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2007年的一天,沈陽大帥府游客中心志愿者王麗遇到了一位“不速之客”。
一名戴墨鏡的男子操著一口濃重的臺灣腔問道:
“小姐,是這樣子哦,我就不買票了直接進去參觀,可以嗎?”
王麗被眼前這個中年男子的話給逗樂了,趕緊用手指了指墻上的告示說道:
“哥,那啥,你好好瞅一瞅墻上的字,身高一米二以上得買全票。”
男子見狀從襯衫口袋里掏出了一張臺胞證展示給王麗看:
“小姐,我可是臺灣來的,這一次是專程來探親的,我姓張。”男子仍舊不愿買票。
王麗這都急眼了,拽著他就要往售票口走:
“哎喲我張哥,甭管你哪里來的,姓什么,擱俺們這兒都得買票參觀,這可不是你家說進就進的。”
那名男子一把扯開王麗的手說道:
“小姐,你先聽我講,這就是我家!我這身份難道還要買票?”
大帥府外的不速之客
1993年,沈陽一位名叫張忠誠的男子來到沈陽市公安局,要求把名字改為張學忠,理由是自己其實是張作霖的遺腹子,也就說是張作霖其實有第九個兒子,遺落在了民間。
此事被當地媒體出來,瞬間引起軒然大波。
大帥府
時任沈陽大帥府博物館館長的楊景華老先生,眼瞧著這出鬧劇愈演愈烈,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旁征博引寫了篇論文刊登在媒體上,題目就是《張作霖有第九個兒子嗎?》。
文章以詳實的史料為基礎,以自洽的邏輯有力地批駁了張忠誠的荒謬言論。
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張忠誠看到論文后居然一紙訴狀把楊景華老先生給告上了法庭,法官對此哭笑不得。
直到1996年,沈陽市公安局出具了一份說明材料,證明“張學忠”這個名字是后來改的,其現有的身份信息屬于偽造,這才讓這場鬧劇戛然而止,最終張忠誠灰溜溜地撤訴了。
此事過后,仍舊時常有人為了各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來到沈陽大帥府,謊稱自己是張作霖的后裔。
大帥府
結果謊言一一被戳穿,沈陽大帥府景區對這類沽名釣譽之徒也只能是既無奈又無視。
結果,2007年這一天,居然有人不遠千里從臺灣過來“冒充”張作霖的后裔,王麗對此感到既可笑又不解。
于是她把情況報給了現任大帥府博物館館長張力。
張館長聽說有臺灣旅客要硬闖大帥府,覺得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情況,于是親自來到景區門前接待了這位臺灣來的張先生。
張館長解釋說,按照目前的政策,無論是大陸游客還是臺胞游客,游覽景區確實都要購票,所以無法放他進入景區。
臺灣男子一看是負責人來了,便鄭重介紹自己道:
“我叫張閭實,父親張學浚,系張作霖第六子,祖母是壽夫人,不信您可以查驗。”
張館長聞言眼前一亮,他是研究張作霖的專家學者,對張作霖的生平極為了解。
眼前這位張閭實先生的介紹確實沒有問題,但是他仍舊不確定此人的話到底是否完全屬實。
于是他看天色不早了,決定先宴請這位張閭實先生,想要利用進餐的機會進一步確認他的個人信息。
席間,張館長試探性地問道:
“張先生,關于大帥的遇襲,您是否有獨家的內幕,可否讓鄙人也開開眼?”
