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間,晉冀魯豫野戰軍開始挺進大別山,到8月底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地區。為了創建和鞏固大別山根據地,首先要組建黨政軍各級指揮機構。因為部隊挺進大別山,野戰軍的指揮機構和后勤保障機構的一部分隨部隊來到了大別山地區,還有一部分隨徐滕薄等領導人,留在了晉冀魯豫地區,后來這一部分合并在了華北地區的黨政軍各機構。在這種情況下,在野戰軍還要繼續作戰,還要組建黨政軍各級機構,所以必然要調一些干部包括高級干部來組建各機構,這是不是正常的操作?因此,在48年4月20日,劉鄧致電中央就組織中原軍區和中原局有關人事安排及分工等,提出“中原轄區甚大,領導力量極嫌薄弱,三部分野戰軍達三十萬人。軍區武裝人員約二十萬人,亦需統一指揮及供應。建議:一、以陳毅同志為中原局第一副書記。二、組織中原軍區,以陳毅同志為軍區副司令員兼野戰軍司令員。三、鄧必以極大精力主持黨政,劉陳主持軍事,鄧子恢同志能來任第二副書記頗好。四、五、略。以上請考慮指示。
提出調陳毅到中原地區,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考慮:一、中原地區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原新四軍活動的地區,如豫皖蘇地區等。陳毅包括鄧子恢都是老豫皖蘇地區的領導人,所以,借助老一代領導的聲望,來開展新區工作,應該是有這方面考慮。二、晉冀魯豫野戰軍經過挺進大別山地區,部隊力量有限需借助華東部隊的力量。所以,陳毅在中原和華東的雙重身份,對于開展和鞏固新根據地的工作幫助會很大。
以上所說的二點,應該是對提出調陳毅到中原工作的正常情況下的分析。為避免敏感暫不細說。但我看有些人對調陳到中原,卻說是為了解決高層團結問題。而且還采訪了這個那個,具體說法是:1、不在一起吃飯了;2、因為有矛盾,各率一支部隊分開了。所以調陳去居中解決矛盾去了。
對于以上兩點具體說法,我想說的是:第一種說法的來源可能是炊事員或是伙房燒火的,但卻沒有說幾天不在一起吃飯了,是三五天、一兩個月或半年以上?在戰爭時期或在挺進大別山的路上,不斷在戰斗,因為后有追兵,前有堵截。兩位主要領導吃飯時難以碰在一起也正常。對于第二點分兵的說法,在看過“劉傳”和“軍事文選”后就了解了。進入大別山以后的十二月初,曾有兩個多月的分兵作戰時期:政委和李先念及參謀長率主力在前方指揮部或叫內線;司令員率楊勇縱隊在后方指揮部或叫外線。劉帥后來形容說叫:“把內線作戰和外線作戰相互配合起來,實施戰略再展開,粉碎敵人對大別山的瘋狂進攻。”
總之,說陳毅調中原是為了解決高層團結問題,那么后來又提出調彭真到中原,也是為了解決團結問題嗎?甚至說什么是最高領導授意。這些說法完全是誤導讀者。因為有些原因沒有辦法深入去談這個話題,如有讀者想深入了解,請看劉傳和軍事文選;鄧年譜等著作。在劉帥的軍事文選中專門有一篇文章,談到挺進大別山和為什么要分兵,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