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以第三方顧問的身份在幫一個朋友的公司進行品牌部的迭代與新人招募。
今天正好是我對兩個候選人進行線上最終面試的環節。
"老師,您好。這是我做的季度營銷方案。"
其中一個長得陽光帥氣的候選人在騰訊會議把文件進行投屏,臉上帶著自信的微笑。
我快速瀏覽了一遍,不得不承認,這份方案看起來確實很專業:數據翔實,邏輯清晰,甚至連競品分析都做得面面俱到。
"方案不錯!"我點點頭,然后問:"你是怎么得出這個市場增長預測的?數據從哪來的?"
候選人的表情瞬間凝固。
"呃...這個...是根據行業報告..."他支支吾吾,卻說不出具體是哪份報告。
后面的回答,其實也可以達到75分。
最后,我又問了他一個問題“你對AI怎么看?你都怎么使用AI?”
他回答完,我大概找到了我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他大概率是把需求丟給AI,復制結果,改改格式,完成提交。
這應該不是個例。比如這兩張圖,是昨天我在小紅書看到的,我發給了朋友,并留言:離譜。
一個是評論區很多評論說小說網站拒絕AI最后會被淘汰;一個是想要教大家20分鐘寫5篇公眾號......
在和朋友交流的過程中,我說了我的觀點:從利己主義和長期主義下,我會勸所有人使用AI、依賴AI,這樣時間就會淘汰沒有自我思考能力的人。未來屬于能靜下來看長視頻、讀幾百頁書、寫幾千字文章的思考者,當然他們并不排斥對新技術的應用,只是底層邏輯不同。
下午,在我所服務公司的品牌部部門周會上,我和老板做了一個測試。
"今天不用PPT,每人用3分鐘,即興分享你負責的項目現狀和下一步計劃。"
從攝像頭的那一側,可以明顯的捕捉到慌張。一位新媒體運營的同學直接坦言:"張總、王老師,能不能給點時間整理一下思路?"
最終,6個人里,只有兩位老員工能夠條理清晰地脫稿闡述。
這個簡單測試揭露了一個可怕事實:在AI工具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的思考肌肉正在悄然萎縮。從“找案例思考”到“找指令生成”,我們越來越想便捷的得到看似正確的結果,但其實得到的可能是最終“殺”死我們的答案。比如,我一直講的品牌營銷作為集合去庫存的工具體,其本質是一門用戶心理攻防拉抬的藝術,這背后的核心手法是AI沒辦法代替人的思考的,最近品牌群里也有30多個品牌的投放因為依賴AI而翻車。
其實,我們現在最缺的不是會用AI的人,而是在用AI的同時,還能保持獨立思考的人。如果AI是下一輪產業革命的載體,我覺得職場人正在、也必將分化為兩類,他們的職業軌跡也將徹底分道揚鑣。
第一類,是90%,甚至95%的人,將職業思考外包給AI,將AI視作拯救者。
他們的特征極易辨認,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問AI"而非"思考問題",對AI的回答幾乎照單全收,很少質疑,無法解釋自己方案背后的邏輯和數據來源,離開AI工具后表達能力直線下降。
第二類,是10%,甚至5%的人,不斷強化職業思考,提純方法論,將AI視作競爭思辯者。
這類人用AI的方式截然不同,他們往往是先有自己的思考框架,再求助AI;經常讓AI扮演不同角色來挑戰自己的觀點,善于向AI提出深度問題而非簡單指令,即使沒有AI也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
最近,我迷上了在B站看各種人物的訪談,我習慣將一些觀看時的感受寫在備忘錄里,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回看了一下,最常出現的是“長期主義”和“堅持思考”。
訪談中,有一位企業家說她每天早上6點到8點會關掉所有通知,專注閱讀和思考。這個習慣堅持了十年。在這個時間段,不看手機,不回郵件,只是閱讀和思考。
正好,主持人問了一個時髦的問題"那現在有了AI工具,你還需要這么做嗎?"
"更需要了!"她斬釘截鐵地說,"正因為AI可以瞬間生成看似專業的內容,真正的深度思考才變得比黃金還珍貴。"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普通人花五分鐘就能學會的技能,不可能成為你的競爭優勢。"在AI能夠秒出方案的今天,那些需要時間沉淀、無法速成的思考能力,反而成為了職場最稀缺的貨幣。
那我們還要不要用AI?當然要用!
我們又該如何用AI?
我結合了最近使用的一些經驗,包含deepseek、chat-gpt、claude、豆包、Grok等等,我讓它們寫文章、寫文案、分析行業報告、作圖和寫一些簡單的代碼,我感覺這確實很大地提高了我的效率,也拓寬了我的思考邊界。
1. 先思考、后提問,巧用辯論者模式。
在向AI提問前,我會給自己十幾分鐘時間,用筆和紙(我是絕對的拿著筆才會有靈感的人,我更建議大家直接電子化,便于保存思考)寫下我對問題的初步思考,特別是我希望達成的目標、我有的資源/創意/觀點,然后我希望能增長/突破的環節。寫完后,我會思考實現鏈路、環節卡點、備選方案,完成這些后再問AI。
得到AI的回答后,我會將兩者結合(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我會去除AI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保留自己經過實操沉淀的方法,畢竟它是強推理,我是實戰派)之后,我會讓AI開啟多個角色分析辯論模式(可以賦予他幾個不同的身份/專業偏向/觀點風格),針對得到的結果進行多輪次多視角的交叉驗證,特別是管理者一定要有辯證思考和批判思維,這是很好的訓練學習方式。
2. 每天堅持"深度思考時間",案例復盤+歷史播客+人物訪談
離職后,我的思考時間變得多了起來。最近幾個月,我每天都會安排至少40分鐘遠離手機、電腦,拿紙和筆去復盤、思考之前的項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思維導圖,這樣你可以細化到你的邏輯、環節。
另外,我真的建議有空的朋友可以多聽歷史播客、人物訪談,這是你用最少的時間感受他人很長時間才沉淀的方法論最好的方式,不一定非要認同對方的觀點,但長期下來,真的可以起到心靈塑造的功能。
深度思考之后,你可以把一些觀點和AI進行交流,會得到比較有趣的碰撞,比如:我和AI交流了“學院運營派”唯「精準用戶畫像」論(我是反對這個的),兩個AI產品都是十分支持這個觀點的,當然它們兩個都沒說服我,后續如果有機會,我會把我們的交流和我自己的觀點分享給大家。
3. 不斷復盤、迭代,建立個人專屬知識庫
要著手利用AI建立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可以從簡單的知識庫開始。
我最近就在著手建立屬于“舒澤X品牌營銷體系”的專屬知識庫1.0。它會將我過往經驗以及對它的知識庫訓練進行迅速集成整合,然后給你一個答案。
我也經常與AI交流我的過往案例,會以我最新的思考問它的建議,雖然也有很多是非常理想化的建議,并不實用。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理想化的建議,進行邏輯和資源的倒推,這時就會發現全新的視角(誒?原來還可以這樣,我閉塞了!),會產生新的靈感和創意,這些靈感對于經驗的復盤積累迭代很重要。
回歸“AI焦慮”的社會現象,對于“我是否會被AI替代“這個問題,我認為真正的分野是:那些保持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和那些已經把職業思考外包給AI的人。
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真正的稀缺資源不是信息,而是思考信息的能力;不是答案,而是提出正確問題的能力;不是速度,而是在喧囂中保持清醒的能力。
當所有人都在追求速度和效率,敢于慢下來、深入思考的你,將擁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