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智駕產業歷經十年混戰,2025年地平線率先揭開財務交卷序幕。
頭部玩家正分化出兩大生存法則——“軟硬全棧派”和“芯片商+方案商”的深度綁定派。
從逐漸升高的市場滲透率看,下一代高階智駕技術變現能力成關鍵指標。車企自研神話正在逐漸破滅,轉而擁抱供應商。
在愈發激烈的速度、體驗、成本競爭中,地平線正在成為車企智能化的最大公約數。
當潮水退去,能夠定義終局規則的玩家,既要會講故事,也要懂技術變現。
以下為正文:
中國智駕產業的故事在經歷了十年跌宕之后,正在悄然翻過技術烏托邦。
從百度系人才的星散創業,到智駕定點項目的井噴上車,到特斯拉FSD的鯰魚入局,再到心心念念的智駕平權,故事期總是美好而能夠自洽的,最殘酷的是拳拳到肉的財務數據戰爭。
今年的財報季算是智駕公司上市潮后的第一次交卷節點。
3月21日,地平線機器人-W(09660.HK,以下簡稱“地平線”)率先發布2024年業績公告。
這場始于2015年前后的智駕長征,終于在十年后的上市潮與財報季中,顯露出清晰的產業脈絡。
01
野蠻生長正在派系歸宗
過去幾年的草莽時代,國產智駕公司實際逐漸形成了三類:方案商、芯片商、做全棧的智駕科技公司。后者屬于業態中更新的一種,但耗費資源更高,慢慢被當做只有頭部玩家才能嘗試的道路,從去年的一系列動作看,地平線正在朝這一角色發展。
但硬道理和十年前一樣,智駕公司普遍過得不太好的年景下,故事講圓很容易,里子過得如何還得看財務數據和量產表現。
此前,芯流汽車曾對下一階段的智駕卡位有過一輪趨勢預判,結論是能夠活下來的廠商無非兩種,要么能做得了軟硬全棧,要么曲線綁定方案/芯片伙伴,深度整合下實現一攬子方案。
地平線日前的2024年報算是給全棧派交上了一份答卷。
據年報,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地平線全年營收23.84億元,同比增長53.6%;毛利潤18.41億元,同比增長68.3%。兩項表現都較為亮眼,增長勢頭強勁。
細分來看,2024年,地平線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業務總收入23.12億元,同比增長57.2%。其中,產品解決方案業務收入6.64億元,同比增長31.2%;授權及服務業務收入16.47億元,同比增長70.9%。
上述兩大業務加上量產定點項目數量,背后其實是智駕加速滲透趨勢下車企對供應商不斷加碼的三大要素:芯片設計能力、軟件算法能力、工程實現能力。
通俗來講,車企在用智駕效率卡位各家供應商。
智駕BOM成本更低、性能要求更高、上車速度要求更快的大背景下,硬件與算法的理解和緊耦合能力對于解決車企的燃眉之急至關重要。據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前幾年,就有車企向地平線抱怨過算法供應商的適配問題——由于算法廠商難以跟上巨頭車廠和地平線的迭代能力,導致解決corner case成了一件需要到處確定權責的事情,彼時,車企曾向地平線提出過做全棧的思路。
因此,當前包括地平線在內的全棧派,幾乎都是被不斷求閉環的車企逼出來的。各版塊業務的高速增長,也意味著車企的確在膨脹的高需求。
但并不是所有廠商都具有海量資源,從研發上看,2024年,地平線全年研發支出達到31.5億元,同比增長33%,這是一個普通廠商難以支撐的數字。
基于此,市面上已經衍生出了全棧的另一種形態——“芯片商+方案商”的深度綁定組合。
算法方案商在推動這件事上更為積極,就已有案例而言,鑒智等方案商都在積極尋求某一伙伴平臺做深度適配的解決方案。目前,這類組合方案在性價比方面已經有一定聲量。
全棧能力正在成為智駕的最大公約數,并因此讓各派宗門走向收束。
02
市場增長遠未到達瓶頸
當前,業內各玩家基本具備高階智駕能力,高速NOA等已經成為標準功能項,智駕上市潮也已經接近尾聲,但智駕產業進程可能只走了不到一半,面向高階智駕需求和智能駕駛滲透的下半場才剛剛開始。
據工信部2024年上半年數據,L2 級及以上智能輔助駕駛新車滲透率為 55.7%。蓋世汽車研究院則預測全年滲透路或將突破65%,而2024年新能源新車的滲透率為47.6%,這意味著中國的油車和電車企業在同時加速智駕上車。
