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73年8月,鄧小平在中共第十次代表大會結束之后,重新回到北京參加工作,協助周總理處理國務院的各項事務。
當時毛主席年事已高,他想考驗一下王洪文和鄧小平的政治智慧,于是,會后將兩人一起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并問了一個問題。
毛主席詢問兩人:
“我死后之中國會怎么樣?”。
王洪文表示中國會繼續堅持毛主席的路線不動搖,對此毛主席并沒有說話。
而鄧小平思考片刻之后緩緩說出了8個字,然后再調換了一下兩人的茶杯,毛主席看到之后微笑著點了點頭:“英雄所見略同!”
那么鄧小平說的是哪8個字?調換茶杯的舉動意欲何為?
毛主席的接班人
鄧小平一直以來都是毛主席的堅實擁護者,在革命戰爭年代一直都跟隨在毛主席左右,兩人在革命戰爭中形成了深厚的感情。
鄧小平早年曾經留學法國,學成歸來之后就投身革命事業,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此后便一直追隨毛主席。
鄧小平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迫害我黨成員和進步人士,全國的革命事業陷入危機,我黨的前途變得十分迷茫。
當時我黨幸存下來的成員都對未來感到悲觀,找不到革命的方向,就在此時毛主席提出了武裝革命斗爭的路線。
當時黨內的領導者并不支持毛主席的想法,因為毛主席在黨內的資歷尚淺,還沒有很高的威望。
不過當時也有一些思想進步的黨員選擇支持毛主席,鄧小平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在眾人反對的時候,堅定的表示只有堅持毛主席的武裝斗爭路線能夠救中國。
鄧小平的主張得到了許多思想進步的黨員認可,他們紛紛選擇加入到毛主席的隊伍當中,跟隨毛主席進行武裝革命斗爭。
歷史證明了毛主席的選擇是正確的,在毛主席的帶領下我黨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而鄧小平與毛主席的友誼也由此茁壯成長。
在革命斗爭的歷程中,毛主席發現這個昔日在會議上支持自己的年輕同志,是一個杰出的人才,不僅僅有著很高的戰略智慧,還有著極高的執行效率。
遵義會議之后,毛主席開始大力提拔鄧小平,而鄧小平也由此在黨內嶄露頭角。
鄧小平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經一度落到低谷,但是憑借堅強的革命意志,最終順利走完了兩萬五千里長征。
抗戰爆發之后,鄧小平擔任八路軍129師的政委,能夠當上我軍三大主力師的政委,足以證明鄧小平的能力和組織上對他的認可。
鄧小平
鄧小平在抗戰時期表現十分出色,多次參與指揮部隊與日寇交手,他的能力也獲得了毛主席的認可。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毛主席力排眾議讓鄧小平擔任部隊的指揮官,毛主席的慧眼識人讓鄧小平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現,也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拉開了序幕。
劉伯承元帥與鄧小平一同指揮部隊挺進大別山,是我軍展開全面反擊的重要標志,此戰像一把尖刀插入了敵人的腹地。
之后劉鄧大軍協助參與淮海戰役,多次擊敗了國軍的精銳主力,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毛主席對鄧小平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武可比林彪,文可比恩來”。
新中國成立之后,毛主席和黨中央任命鄧小平為國務院副總理,他在政治治理方面的才能也逐漸展現出來。
毛主席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對鄧小平的贊賞,鄧小平也用出色的政績回報了毛主席的信任。
毛主席晚年對鄧小平委以重任,十分信任鄧小平的工作能力,而鄧小平也在特殊時期多次協助周總理完成工作,穩定了國家的局勢。