張閭實明白館長的用意,他放下筷子清了清嗓子說道:
“爺爺遇刺當天其實根本沒有留下遺言,因為在皇姑屯火車爆炸時,爺爺的喉嚨就被彈片切開了,根本沒法說話了。”
“后來他老人家被小汽車送到這大帥府的小青樓里,小青樓就是我奶奶壽夫人的屋子。回來沒多久就死了,沒來得及留下什么遺言,所謂的遺言都是坊間那些說書先生后來杜撰謠傳的。”
張閭實
聽完這一席話,張力館長確信眼前這個人一定是真正的張閭實。
張作霖的離奇結局
張閭實告訴張力館長,自己此番前來主要就是想要親眼看看祖上的老宅,然后去給祖墳掃墓,別無他求。
至于為什么堂堂的東北王張作霖的后代,會去了臺灣?張閭實也在宴席上,跟張館長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張作霖起于草莽,后勢力坐大,清政府無力剿滅,遂定計招安。
清朝滅亡后,張作霖搖身一變,成為奉系軍閥的首領。
1919年,張作霖成功驅逐了吉林督軍孟恩遠,徹底坐穩了“東北王”的寶座。
張作霖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勢力的介入,張作霖游走在微妙的政治平衡中,他一方面需要日本人充當自己的靠山,從而鞏固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他又深知與日本人合作無異于與虎謀皮。
因此他處處提防日本人,并不愿成為日本人的走狗和代理人。
1927年,張作霖的權勢達到頂峰。
4月他在北京下令絞殺李大釗等二十多位革命人士,6月他便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掌握了國家的實權并組建了北洋軍政府歷史上最后一屆內閣。
張作霖
然而,也恰在此時,日本人加速了對東北的入侵和蠶食,企圖威逼張作霖簽訂《滿蒙新五路協約》。
無賴出身的張作霖好好地給日本人上了一課,他在協約上只寫了一個“閱”,日本人如獲至寶以為張作霖答應了日軍的要求,實際上張作霖已經隨時準備抵賴反悔。
此后,張作霖一系列不配合的言論和舉動,令日本關東軍對其極度不滿。
本著得不到就毀掉的態度,關東軍司令部決心暗殺掉張作霖,在東三省重新物色一個聽話的代理人。
日本關東軍時任司令官村岡長太郎親自下令刺殺張作霖,并將這項絕密的任務交給了心腹參謀河本大作策劃實施。
1928年6月4日清早五點半左右,張作霖正乘坐專列從北京返回沈陽大帥府,途徑皇姑屯車站時,日本特務提前埋置的炸藥被準確引爆,張作霖當場身負重傷,被緊急送回沈陽大帥府后于當天上午九點半宣告不治身亡。
張作霖的遇刺身亡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東三省一下子群龍無首,繼任的張學良太過稚嫩,完全沒有老謀深算的張作霖來得干練。
由此日軍拉開了殖民東三省的序幕,張作霖辛辛苦苦攢下的工業家底也轉手成為日軍全面侵華的兵工廠,不知這位張大帥泉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張家后人的世間沉浮
張作霖死后,其大部分政治遺產由長子“少帥”張學良繼承。
不過,土匪出身的張作霖在私生活上自然不會太檢點,光是有名分的女人就娶了六房,分別是原配趙氏、二夫人盧氏、三夫人戴氏、四夫人許氏、五夫人壽氏、六夫人馬氏。
六位夫人共計為張作霖生育了八子六女,可以說張家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張作霖也是子孫繁茂。
張作霖死后,壽夫人做主秘不發喪,對外宣稱張作霖只是受了些皮外傷,并第一時間通知外出的張學良立即返回奉天。
直到13天后張學良回到大帥府,壽夫人才把主事權交到張學良手中,由此張學良正式接管了東北的軍政大權。
張學良
然而張學良的手腕還不夠成熟,最終自己被蔣介石誆騙,成了被蔣利用的一枚棋子。
而東三省也隨著“九一八”事變成為日本人的戰利品,就這樣曾經的東北第一豪門張氏家族不得不離開東北,作鳥獸散。
隨著“西安事變”后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東北軍被肢解,張家后人的命運更加跌宕。
張學良和蔣介石
在抗戰勝利前夕,壽夫人所生第六子張學浚曾一度在軍統天津站任職,負責一些文件的翻譯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隨著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張學浚于1948年收到上級調令前往臺灣為國軍整體敗逃打前站。
可是到達臺灣后局勢混亂,張學浚無依無靠只能想辦法打聽大哥張學良被關押的處所,這一舉動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猜忌,不久他就被調離臺北市。
在臺灣輾轉數年后,他于1964年夏天終于見到了大哥張學良。
