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眼下,廬江臺創園南圩村的工廠化水稻育秧基地正在加班加點生產優質稻訂單秧苗,助力春耕生產,夯實糧食豐收基礎。
廬江臺創園南圩村的工廠化水稻育秧基地的生產線。
3月26日,走進這家育秧基地生產區,只見工人們熟練地將育秧盤、育秧基質與種子安置于自動化育秧線上。完成播施底土、噴淋配水、播撒種子、覆蓋浮土等工序后,秧盤沿著傳輸帶緩緩移動,最后整齊地排列在育秧場地,等待自然條件促使種子萌發。
廬江臺創園南圩村的工廠化水稻育秧基地負責人正在檢查育秧情況。
“目前我們有兩條智能化育秧流水線,每天可生產2.2萬塊秧盤,可供900畝大田機插。現在已完成早稻和再生稻2000畝育秧工作,已接單季稻育秧訂單1萬畝左右。”90后新農人余小俊正在生產線上巡查。他既是這個育秧基地的負責人,又是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員,“水稻自動化育秧工廠通過恒溫催芽室和自動播種線,將出苗時間縮短至20天左右,且秧苗根系發達,插秧后返青期縮短3—5天,每畝增產約10%—15%。”
增產增收一直是種糧大戶的追求。這兩天,廬江臺創園北圩村51歲的種糧大戶丁澤兵經常來到育秧基地,查看自己預訂的早稻秧苗生長情況,盤算著準備整理大田,等待移栽。
丁澤兵承包200多畝田種植雙季稻,因為收了上季搶栽下季,中間的“窗口期”非常短暫,他曾經為早稻和晚稻育秧花費不少精力。自從有了育秧工廠,他只要把種子送進去,從育秧到機插,再到收割,可享受農事服務中心的“一條龍”服務,省時省力又省心。
種糧大戶查看訂單秧苗生長。
“傳統育秧需大量人工進行播種、澆水、監測等環節,自動化育秧技術可以減少70%以上的人力投入,緩解了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而且不受自然氣候限制,可穩定提供優質秧苗,提高秧苗的成活率,增加糧食產量。”丁澤兵如數家珍地說,“不僅如此,還能減少化肥和除草劑的使用量,實現降本增效。”
據了解,工廠化育秧通過“暗室催芽—智能溫室—煉苗車間”三段式培育,提升了秧苗抗逆性。育秧大棚內可實時監測并調節光照、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濃度,創造最佳生長條件,減少弱苗、病苗比例。滴灌或霧化系統結合營養液自動配比,避免資源浪費,還能提升秧苗健壯度,移栽后成活率可提高20%—30%。
“工廠化育秧通過技術集成,實現了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人工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的轉變,不僅提升農業效益,也為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余小俊自豪地說。
目前,廬江縣全面進入春耕生產關鍵時期,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種糧大戶集中育秧。據統計,今年該縣早稻、再生稻工廠化育秧率達到90%以上,共計40多萬畝。(錢良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