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毛主席秘密會見了一名老友——著名公共衛(wèi)生學家張維。
二人早在1918年就已結識,并共同領導創(chuàng)立了湖南省學生聯(lián)合會。
此番毛主席親自前來會見,張維做好了打算,一定要力所能及的在談判上為毛主席提供幫助!
可是,這次秘密會談的內(nèi)容卻令張維始料未及。
毛主席半句不提當前國共談判中遇到的困境,而是話風一轉(zhuǎn),出人意料地向他打聽一個婦女的下落。
聽完主席的問詢,張維豁然開朗。
原來這么多年來,毛主席一直不忘尋找這個女人的下落。
張維的眼中泛著淚花,他努力平復自己的情緒,用顫抖的聲音告訴毛主席:
“她目前很好,據(jù)我所知人在貴州。”
毛主席眼中閃過一絲欣喜的光芒,為了這條線索,他整整找尋了17年!
志同道合兩對夫妻
1917年,毛主席領導創(chuàng)辦的新民學會迎來了一個新學員,這個來自湖南株洲的15歲少年追求進步思想,目前就讀于湖南高等小學,他的積極上進引起了毛主席的關注。
翌年,這個少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湖南高等工業(yè)學校,并繼續(xù)追隨毛主席的腳步,成為湖南高等工業(yè)學校的學生代表,參與到毛主席、張維等人領銜的湖南省學聯(lián)的籌備工作之中。
很快,這位政治堅定、聰明干練的年輕人在學生運動中嶄露頭角,毛主席由此深刻地記住了他的名字——羅哲。
羅哲作為湖南早期學生運動中的骨干力量,逐漸成長為毛主席的左膀右臂,是毛主席早年十分信賴和器重的一名戰(zhàn)友。
1922年,在毛主席的直接影響下,羅哲考入北京國立外交部俄文專修館(中俄大學),開始潛心研讀馬列主義著作和研究俄國十月革命之經(jīng)驗。
毛主席對羅哲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從中汲取到寶貴的革命經(jīng)驗,從而助力中國紅歌革命的事業(yè)發(fā)展。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fā),正在北京求學的羅哲振臂高呼,走在了學生游行隊伍的最前列。
羅哲的性格嫉惡如仇,他果敢追求真理,從不畏縮不前,一向敢作敢為,具有湖南漢子與生俱來的“霸蠻”與擔當。
然而,段祺瑞政府卻下達了讓軍警開槍鎮(zhèn)壓的學生運動的命令,結果不少愛國學生倒在了自己人的槍口下,羅哲的腳也被子彈掃中,鮮血迸濺而出。
羅哲強忍疼痛,掩護受傷的同學撤離。
次年,羅哲在請愿活動中再次英勇負傷,大腿被反動勢力用砍刀砍傷,但他依舊堅定信仰,毫不退縮。
羅哲的表現(xiàn)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贊揚,主席多次寫信勉勵羅哲,并關照他照顧好身體,不能再如此冒險行事。
1926年4月,完成學業(yè)的羅哲重回主席身邊,與他一道前來的還有他新婚的妻子曹云芳。
曹云芳
主席見到二人十分暢快,也將自己的妻子楊開慧介紹給二人。
就此,兩對革命夫妻相互結識,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并肩奮斗。
只是當時的他們并不清楚,兩對夫妻中,能夠看到最終勝利的,卻各只剩下其中一個而已。
革命需要流血犧牲,從這兩對夫妻的際遇便可見一斑。
羅哲受毛主席邀請,在其創(chuàng)辦的中央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擔任教員,積極宣揚馬列主義思想。
同年夏天,羅哲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而他的妻子曹云芳也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
工作之余,羅哲經(jīng)常旁聽毛主席講課,不斷向主席請教理論知識。
漸漸地,羅哲成為主席工作上的得力助手,著名的《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就是毛主席在羅哲的協(xié)助下完成調(diào)研并撰寫而成的。
在這個過程中,主席的言傳身教令羅哲受益匪淺,也極大程度提升了羅哲的工作格局。
羅哲犧牲痛失臂膀
好景不長,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隨即汪精衛(wèi)也在武漢推行投敵賣國的政策。
革命形勢陡然發(fā)生劇變,革命志士成為反動派重點捕殺的對象。
在這種情況下,羅哲毅然在湖南舉起紅旗,堅決開展農(nóng)民運動,與反動勢力斗爭到底。
反動派逐漸聽聞羅哲的大名,對他的存在咬牙切齒,多次組織針對羅哲等人的圍剿和抓捕活動,但最終行動都以失敗收場。