當時正值壽夫人生日,蔣介石特批張學良可以同家屬團聚。
張學浚前往臺北給母親祝壽,見到了自己闊別已久的大哥。兄弟二人抱頭痛哭,張學良更是把自己多年囚禁輾轉的凄涼一一訴說給張學浚聽。
在張學浚心中,大哥“東北易幟”和“逼蔣抗日”都是民族英雄之舉,到頭來卻落得個身陷囹圄的窘境,遂對國民黨感到深深的絕望。
由于他們的對話時刻有特務監聽,張學良趁機勸自己的六弟不如早日“脫離苦海”。
張學浚對大哥的暗示心領神會,不久就從軍統退役并離開了臺灣。
張學浚
此后,張學浚曾輾轉至香港和澳門,然而失去了軍統的工作意味著一家人沒有了經濟來源,生活頓時陷入到窘迫之中。
為此,張學浚在澳門的十多年間從事過中文教員、籃球教練等多種工作。
然而,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生活卻被一場意外所攪擾。
有一日,一位故交特地從東北來到澳門探視張學浚,張學浚招待此人在家中留宿,在澳門玩上幾日。
不料僅僅兩天后,這位背影與張學浚神似的朋友就被刺客誤殺,死在了張學浚家門口。
原來,澳門當局了解到張學浚曾是軍統出身,猜想他仍舊在替臺灣情報部門做事,于是干脆派出刺客想要將其暗殺,不料這位朋友反而成了替死鬼。
此事過后,張學浚深感澳門危機四伏,于是只好重新居家偷渡回臺灣避禍。
兩岸一家認祖歸宗
回到臺灣后的張學浚一家的生活被軍統嚴密監視著,臺灣當局很想利用張學浚特殊的身份來做文章。
但是張學浚已經對國民黨失望透頂,無論當局如何軟磨硬泡,他堅決不再為國民黨辦事,也抵制住了國民黨的重金收買。
張學浚晚年十分能吃苦,他在臺灣開始嘗試做工程,此后又不辭辛勞把臺灣的竹子加工處理后批發到日本去,開了一家貿易公司,生意逐漸有了起色。
晚年的張學浚十分低調務實,反復告誡子女特殊的身份給這個家帶來了太多的苦難,所以千萬不要把自己是張作霖后裔的事情隨意告訴他人,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煩。
在生命中的最后幾年中,張學浚十分思念自己的家鄉以及留在大陸的親人,可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始終阻隔著他的夙愿無法完成。
臨終前,張學浚叮囑張閭實,今后有機會的話一定要替自己完成心愿,回沈陽看看以前的老宅,并替自己給老祖宗掃掃墓。
因此,2007年的時候張閭實踏上了回鄉尋根之旅。
張閭實
得知這些往事后,張力館長萬分感慨。
他表示自己將親自陪同張閭實參觀大帥府,還原當年他的長輩生活的場景。
張力館長詢問是否還需要什么其他的幫助時,張閭實表示希望能夠帶他找到張家祖墳,他想要去完成父親的遺愿。
張閭實表示由于消息封鎖,他對大陸的情況知之甚少,根本查不到自家祖墳在哪里,他所知道的唯一線索就是沈陽大帥府,所以就貿然來到此地尋求幫助。這個請求顯然難不倒張力館長。
張館長隨即拿來了一幅地圖,告訴張閭實張家的祖墳位于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東風鎮的葉家村。
1912年,張作霖在擔任中華民國陸軍二十七師師長時,專門雇人修繕了自家祖墳,因此史料中有著明確記載。
張閭實來到葉家村后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人民政府曾兩度修繕張家祖墳,還在此處建了一座牌樓,上面是張學良手書的“張氏墓園”四個大字。
甬道兩邊還有一副楹聯:前人臥一方瑞地,后世出千古功臣。
張閭實感動得熱淚盈眶,親自祭掃了祖先的陵墓。
可是,就在準備返程時,張閭實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怎么自己爺爺張作霖不在墓園內?
對于這個困惑,張力館長解釋道:當年張作霖遇刺事發突然,他生前還沒來得及給自己選墓地。
張學良掌權后在撫順找了塊風水寶地開始修元帥林,前前后后共計花費了1400余萬銀元。
可是1931年眼看元帥林即將竣工,“九一八”事變爆發,張作霖來不及下葬元帥林。
直到1937年張作霖的拜把子兄弟張景惠在同關東軍反復周旋之下,才被允許另找一處下葬,最終張作霖被迫被草草收葬在驛馬坊。
原來日本人也搞迷信這一套,認為如果張作霖葬入元帥林,就會高枕龍脈,不利于日本人對東三省的殖民統治。
2008年5月15日這一天,張閭實故地重游,在盤錦市的福德匯酒店與留在大陸的八叔張學銓的后代相認。
張學銓夫人九旬高齡的馬蘊蘭女士出席認親宴,兩家人抱頭痛哭,互訴衷腸。
張閭實
最令張閭實感動的是,臺灣長久以來都宣揚張作霖是土匪,張學良是喪權辱國的歷史罪人,而大陸卻給予了張家客觀、公正的歷史評價。
張閭實如今作為一名成功的商人,正致力于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的歷史進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