進入新時期之后,鄧小平開始迎來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巔峰,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為中國經濟的騰飛作出無可替代的貢獻。
事實也證明了毛主席沒有看錯人,鄧小平很好的完成了毛主席交給他的任務,成為我國第二代領導的核心,他是新中國歷史上最為杰出的領導人之一。
早在1973年,毛主席就曾經給鄧小平提出過一個問題,鄧小平用8個字和一個動作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毛主席提出的問題
1973年我黨召開了第十次代表大會,會議結束之后毛主席將王洪文和鄧小平叫到身旁并提出了一個問題。
毛主席詢問道:“我走后中國會變成什么樣子?”。
王洪文聽完之后十分積極的回答道繼續堅持毛主席的路線走下去。
毛主席聽完之后沒有說話,顯然是對這個回答不滿意,然后轉頭看向一旁的鄧小平。
鄧小平思考片刻之后說出了8個字:
“派系林立,各自為政。”
相比于王洪文的回答,毛主席對鄧小平的答案更加滿意,隨后便詢問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鄧小平沒有說話,而是將自己與毛主席的茶杯調換了一下位置,毛主席看完之后微笑地點了點頭表示:“英雄所見略同。”
鄧小平的回答十分高明,說出了毛主席心中一直在思考的軍隊問題,這也是兩位目光長遠的領導人共同考慮到的問題。
早在1971年,毛主席視察華中和華南部隊的時候,就發現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很多軍區的負責人在當地任職時間過長。
當時很多將領都在各自的軍區擔任負責人長達十幾年的時間,每次出現部隊調動的時候,這些將領都會指揮自己的親信調動。
這樣的現象帶來的就是容易出現一些不利因素,導致中央對地方的領導力受到影響,中央的指示很難通過政委下達到地方,如此一來部隊的指揮就很容易僵化。
面對這樣的情況,毛主席自然打算作出改變,但無奈當時主席年事已高,身體狀況大不如前。
他希望能夠在軍隊進行一次改革,但是已經有一些力不從心了,所以他才希望挑選一位合適的人,讓他來代替自己完成工作。
經過了這一次的談話之后,毛主席對鄧小平十分滿意,并委任其完成軍隊改革的任務。
鄧小平無論是在軍中的影響力還是個人能力,都是完成這項任務的不二人選,于是在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的會議上,毛主席提出讓鄧小平擔任軍委委員。
在得知軍隊要進行改革之后,一眾高級軍政干部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意見,毛主席雖然年事已高,但是進行改革的決心與魄力絲毫沒有減少。
毛主席不等眾人反應,直接就拍板了這一個重要決定,并讓鄧小平具體執行相關工作。
為了給改革鋪好道路,毛主席要求每一個軍區都需要進行調換,對所有軍區都一視同仁。
當時一些軍區司令員對這個指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毛主席對此直接表示:
“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不行,這個決定我已經思考了很長時間。”
為了能夠說服眾人,毛主席說出來自己關于這項指示的看法,同時表達了對鄧小平的肯定,為鄧小平之后的工作解決了很多難題。
其實鄧小平的任職是會議共同決定的,早在3月10日中央就已經對鄧小平的工作做出了明確的安排。
大家聽完毛主席的解釋之后,也沒有再提出不同的意見了,大家都開始配合鄧小平進行軍隊改革工作。
其實一開始鄧小平的內心還是有一些擔憂的,畢竟自己剛剛恢復職務,一下子要調動那么多根基深厚的軍區司令員,肩上的壓力可想而知。
毛主席也看出了鄧小平的顧慮,于是告訴他:
“工作就難免會出現錯誤,如果為了不出錯而不工作,那就是真正的錯誤。”
毛主席的話瞬間點醒了鄧小平,于是鄧小平就開始放開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毛主席的話也深深印在了鄧小平的腦海當中。
隨后各大軍區的改革調動就開始如火如荼的進行,八大軍區的司令員也紛紛配合工作。
然而其中脾氣最為耿直的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卻對此有不同的想法。
八大軍區大調動
