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要:這家市值超千億的農牧業巨頭,正陷入審計失責與環保違法的輿論漩渦?
作者:王杰
編輯:朱凡
2025年2月24日,新希望六和(000876.SZ)旗下子公司五河新希望六和牧業有限公司因違規轉讓檢疫標識被農業農村部門處罰。
這已是該公司半年內第二次因環保問題被立案調查。與此同時,其長期合作的審計機構四川華信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四川華信”)及簽字會計師,在2025年1月剛被證監會采取監管談話措施后,仍在2月13日簽署的定增文件中遺漏關鍵處罰數據。
這家市值超千億的農牧業巨頭,正陷入審計失責與環保違法的輿論漩渦。
1、 審計失守:被監管后仍簽署問題文件
作為新希望六和的財報審計機構,四川華信及其6名注冊會計師因在2023年年報審計中存在多項違規行為,于2025年1月14日被證監會四川監管局采取監管談話措施。具體問題包括:
1. 風險評估與控制測試流于形式:未充分了解公司投資與融資循環內部控制,未按審計策略執行長期股權投資等關鍵環節的測試;
2. 實質性程序缺失:對子公司股權處置、管理層訪談等關鍵審計內容未獲取充分證據,甚至未留存重要審計底稿;
3. 文件記錄混亂:審計底稿未留存重要證據,部分證據未留檔。
盡管被監管,四川華信及簽字會計師李敏、古力等人仍在2025年2月13日簽署的《定增審核問詢函回復》中,將新希望六和2024年前9個月的環保處罰案例僅披露為2起,實際遺漏了至少4起同類處罰。例如:
投資者為此質疑:“被監管的審計師仍在提供‘精準刪改’的財報數據,新希望六和的財務透明度何在?”多位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四川華信的違規行為已涉嫌違反《證券法》關于審計獨立性的規定,而新希望六和未及時更換審計機構的決策,進一步加劇了信任危機。
二、環保“黑名單”:子公司為何屢罰不改?
新希望六和旗下子公司的環保問題已持續多年,成為其難以抹去的“污點”。
瑞安新希望六和農牧(2022年):因廢水氨氮、總磷超標排放被罰28萬元;
來賓新好農牧(2024年):雨水收集池污水外排,半年內兩次被罰共38萬元;
延安本源農業(2024年):豬糞污水直排河道,COD濃度超標22倍,被罰60萬元;
寧波新希望六和農牧(2025年):通過私設暗管將250噸廢水排入農田和地表水,被索賠7.3萬元;
施秉縣新希望六和養殖(2022年):因雨污分流不完善導致污水溢流,被罰2.5萬元。
煙臺新好農牧:2024年3月因未開啟廢氣處理設施被罰27.5萬元,但文件未提及該公司同年9月再次因環保問題被立案調查;
鷹潭新六科技:2024年3月因雨水超標排放被罰25萬元,但文件未記錄其同年8月因私設暗管排污被罰55萬元。
數據驚人:2021年至2024年9月,新希望六和及其子公司因環保問題被罰超千萬元,涉及污水處理、廢氣排放、固廢處理等環節。
“新希望六和的養殖模式依賴大規模擴張,但環保設施投入不足,部分子公司甚至將環保視為‘成本包袱’。”中國畜牧業協會專家指出,這種短視行為不僅損害企業形象,更對生態環境造成長期威脅。
2、 財務迷局:38億定增與5年“鐵公雞”
在環保與審計問題纏身的同時,新希望六和于2025年2月拋出38億元定增方案,擬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流動資金。這一決策引發市場強烈質疑:
1. 資金鏈承壓:截至2024年9月,公司短期債務達288億元,現金短債比僅0.34,償債壓力巨大;
2. 分紅“鐵公雞”:自2020年起連續5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未分配利潤超98億元,而同期融資總額超272億元,分紅融資比僅23.1%;
3. 募資合理性存疑:38億資金中11億用于還貸,但審計報告顯示其子公司存在“大額資金拆借”等異常財務操作。
“一邊是環保違法被罰,一邊是向股東伸手要錢,新希望六和的資本邏輯令人困惑。”有股民在互動平臺直言,定增方案若通過,將進一步稀釋中小股東權益。
新希望六和多家子公司未批先建項目,環保驗收材料造假,暴露出集團對分支機構的監管真空;信息披露違規:2024年10月因回購股份數量披露不實、員工持股計劃股份來源差異等問題被深交所監管。
新希望六和2024年半年報僅披露7起環保處罰,但實際通過公開信息可查的處罰達13起,且未披露單筆最高60萬元的延安本源農業案。這種“選擇性披露”可能違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
作為新希望創始人劉永好之女,劉暢自2013年接任董事長后推動公司轉型,但近年業績波動與合規危機,使其面臨“二次創業”信任危機。
3、 行業警示:龍頭企業如何重拾公信力?
新希望六和的困境折射出農牧業上市公司的共性挑戰:
1.擴張與責任的失衡:規模化養殖模式下,環保投入與短期利潤的矛盾難以調和;
2.審計生態待凈化:如何避免“熟人審計”“利益綁定”等亂象,需強化第三方機構獨立性;
3.投資者保護機制:對于分紅“鐵公雞”與募資濫用行為,應建立更嚴格的約束機制。
綜合網上大量的評論,我們為此建議——
? 更換審計機構并公開整改計劃;
? 對環保違規子公司負責人追責,全面排查污染隱患;
? 調整分紅政策,優先保障投資者權益;
? 加大對農業企業環保違法的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 推動審計準則細化,防范“走過場”式審計。
新希望六和的案例警示:企業規模越大,責任越大。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更需守住法律底線與社會責任。
對于投資者而言,屢屢被罰,不僅是對公司治理能力的考驗,更是對資本市場生態的一次深刻反思。唯有透明、合規、負責任的企業,才能贏得市場與時間的雙重認可。
編后語:
新希望六和這艘千億農牧巨輪,正以“花式違規”在資本市場的暗礁區上演驚險漂流。
審計機構四川華信宛如“打盹的守門人”,在被證監會敲醒后,仍不忘在財報中施展“精準刪減術”——環保處罰案例刪得比美顏濾鏡還利索。而旗下子公司則化身“環保黑名單釘子戶”,將私設暗管、數據造假玩成“污染接力賽”,再次引發爭議。
財務迷局更似一場荒誕魔術秀:五年未分紅,卻伸手討要38億定增“救濟金”,活脫脫“鐵公雞拔毛式融資”。股東的錢包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公司卻將“未批先建”“虛假整改”寫成擴張劇本,仿佛在說:“合規?那不過是劇本里的配角。”
違規的背后,是規模與責任的失衡——環保設施被當作“成本包袱”踢開,審計獨立性淪為“熟人社交游戲”。若新希望六和真想重拾舵盤,不妨先給“守門人”換崗,再給污染車間貼上封條,最后將分紅政策從“葛朗臺模式”調至“共享模式”。畢竟,資本市場不是馬戲團,投資者要的不是魔術,而是透明與擔當。
巨輪沉浮間,唯有卸下“違規盔甲”,方能駛向公信的藍海。否則,再大的船,也抵不過一場信任的退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