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大家周四好呀~
最近在家呆的時間比較多,有一種“能量回收”的感覺,一點點重新拿回自己的力量和掌控感。過了幾個月不用“在凌晨聽到釘釘的聲音,如驚弓之鳥般從床上彈射起來”、不用被各種行程安排推著走的生活,也多了很多時間內省、內觀。
我在2023年寫過一篇文章,關于人的命運是怎么被確定的,原文在這里:。具體的原理大家可以點鏈接查看,主要講的是人的自動化反應路徑。簡單說一下結論,就是你大部分的語言、行為,都是由“下意識的念頭”決定的,如果反應模式不改,慣性不改,只是單純去換工作、換行業,這些對人生軌跡的改變非常有限。因為這些只是在“行為”層面改變,沒有真正改變一個人底層的“操作系統”。
這段時間因為注意力回收,心足夠安靜,每天都在拿自己“開刀”,看見了很多過去未曾注意的習氣和慣性。
接下來一段時間,我寫文的主題應該都會和“內省”、“內觀”有關,因為這就是我最近天天在做的事情嘛,但不會講得很深奧。
這周想分享我最近的一個覺察,關于近兩年很熱門的一個主題——“悅己”。
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在意別人的看法嗎?
如果是5、6年前你問我,我一定會誠實地回答“是的”;如果是現在你問我,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說“才沒有”。我從2017年開始在互聯網上寫文章,見過太多的批評甚至人身攻擊,從一開始跟人家隔空吵過架、非要在一個觀點下分出勝負,經歷了從“不服氣地反駁”到“心里不爽但是不回應”,到“笑一笑可以接受完全相反的觀點”。
如果是現實世界認識的人有在背后講了我壞話,兜兜轉轉傳回來被我知道了,我可能會當下有些不開心,但是這樣掃興的心情最多半天就被拋在腦后了。
我是一個人際關系邊界感超級強的人,如果有人當面和我開了過分的玩笑,或者是交淺言深,我會非常嚴肅地告訴對方:“你冒犯到我了”,如果對面完全不在意我的感受,我會以后在物理上遠離這個人。
我簡直可以插著腰說:還有人比我更能執行“被討厭的勇氣”嘛?
但是我最近發現,有一類事情是我巨大的內耗來源。更要命的是,在過去的32年間,我壓根不知道這一類事會消耗我。因為它源于我一直恪守認為非常重要的“美好品德”。
看見是改變的第一步,看不見,也就無從改變、無從規避。
我最近意識到,自己經常會為了讓“我認為重要的人”開心,去做一些自己其實并不樂意的承諾;又因為我非常在意承諾,所以經常會被自己的承諾“綁架”,以至于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完成。
講幾件這些年間發生的小故事吧。
大概在2年前,有一位朋友,在我周邊的城市辦了個活動,邀請我一起參加。按我們之間那么鐵的關系,我應當是一定要支持的,但非常不湊巧的是,我前一個周末剛從外地出差回來,非常疲累;而且緊鄰那周的周二周四事情都排滿了。朋友這個活動安排在周三晚上,如果我去的話,僅有的一口“喘息時間”就沒了。因為他邀請我,我肯定不可能默默在觀眾席坐著就完了,還要上臺分享,活動時候還要打call當氣氛組,反正肯定是“有活兒干”的。
其實我內心非常非常不想去,這位朋友邀請我的時候,剛好就在我出差回來第二天,人還沒緩過來;但是他一直講“這次離你那么近,你過來就一個半小時,來嘛來嘛”,還火速拉群找了他們團隊的小伙伴到時接待我。我就會覺得,如果自己不去的話,對方會很失望,最后還是勉強答應了。
我跟閨蜜講了這件事,她建議我,你就說“身體不舒服,不能到場”。我說,“不行,我不能說謊,不能用假理由毀約。”然后我就這么糾結難受了好久,一直到周二晚上,我真的開始發燒了……我的身體幫我做了最后的決定。
于是我給這位朋友發信息,“對不起啊,我突然發燒了,明天恐怕不能到場了。祝你們活動舉辦成功,玩的開心。”然后發了一張體溫計的照片。他表示很遺憾,同時希望我好好休息。
我如獲大赦,長出了一口氣。雖然身體難受,但是相比心里“又不想說謊,又不想主動違背承諾”的糾結,發燒簡直不算什么。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到周三中午,突然就退燒了。
仿佛是我的身體探知到了我內心的擰巴,以用軀體化反應的形式讓我“遵從內心的聲音”。
我仔細回憶了一下,類似這樣的情形,在我的生活中并不少見。我經常會因為“盛情難卻”答應一些我壓根就不想去的邀約,大部分情況下我還是會去,但因為本來就不情愿,去了之后身體就會累得很快,整個人臉上都寫著“我都已經這樣了,快說讓我先回家休息”。一般也真的會提前開溜。
細思極恐的是,仔細盤點了一下,我的身體很多癥狀,其實都來自于這種“內心不想做,卻說服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額……天天這樣身體能好才怪了,怪不得曬太陽運動改善飲食都沒用,中醫西醫都救不了我。我經常逼著自己做內心不想做的事,身體是在幫我啊。這么大的一個能量水管往外流失,我竟然絲毫沒有察覺。我突然覺得丁老師布置給我的“身體功課”有了眉目。
如果是我發起的活動,中途要是臨時有情況決定不參加,那我的內耗就更大了。今年年初就有一個在深圳的活動,去年定時間的時候專門為了我能去,定在了一個我方便的時間。后來1月份我不是孕反得死去活來,連下床都費勁兒,就不得不推掉了。
