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實業宣布以228億美元決定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資產,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與克里斯托瓦爾港。
這一交易迅速引發輿論風暴,李嘉誠被推上風口浪尖,成為公眾和官方批評的焦點。
從商業邏輯到國家利益,從歷史爭議到地緣政治博弈,李嘉誠僅剩的一點名聲,也在這次交易計劃中敗得一干二凈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巴拿馬港口的重要性,就明白李嘉誠出售港口會造成多嚴重的后果。
巴拿馬運河是全球貿易的咽喉要道,承擔著全球6%的海運貿易,而中國貨船通過量占比高達21%,李嘉誠出售的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不僅是物流樞紐,更是戰略要地。
一旦美國貝萊德財團接手后,可能會因為中美關系做出加收費用、限流甚至斷航等手段,對中國貨船實施“卡脖子”策略,直接威脅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
所以李嘉誠的這筆交易,在中美戰略競爭的背景下,被解讀為“將戰略資產拱手讓美”。
這筆交易,甚至可能削弱中國在全球航運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無論是官媒還是港澳辦,都在嚴厲批評李嘉誠。
其次,李嘉誠出售巴拿馬港口是商業邏輯,但與國家利益存在明顯沖突。
從商業角度看,李嘉誠的決策似乎無可指摘。
巴拿馬港口僅貢獻長和1%的利潤,而228億美元的套現可將凈負債率大幅降低,且對應50倍市盈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資本避險意圖明顯。
正如李嘉誠所說,此舉是“在商言商”的行為,但當商業邏輯與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單純的逐利行為就顯得狹隘和短視。
李嘉誠的“高拋低吸”策略,在以往的商業操作中屢試不爽,但此次交易涉及國家戰略利益,已非普通商業資產可比。
有數據顯示,中國在巴拿馬運河的年貨物通過量達1.8億噸,若美方實施針對性限制,相當于每天損失4.9億元人民幣的貿易額。
這種量級的國家利益,顯然不能簡單用“在商言商”來解釋。
正如商務部專家點評李嘉誠此舉是“在商不言商”,因為李嘉誠出售港口經營權的時候并沒有采用全球招標價高者得的方式,反而“短平快”地與貝萊德達成出售協議。
而且這次李嘉誠賣港口可不是小打小鬧,而是分布在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199個碼頭。
對于這么大的一筆買賣,李嘉誠居然是秘密交易,內資財團連報價的機會都沒有,全都默認出局了。
最后,李嘉誠決定出售巴拿馬港口,更多的可能或許是在向特朗普示好。
李嘉誠的此次交易之所以被卷入地緣博弈,成為兩國爭奪全球供應鏈控制權的縮影,是因為特朗普上任后曾多次高調宣稱要“武力收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
而李嘉誠的出售協議恰在特朗普首次國會演講前夕公布,時間也太過巧合了,所以李嘉誠單方面與美國貝萊德財團達成協議,可能是在向特朗普示好。
需要注意的是,李嘉誠的此次交易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長期商業行為積累的負面印象的集中爆發。
自2013年起,李嘉誠頻繁拋售內地和香港資產,累計套現超2000億港元,轉而重倉英國基建,被輿論貼上“撤資中國”標簽,
這種賺取國家紅利后離場撤資的行為,加劇了公眾對李嘉誠的質疑。
而且李嘉誠在香港房地產市場中的囤地慢建、推廣公攤面積制度等行為,也被指推高房價,加劇民生負擔。
困擾內地居民多年的公攤面積模式,李嘉誠的推廣功不可沒,內地開發商都借鑒抄了過來。
總之李嘉誠的名聲在這次巴拿馬港口的交易決定中,給敗得一干二凈了,這場爭議的本質,是全球化紅利消退后資本邏輯與國家主義的終極碰撞。
其實商業成功的最高境界,從來就不是財富數字的堆砌,而是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
而李嘉誠的巴拿馬港口交易事件,不僅是一次商業決策的失敗,更是長期商業行為積累的負面印象的集中爆發。
對于李嘉誠而言,這場風波或許是他整個商業生涯的滑鐵盧,同時也為所有跨國企業敲響了警鐘,就是在涉及國家利益的關鍵時刻,商業理性必須讓位于戰略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