這一點從地平線的“三高”指標中也能看出。據財報,其在收入23.8億元基礎上,收入、毛利、毛利率增長分別達53.6%、68.3%和77.3%,其中,毛利率是在2023年70.5%的基礎上繼續增加的。
作為國內最具標準化的智駕科技公司之一,地平線的增長是與市場需求高增分不開的。
但緊接著的問題才是核心:在已知市場利好趨勢、業內普遍完成基礎智駕功能閉環的前提下,接下來的市場會融進更多玩家,如何避免跳進未來5年拼價格、拼體量的怪圈?這取決于行業天花板能夠做到多高。
這也是今年開年以來除智駕平權外,頭部公司的一大重點任務。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下半年的重磅一定會圍繞著高算力和高階智駕展開,而體現在財務指標上,去年就應該已經有動作。
從地平線日前的財報數據看,其2024全年研發支出31.56億元,同比增長33.4%,相較于2022、2023年的18.8億元和23.66億元,研發投入增長又上一個臺階。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研發支出占總收入的比重在逐步收窄,說明技術變現能力正在拔升,結合此前J6家族中J6P的節奏,地平線極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圍繞高階智駕打造新標準。
"技術研發-產品量產-收益反哺"的路線將成為評判這一輪智駕上市公司的重要指標。
03
車企走入擁抱供應商時代
今年以來,車企的自研焦慮肉眼可見的得到了部分緩解,一個明顯的趨勢是開始擁抱供應商。
據公開資料,截至目前,地平線解決方案已經被27家主機廠,42個汽車品牌采用,合作車型超310款,前10大中國車企都是地平線的客戶。
前幾年開始布局自研的車企,單年研發投入普遍在數十億元,但從車規產品驗證上車的周期來看,高階智駕功能落地速度仍落后智駕供應商6-12個月。
恰如DeepSeek的出現讓李彥宏和百度等不及悶頭做閉源的文心一言,比亞迪今年初打出的智駕平權也已經讓車企老總們逐漸沒了耐心,或者說意識到了規模經濟與技術迭代速度的碾壓,這是很難靠資本短期內砸出來的能力。
至此,自研難題逐漸轉化為了如何選一家靠譜的供應商。
這方面,地平線的先發與體量優勢相對讓其更容易進入車企的視野圈。
舉例而言,公開信息顯示,吉利“千里浩瀚”智駕系統中主推的H3檔,將搭載地平線征程6M;奇瑞獵鷹500,將采用地平線征程6E和征程6M;理想新一代AD Pro智駕系統也將從征程5升級至征程6M;廣汽曾在兩年前就宣布將是征程6系列的首批合作伙伴,其發布的“星靈智行”也將采用征程6方案。
據悉,征程6系列已獲超20家車企及汽車品牌的平臺化合作,自2025年起,地平線征程6系列將賦能超100款中高階智駕車型上市。征程家族累積出貨量也將在2025年正式跨越1000萬量產大關,地平線將成為國內首個突破千萬級量產的智駕科技品牌。
當智駕上車成為常態,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的業態合作,重心將聚焦在用戶體驗上。加之2月25日特斯拉FSD已經悄然入華,智駕體驗究竟如何有了更加鮮明的參照系。
行業邏輯將從車企和智駕公司的零和博弈轉向如何最快構建體驗價值。
至此,市場又回到了供應商關注技術迭代,車企聚焦用戶體驗定義的“正軌”上。
04
尾聲
兩條鐵律正在重塑行業秩序。
其一,既要成本效率,又要技術預研。車企等不及上車智駕,市場滲透率進一步提高,市場不再對沒有規模化落地的技術有耐心,仍在單打獨斗的玩家將被踢出牌桌。
其二,用戶體驗在重塑供應商-車企關系。從地平線的財報看,其正在被更多車企接受,原有的零和博弈正在飛速轉為戰線同盟。市場的盤子即將擴大,但中低階產品可能會更加紅海,未來掌握在高階智駕的核心體驗上。
十年一夢,智駕行業終于走到了用財務報表講故事的時刻,一邊是PPT的水落石出,另一邊是遠超數據指標的多維競爭。
當潮水退去,能夠定義終局規則的玩家,既要會講故事,也要懂技術變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