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新疆準噶爾盆地東北的邊緣地區,有一處曾經高度機密的地區,那就是神秘的可可托海。
而在這里有一座跟共和國的命運息息相關的神秘大坑——可可托海第三號礦坑。
除了這一名字之外,它還有另一個大名鼎鼎的稱號——共和國功勛之礦!
為什么它會有這么一個稱號呢?那必然是為我國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每個人都知道,偉大的新中國是從長達百年的戰火紛飛之中建立起來的。
新生的中國百廢待興,雖然我們的先輩們擁有鋼鐵一般的意志,但是沒有先進技術的支持,想要進行經濟建設難度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在新中國建立之后不久,毛主席就親自訪蘇,向蘇聯老大哥尋求幫助。
當時的蘇聯還沒有受到修正主義的禁錮,是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核心。
于是,蘇聯方面慷慨解囊,提供了一大筆對華援助的貸款。
不久之后,朝鮮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急需武器裝備的支援,蘇聯再次提供了一筆武器裝備的貸款。
蘇聯為了幫助中國能夠完成工業化,更是派遣了大量高級專家,幫助我國的建設,這是中蘇之間最好的時代。
然而,隨著1953年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的逝世,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赫魯曉夫上臺之后,極力否定之前由斯大林制定下來的政策,逐漸令蘇聯走上了修正主義的錯誤道路。
也正是因為赫魯曉夫的種種錯誤決策,中蘇兩國漸行漸遠,逐漸交惡。
1960年7月,蘇聯突然單方面撕毀對華經濟援助協議,撤走了所有援華專家,還向中國逼債共計人民幣52億余元。
一窮二白的中國還沒有完成經濟建設,哪有這么多錢可以還。而這時,蘇聯方面盯上了蘊藏在中華大地的豐富資源。
在蘇聯的緊逼之下,中央經過反復研究與討論,最終無奈決定,以礦抵債,而用來抵債的那座礦,就是可可托海三號礦坑。
其實早在1930年左右,可可托海豐富的礦產資源就已經被當地人發現了,只不過當時只有當地人對其進行小規模開采,用于制作珠寶的裝飾材料。
1935年時,蘇聯政府的兩個勘測隊來到該地區,他們從當地牧民手中收購到了大量稀有礦產,這令勘測隊欣喜若狂,他們相信此地必有巨大的礦產資源,經過仔細地勘測他們發現了第三號礦坑。
從此以后,蘇聯政府陸續派出勘測隊來到這里采礦,蘇聯科研界、地質界、采礦界的高端人才紛紛聚集于此。
新中國成立之后,根據中蘇互助條約,蘇聯先是幫助我們建設起了高端的采礦設備,并且教會了我們的工人出色的采礦技術,然后將礦區所有的企業都交給了我國獨立經營。
此時的礦區,既有蘇聯留下的先進設備又有他們蓋起的俄式的建筑,依托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可可托海鎮一舉變成了中國西部最富有的城市,素有“西部小上海”之稱。
大概也正是因為這座礦坑的資源太多、太誘人,蘇聯人一直對它念念不忘,于是到了1960年時,再次把它拿了出來,要求用其礦產還債。
于是從1960年開始,蘇聯重返可可托海,從三號礦坑中開采出來的大批資源被他們運走抵債。
直到1965,中國還清了蘇聯的所有欠款和利息,蘇聯人才再次告別可可托海。
據統計,這些年間,三號礦坑被蘇聯人運走礦產占了所有債務的47%,考慮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那真的是被蘇聯人撿了大便宜。
那么,可可托海三號礦坑的里面都埋著哪些礦產呢?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三號礦坑中蘊藏著稀有金屬鈹、鋰、鉭、鈮、銫等,這些可都是制造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導彈等戰略武器的重要原料,該礦為我國“兩彈一星”工程提供了大量資源,因此可可托海三號礦坑也被譽為“共和國功勛之礦”。
據統計,這些稀有金屬占了整個礦坑儲量的90%以上。
除此之外礦坑還有色金屬銅、鎳、鉛、鋅、鎢、錳、鉍、錫等;黑色金屬鐵等;非金屬礦物云母、長石、石英、重晶石、蘭晶石、石灰石、煤、鹽、堿等;珠寶石礦海蘭石、紫羅蘭、石榴子石、芙蓉石等共86種礦物,占人類已知有用礦物種類的60%。
如今,可可托海除了是我國著名的礦物產地,也是世界聞名的旅游風景區,年均接待游客200萬人次以上。
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里還保存著一塊舉世聞名的“額爾齊斯石”,根據《礦物學報》上的論文,這塊礦石在全世界范圍內都無法找到光學、化學性質相同的礦物,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唯一的一塊額爾齊斯石,價值無法估量。
除此之外,陳列館中也保存著大量的稀有礦產,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當地一睹這些寶物的風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