1973年12月18日,各大軍區的負責人都接到了來自中央的秘密文件,眾人接到命令之后立刻就趕往北京。
八大軍區的負責人來到北京之后,毛主席和各政治局委員一起,與各位司令員及政委開了一個會議。
八大軍區的司令員大多都是革命戰爭時期立下過赫赫戰功的將領,其中不乏有開國上將,過去他們都是毛主席的老部下。
毛主席見到眾人之后,親切的與眾人回憶起昔日的崢嶸歲月,會場的嚴肅氣氛也降低了不少。
毛主席此舉除了緩和氣氛以外,更多是為接下來的談話奠定基礎,毛主席此次會議的目的就是告知眾人關于軍區調動的事宜。
毛主席希望各大軍區司令員調離自己現在的軍區,去到另一個軍區任職,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指示。
在八大軍區的司令員當中,其中有幾位自1955年之后就沒有離開過任職的軍區,其中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的任職時間更是長達18年。
他們為當地的軍隊建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但現在確實也需要移動一下腳步了。
12月22日會議結束,鄧小平在毛主席的指示下,發布了關于八大軍區司令員調動的命令,并要求司令員們在短時間內完成指示。
有了毛主席的鋪墊,各大軍區的司令員開始嚴格執行任務,很快就完成了軍區的對調工作。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不乏有一些軍區的司令員,對調動的指示不理解,其中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將軍就是其中一員。
許世友將軍
毛主席和許世友的關系十分融洽,于是就在與八大軍區司令員召開會議期間,毛主席讓人將許世友叫到自己身旁。
毛主席打算讓許世友做一個榜樣,于是就讓許世友陪自己下象棋,一開始許世友表示自己技不如人,不是毛主席的對手。
在毛主席的堅持下,許世友還是坐在了棋盤的旁邊,只見主席還沒走兩步,就開始移動自己的“帥”。
許世友看毛主席下錯了棋,就提醒了一下毛主席:
“主席是不是走錯了?怎么一開始就動老將?”
毛主席緩緩說道:
“人老了,指揮不動了,只能挪一挪。”
聽到這里,許世友就明白了毛主席的深意,于是立刻站起來敬了個禮表示:
“堅決服從主席的指示!”
許世友與毛主席合影
于是許世友就開始積極配合調動工作,有了許世友的帶頭作用,其他軍區司令員也紛紛服從指示。
對調工作還需要考慮將領在兩個地方的適應問題,不能為了調動而調動,于是鄧小平決定讓廣州軍區的丁盛將軍與許世友對調。
丁盛將軍
丁盛和許世友一樣,都是性格鮮明作戰勇猛的將領,兩人在工作上的行事風格都十分接近。
因此兩人的對調在工作方面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能夠很好的適應新的環境,對于其他軍區的考慮同樣如此,鄧小平對每一個將領都做了詳細的了解。
速度最快的是沈陽軍區的陳錫聯和北京軍區的李德生,因為兩地的距離比較近,而且他們曾經都是二野的將領,對調起來沒有太大的困難。
其次就是楊得志與曾思玉的對調,因為他們曾經是上下級關系,在很多方面的工作都是有相似的地方。
而福州軍區的韓先楚和蘭州軍區的皮定鈞則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因為福州軍區直面臺灣,軍事壓力會比較大,而蘭州軍區身處內陸相對壓力較小。
常年在福州任職的韓先楚可以卸下壓力去蘭州休養,而養精蓄銳的皮定鈞則可以斗志昂揚的直面臺灣。
隨著八大軍區對調的工作完成,部隊改革也邁出了最堅實的一步,對調完成之后各軍區司令員很快就投入到了工作。
事實也證明了當初毛主席的想法是正確的,軍區司令員進行對調之后,部隊的發展速度也得到了提升。
結語
毛主席和鄧小平作為我黨的第一和第二代領導核心,他們不僅僅是戰場上的親密戰友,還是國家建設事業上的合作伙伴。
兩人在對軍隊改革的問題上達成了高度一致,體現了鄧小平的遠見和智慧,證明了他是值得信賴的好同志。
鄧小平出色的完成了主席的留下的工作,軍隊的改革也是這項事業的一個重要保證,軍隊的穩定為改革開放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偉人的高瞻遠矚令人敬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