對此,惱羞成怒的反動派只得不斷提高對羅哲的懸賞。
毛主席敏銳地意識到羅哲已經(jīng)身處險境,于是寫信指示他偃旗息鼓,暫時到安全的地方避避風頭,保存革命火種。
羅哲遂轉(zhuǎn)移到湘潭縣的馬家河一帶躲藏,當?shù)匕傩帐謿J佩羅哲,紛紛承擔起保護羅哲的任務,使他成功逃過了反動派一輪又一輪的搜捕。
黨的“八七會議”上,毛主席提出的“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點贏得一致認可,會議確立了“武裝斗爭”的總方針。
毛主席旋即回到湘贛邊境,準備發(fā)動“秋收起義”。
隱蔽在馬家河的羅哲夫婦聽聞毛主席到了長沙,立即前往匯合,協(xié)助毛主席開展革命工作。
由于深得毛主席的信任,因此羅哲肩負著最為重要的工作:傳遞情報。
羅哲憑借自己熟知地理的優(yōu)勢,巧妙地在長沙、湘潭、株洲等地迂回,高質(zhì)量地完成了毛主席交辦的重任,為“秋收起義”的成功發(fā)動立下汗馬功勞。
此后,羅哲憑借出色的工作能力被組織任命為湘潭縣委組織部長,專門負責黨組織的建設和農(nóng)民運動的領導工作。
可恰恰是因為羅哲出色的業(yè)績,湖南的反動派處心積慮要除掉這個“心腹大患”。
他們知道自己抓不住羅哲,于是便從羅哲身邊的人開始下手,不斷籠絡、腐蝕湘潭縣的知情分子。
最終,一個綽號叫作“爛鼻子”的知情人充當了可恥的叛徒。
1928年7月25日,羅哲夫婦在株洲被捕。
反動派欣喜若狂,他們連夜對羅哲展開突擊審訊,見羅哲敬酒不吃吃罰酒,就是開始各種酷刑伺候,要求羅哲寫信引毛主席現(xiàn)身。
羅哲在獄中被整整折磨了48天,渾身上下體無完膚。
他自知死期將至,痛罵反動派禍國殃民,只求速死。
敵人見羅哲如此決絕,遂判處死刑,并公開處決。
9月11日,羅哲被押赴瀏陽門外執(zhí)行死刑,沿途上羅哲大義凜然,高喊革命口號。
劊子手殘忍的將鋼刀插入其口中,并反復攪動,羅哲口吐鮮血,依舊罵不絕口,最終慨然赴死,年僅26歲。
原本羅哲的妻子曹云芳也是要一并處決的,但是此時曹云芳懷有身孕,故而被判處監(jiān)禁,沒有立即執(zhí)行死刑。
曹云芳在獄中為羅哲誕下了一對雙胞胎女兒,可惜兩個孩子一出生便永遠失去了英雄的父親。
千里尋覓柳暗花明
1930年,經(jīng)過長達一年多的周旋,曹云芳和兩個孩子終于被組織從獄中秘密救了出來。
作為烈士遺孀,曹云芳原本應當?shù)玫浇M織上的特殊關心和照顧,可是意外再次發(fā)生。
周總理直接領導的中央特科,將曹云芳母女三人秘密接到了上海,并安排了住所,讓她們?nèi)说靡园差D下來。
周總理
可彼時的上海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蔣介石的特務爪牙遍布上海的大街小巷,曹云芳母女每日都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
1931年4月下旬,中共歷史上最危險的叛徒顧順章叛變革命,革命事業(yè)受到了史無前例的巨大打擊,整個上海的地下黨組織幾乎被連根拔起,就連周總理本人都差點被特務抓獲。
在這種情況下,曹云芳母女徹底與組織斷了聯(lián)系。
她意識到繼續(xù)待在上海只有坐以待斃,于是隱姓埋名帶著兩個女兒扮作難民一路輾轉(zhuǎn),最終到達貴州的貴陽。
流落到貴陽的母女三人饑寒交迫,身無分文。
可是一路走來,曹云芳想盡辦法也聯(lián)系不上黨組織,為了生活她不得不在貴陽安家,并重新組建了家庭。
與此同時,毛主席也在想盡辦法尋找羅哲夫婦的下落。
毛主席只是知道羅哲夫婦被捕了,但是由于國民黨當局對革命根據(jù)地實行全方位的封鎖,因此羅哲的死訊始終沒有傳到主席耳中。
直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共達成第二次合作時,主席在驚聞噩耗,得知羅哲已經(jīng)于1928年在長沙英勇就義的壯舉。
可是情報只告知了羅哲的歸宿,卻沒有其遺孀曹云芳母女的下落。
悲痛不已的毛主席決心繼續(xù)尋找曹云芳的下落,活要見人,死要見尸,一定要給羅哲烈士一個交代。
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毛主席見到了老朋友張維,他想到張維同樣認識羅哲夫婦,于是便秘密會見張維,向他打聽曹云芳的下落。
湊巧的是曹云芳當年抵達貴陽后曾寫信向張維求助,因此張維大致了解到曹云芳的下落。
這下毛主席有了大致的方向。
正當主席準備派專人前往貴州尋訪之際,蔣介石發(fā)動了內(nèi)戰(zhàn)。
主席的精力一時難以分擔,這件事就此被擱置了下來。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主席再次想起這件事。