快到日子之前,主辦的朋友還找到我,又特意強調了一下,“你看,這是專門為你選的日子。”我為此內疚了超級長的時間,就會腦補很多“這是為我選的時間,她該多失望”,“她這么在乎我,我不去她會不會很不開心”。但得知我的身體情況之后,她也沒多說什么,就讓我好好休息。
你看,這類事情的bug就在于,假如有一個人真的蛐蛐我,我是可以硬剛的,并不會害怕沖突;假如有人不顧我的感受、我已經明說了我不想去,對方還要堅持,我肯定會在心里給這個人減大分然后果斷拒絕。就因為對方都是對我很好、很關照的朋友,然后也沒有發生真實的沖突,我自己就會腦補一出大戲,因為想象出“怕別人失望”,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
因為人家壓根沒說什么,所以也不存在“冒犯了我的邊界,我會遠離”的情形。如果真的是正面沖突,我消化這類情緒其實速度快得很,少則幾分鐘多則半天,就沒影兒了;但是這種“憑我自己想象出來”的情況,單個一件事能消耗我半個月到一個月。
為啥我以前從來都沒發現過自己這個模式呢?因為我覺得這太正常了,“朋友嘛,就要為對方的感受考慮,不能讓對方失望”,而且我認為“承諾的事情,一定要想方設法做到,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能毀約。”再加上多年做乙方的職業習慣,對于“我認為值得的人”(主要是家人、朋友和客戶),把他們的感受放在自己前面,我已經習慣了。
現在看到自己這個內耗的模式,我最該感謝的人是我的崽。因為小孩的性格、身體健康和孕媽媽的心情直接相關,于是身體好和心情好成了我大半年內唯一的KPI。
我終于不用看甲方臉色了,也不用委曲自己,別人說幾句就應允了、就決定去我不想去的場合了。胸口那種糾結的、悶悶的感覺一下子少了許多。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如實表達自己的感受,真是太開心了。肚子一天天變大,可是整個人輕盈得像一只快樂的小鳥。
最重要的是,當我發現,我真的去say no的時候,我“絞盡腦汁”想出的糟糕情形,一個都沒發生。那些“我認為值得的朋友”,他們也很在乎我、理解我,我說我今年估計都不能去線下,他們說沒關系你在幕后;我說我不能去外地見面,他們說沒關系我來你家。
我突然想到——為什么我非得要一個理由,才能如實地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呢?才能喜歡就說喜歡、不喜歡就說不喜歡呢?我為什么要用承諾去綁架自己呢?難道不是因為懷孕,我就不配讓自己舒坦、開心嗎?
我明明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這樣做啊。
而且真正關心我、在乎我的人,一定不會因為我如實講了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就會對我有評判。
我的天啊,這個發現讓我一下子有一種“松綁”的感覺,仿佛長時間捆在身上的繩索被摘掉一樣的輕松。
我在周記中和丁老師分享了這個發現,老師發給我兩個視頻,是解讀孔子說的“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這里的小人指的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那種小心眼兒暗中使壞的小人,而是跟大丈夫、君子相對,指的是“沒有什么大作為的普通人”。
于是我更清晰了,唯一的原則應當是“良知”,是“心性光明”,而不是被自己的承諾綁架。
“分離課題”真的是一輩子的功課啊。難處在于,大部分時候,我們壓根分不清哪些是“別人的”,哪些是“自己的”功課。
感覺按照這個樣子,再過上幾個月“只有開心是KPI”的生活,就再也回不去以前的生活了。我近期非常明顯地感知到以前耗散出去的能量逐漸回來的體感,身體體驗就是胸腔進氧量變大了,呼吸變通暢了,腦子轉速變快了;還有網絡上經常講的一句話,“乳腺通暢了”。落實到具體事情上,就是以前能往前看三步,現在至少能看六步。簡直不要太爽,雖然體能上一拖二,我跟崽倆人共用一個身體有點吃力,但是肉眼可見精氣神都支棱起來了。
以前這里分一點那里散一點能量,到處都是螢火蟲;現在慢慢聚回來,已經漸漸從小火苗變成小火堆了。還在繼續回收,還有一堆滯留在外面。老天奶,我之前怎么把自己這么珍貴的東西扔的到處都是啊。
我真的發自內心建議,已經持續忙了好幾年、像陀螺一樣轉到停不下來的同學,假如你手里不差錢又有機緣的話,可以試著體驗一下幾個月類似這種“啥都不干,只跟自己待在一起”的感覺。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講,平時在慣性中奔跑,升級的速度是上臺階;停下來觀照內在,升級的速度是上樓。
愿大家都能過上呼吸順暢的遂意生活~
我們下周四14:00見~
如果想圍觀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話想和喵說,可以加這個微信號哦(如果加過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復加啦)~
我的這些文章也值得你讀一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