應一份成人世界難得的安全感和確定性。
收留中年人的疲憊和失意——
“離婚了,兒子在爸媽家,本來除夕加班的我,被老板放回家了。想去爸媽家給兒子一個驚喜,結果他們三個人去了外面飯店和親戚吃飯了。提不起勁來面對親戚,一個人在爸媽家門口的麥當勞吃了雙層鱈魚堡,還買了瓶啤酒。” @Earl
收留狼狽的愛情——
“他點了兩杯飲料兩份薯條,坐在那里等我,我們不是無話不談,而是不知道該說什么。不能成為戀人,也無法成為很好的朋友,后來我提出出去走走,結果外邊下著雨,又折返。不知道他是不是像我一樣覺得,在麥當勞無言的那3個小時,是珍貴且遺憾的。”@U7
收留拮據的生活——
“上大學的時候,勤工儉學接商演,有一次演出結束到凌晨 2 點,因為除了我以外都是藝校的學生,所以大巴車只能把我沿途放在和他們分叉的路上。我清晰地記得凌晨 2 點多我在國貿橋下了大巴,為了省下 20 塊錢打車費,走了 5 公里進了一家麥當勞,待到早上 5 點半,趕了早班頭班公交回到學校的場景。”@狂熱的小老虎
收留前路未卜的夢想——
“出國留學第一頓飯是麥當勞,當時還沒找到房子住,整個人都散發著負能量,在麥當勞吃到想家哭出來。”@盆栽
7 年前我們寫過一篇,3776 條留言,意味著 3776 種成長的代價。
我們不可避免地發現,長大真是一件壞事,會變無聊,會吃很多苦,會迷茫,還會心碎。
是的,麥當勞沒有變,開心樂園永遠在等人光臨。
可惜這個人,不再是變成大人的我們。
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我翻到一條微博,來自@千禧bot 的投稿。
“麥當勞 2008 年發售的玩具熊,全套有四款,當時賣 18 元一個,我都想要但是對于當時來說 18 元很貴,最后我爸爸給我買了一個,現在還很珍惜。”
很平常的一只小熊,很平常的一個夜晚。
但我特別想給你看看評論區,那是一個大型時間博物館。
那些如今的大人,曾經的小朋友,帶著自己的小熊紛紛在留言下相認:
他們記得給小熊起的名字,甚至找到了起一樣名字的人;
他們把小熊放在柜子里,桌子上,在每個觸手可及的地方;
他們帶著小熊走了很多路,去了很遠的地方。
看到這些小熊,我無比清晰地確認了一件事:
過去的時間只是過去了,但不會消失。
長大確實令人沮喪,再也沒有人會為了一張 95 分的成績單獎勵你,你很難因為一個漢堡、一個玩具、一張和麥當勞叔叔的合影就快樂好幾天,更沒有機會用五分鐘就交到一個新朋友。
我們丟掉很多。我們必須上路。
但幸好,那些被愛的瞬間,總有一部分會被我們好好珍藏著。
那些和你分享過快樂記憶的玩伴,未必會被“長大”改變和丟棄。
來源@宋錢來
我們甚至會帶著這一部分,長成還不錯的大人。
長成一個可以認出每一個史努比腳底寫的國家的大人;
長成一個會孤獨,也學會面對孤獨的大人。生日的蠟燭不一定要被別人點燃,你可以為自己點亮。
來源@小熊瘦10斤
長成一個會吃苦,也有辦法應對很多苦的大人。
所以最后,我想再一次糾正那個說法。
“麥當勞是成年人的避難所。”
不是的。
給你搭建避難所的,一直都是長大的你自己。
撰稿:交交 雪琴
責編:雪琴
晚禱時刻
“如果把童年再放映一遍,
我們一定會先大笑,
然后放聲痛哭,
最后掛著淚,微笑著睡去。”
拍拍自己,
你長成了很不錯的大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