當年11月貴州省解放,主席立馬給二野五兵團帶話,讓解放軍戰(zhàn)士幫忙留意查訪當?shù)厥欠裼幸粋€名叫曹云芳的婦女。
但是曹云芳為了躲避國民黨特務,一直隱姓埋名,因此解放軍始終沒有找到這么一個人。
直到1956年7月,曹云芳意外得知毛主席派人在找自己,于是立馬提筆給主席寫了一封信,把自己離開上海后遭遇和近況一一向毛主席作了說明。
就這樣,遠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收到來信后萬分欣喜。
主席立即給曹云芳回信,并介紹了自己的近況。
信的末尾,毛主席向這位女戰(zhàn)友發(fā)出了誠摯邀請,請她到北京來見面,共敘革命情誼。
更令曹云芳感動的是,毛主席隨信附上了自掏腰包的300元錢,以及親筆題寫的“羅哲烈士之墓”六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委托其替羅哲翻修烈士陵墓。
革命友誼歷久彌新
1958年夏天,毛主席難得有一段清閑的時光,他立即拿起電話多次聯(lián)系貴州省委,讓他們派出專人誠摯邀請曹云芳來京,與毛主席相見。曹云芳起初感到十分為難。
雖然她與毛主席有著深厚的革命情誼,但是自從與組織失去聯(lián)系后,她便自認為沒有再為革命事業(yè)做出貢獻,因此貿(mào)然去見毛主席,覺得十分過意不去。
主席得知原委后再三向曹云芳發(fā)出誠摯邀請。
最終,曹云芳感受到了主席的熱情,便于當年8月,帶著自己的外孫女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車。
毛主席得知老戰(zhàn)友抵達京,十分欣喜。他親自安排曹云芳一行人住在中南海直屬機構招待所內(nèi)。
更令曹云芳感動的是,毛主席此番破例在家中設宴招待了這位老朋友,要知道主席向來只是在中南海的餐廳招待來賓,極其難得會在家中設宴。
從這一舉動就可以看出,主席對羅哲的無限懷念以及對見到曹云芳時的欣慰之情。
為了營造賓至如歸的感覺,主席還特地找到廚師長制定了菜譜,把記憶中曹云芳愛吃的幾道菜都搬到了餐桌上。
曹云芳感受到了主席的用心,也體會到了回家的溫暖。
二人共同回憶起當年的革命時光,一說到楊開慧烈士和羅哲烈士,二人更是一番傷感,相互安慰。
這種特殊的革命友誼是常人難以體會的,曹云芳的到來也給予了毛主席不少的寬慰。
深知毛主席公務繁忙的曹云芳本打算見一面就回貴州,但是毛主席十分感念羅哲,一定要好好寬待曹云芳,就這樣曹云芳在中南海一下子成了長住,足足住了有25天。
離別前,毛主席主動邀請曹云芳合影留念,并塞給她一個信封。
曹云芳回到貴州后打開一看,里面有300元錢和一封信。
主席在信中表明這些錢是私人贊助,供孩子讀書開銷。
今后曹云芳凡是遇到難處,都可以找毛主席商量解決。曹云芳對主席的關心充滿了感激。
短短兩年后,自然災害不期而至,中國百姓再次陷入一場“浩劫”之中。
毛主席再次想起曹云芳的處境,擔心老戰(zhàn)友的境遇,遂再次邀請曹云芳進京。
這一次,曹云芳帶上了與現(xiàn)任丈夫生育的兒子梅昆生再次拜訪了毛主席,此次進京由貴州省委干部李正中同志陪同。
主席再次撥冗設下家宴款待曹云芳母子二人,并通過李正中同志了解到了貴州省在自然災害中的具體情況。
吃飯時,大家都注意到了只有毛主席碗中是糙米飯,而其他三人碗中都是白米飯。
李正中趕緊要和主席交換飯碗,卻被主席樂呵呵地拒絕了:
“哪里有讓客人吃糙米飯的道理,我是吃慣了糙米飯,早就習慣了。”
一代偉人艱苦樸素的作風令李正中同志終身難忘。
這一次,主席兩度在家宴請曹云芳,并撫摸著梅昆生的腦袋,打趣說道:
“我的一個兒子在戰(zhàn)場上犧牲了,不如讓這小子當我的兒子吧?”
不料曹云芳卻回答說:
“那可不行,我也只有這一個兒子呀。”
二人相視大笑,主席極為開懷。
曹云芳實在不忍心打攪主席工作,多次提出辭行,主席一再挽留,母子二人再次長住了一段時間。
臨別前,主席又叫來了攝影師,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
只是令曹云芳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別就成了她和主席之間的永別。
此后隨著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主席工作日益繁忙,身體也每況愈下,再也沒有精力與這位遠在貴州的老戰(zhàn)友見面。
1976年9月9日這一天,毛主席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消息傳到貴州,曹云芳悲痛萬分,她捧著與主席的兩張合影泣不成聲。
羅哲烈士墓
她來到羅哲烈士的墓前,把這個悲傷的消息告訴了羅哲,并深情說道:
“現(xiàn)在,你又可以追隨那位永遠的導師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