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2001年10月14日,一位走過整整一個漫長世紀的中國老人,在美國四季如春的美麗的檀香山逝世,他就是在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人物:張學良!
張學良的文治武功,拯救中華民族之命運于危難之際,他的功勛,必將在歷史上永放光芒。
中東路事件,張學良捍衛(wèi)了國家主權,雖然力不從心,以失敗告終,但其忠心可嘉。
中原大戰(zhàn),張學良幫助蔣介石奠定了其政事、軍事領袖之地位,結束了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
皇姑屯事件,張學良背負國仇家恨。東北易幟,維護了國家形式上的統(tǒng)一。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果斷地處理了中村事件,維護了國家主權,西安事變,更是迫使蔣介石領導全國人民共同抗戰(zhàn),挽救了四分五裂的我國,挽救了中華民族。
從軍露角敢易幟,調停大戰(zhàn)憶傷痕
張學良自 18 歲從戎以來,以旁人難以企及的速度由團長、旅長、軍長攀升至軍團長,統(tǒng)率著奉軍最精銳的部隊。
作為長子,張作霖亦有意培養(yǎng)其接班人,張學良的軍政地位自是水漲船高,有著較為出眾的軍事指揮能力。
1928年,張學良成為東北的最高領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了東北的快速發(fā)展,包括經(jīng)濟、文化、軍事和教育等各個方面。
他引進了歐美資金,修建了道路和港口,并公然反對日本的干涉。
然而,1929年,全球范圍內爆發(fā)了經(jīng)濟危機,日本為了轉移經(jīng)濟危機的壓力,決定向外擴張,首要目標就是東北地區(qū)。
經(jīng)過反復考慮,張學良不顧日本的威脅和阻撓,發(fā)出全國通電,表示愿意遵從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改變黨的旗幟,他這樣做是為了東北人民的生存,也為了國家的發(fā)展。
東北易幟之后,中原之戰(zhàn),張學良把奉軍的精銳部隊,甚至把東北所有的軍艦、坦克、飛機,都毫無保留地借給蔣介石和我黨進行斗爭。
可是,他始料未及的是,敵軍來了,自己的蔣兄長卻不讓自己反抗,自己即使想反抗,恐怕也是有氣無力;更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從此離開東北的他,再也沒有踏上自己深愛的故土,直至終老。
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讓東北三省淪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而張學良作為當?shù)氐淖罡咧笓]官,也下令不抵抗,撤回關內,東三省全境就這樣拱手讓給了敵軍。
事變后,張學良派遣何柱國率九大隊守衛(wèi)山海關,試圖將敵軍阻隔在萬里長城以外。
但是,1933年1月,日本軍隊進攻山海關,不久,山海關失守,接著,熱河也淪陷了,雖然熱河抗戰(zhàn)失敗的原因復雜,但是張學良難逃其責,遂提出下野。
兵諫長安轉乾坤,身陷囹圄終不悔
斗轉星移,歲月滄桑,時間來到了1936年10月,紅軍長征終于到達了陜北,長征始于1934年10月,當時八九萬紅軍從江西瑞金根據(jù)地出發(fā),經(jīng)過了漫長的路程。
在長征途中,他們穿越雪山、草地、金沙江,還進行了一系列困難的戰(zhàn)斗,不僅遭到了國民黨的重重包圍,還經(jīng)歷了上空飛機轟炸、地面追堵的磨難。
在長達兩萬里的道路上,他們縱橫十一省,一路披荊斬棘,最終紅旗飄揚,榮耀凱旋于陜北。
蔣介石下令張學良和楊虎城趁著我軍立足未穩(wěn)之際與我軍激戰(zhàn),想要一舉消滅我軍。
不過,東北軍與我黨斗爭三戰(zhàn)三敗,這讓張學良也明白,與我黨斗爭始終是不利于國家的不利于自己的,于是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在慎重考慮后,果斷地選擇了抗日,而非自相殘殺。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fā)動了西安事變,經(jīng)過苦諫、哭訴、勸諫,向蔣介石進言,挾天子以令諸侯,停止內戰(zhàn),共同抗日。
突然爆發(fā)的西安事變,震動了整個神州大地,也震動了整個世界,引起了海內外的強烈反響。
一些大國紛紛從自己的立場和利益出發(fā),表達了不同的態(tài)度,對這一事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我黨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出發(fā),審時度勢,使西安事變以和平結局,使當時全國各地的財力、物力、人力都開始向抗日轉移,為整個民族的抗戰(zhàn)打下了基礎。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蔣介石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導致國共矛盾加劇。
但是在西安事變后,國民黨開始重視民族大義,與共產(chǎn)黨合作共同抗日,建立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張學良在推動全國人民共同抗戰(zhàn)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西安事變讓國共兩黨重新走到了一起,救黨于水火之中,救國于水火之中,救中華人民于水火之中,共同達成了國共雙贏的局面。
這一時期,中國各族人民攜手抗擊侵略者,團結奮斗,為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西安事變發(fā)生后,張學良唯恐節(jié)外生枝,恐怕萬一蔣介石生命危險出了差錯,后果將不堪設想,于是血氣方剛的少帥決定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
然而,到達南京后,在蔣介石的天下,戒備森嚴刀光劍影,張學良再也插翅難逃。
立即被交給軍事法庭審問,面對判刑、特赦、“嚴加管束”,張學良坦然面對。
這個嚴加管束實際就是遙遙無期的監(jiān)禁,開始軟禁于孔祥熙公館,后遷移到浙江奉化雪竇山南麓,英雄捶胸頓足仿佛是關在鐵籠子的一頭雄獅。
西安事變后,英雄一去不復返,落獄五十春秋。
西安事變留給我們太多的沉思與思考。弘揚愛國精神,團結精神,追求統(tǒng)一精神,追求和平精神,以及民族大義當前,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
可以肯定地說,張學良是非常熱愛祖國和他東北的家鄉(xiāng)父老。
做事誠實認真,而且敢作敢為,絕不推諉。他起初準備學醫(yī)救人,但是由于他父親的反對,他在 19 歲就進了講武學堂,畢業(yè)之后入伍從軍。
他參與中原之戰(zhàn)、中東路之事、東北易幟以及后來的西安之事,可見他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三不為版圖之擴張,他不過是為祖國免受外族侵擾而已,當然也有自保的成分,不過,這也不足為怪。
師生將帥重會晤,張呂學良連正操
1990年李某人被推舉為“掌門人”后,他沒有什么理由再管張學良,于是,可以“出國”的張學良正式恢復自由身。
張先生夫婦于是于1991年兩次赴美探親,并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愿意到大陸看看能否再為祖國做點什么。
與此同時,無論是內地的東北父老鄉(xiāng)親,還是我們的大陸領導人,都對張學良的回歸表示十分歡迎。
鄧穎超同志多次給張學良先生寫信,表達了黨中央希望他回內地看看的愿望。
受黨中央委派,1991年5月26日下午,呂正操一行乘聯(lián)航班機由舊金山飛抵紐約會見張學良。
1991年5月29日的清晨,呂正操到達了張學良的住所,剛剛走出電梯,他就看到張學良已經(jīng)在門口等候多時了。
盡管已經(jīng)過去了五十多年的時間,但張學良仍然輕易地認出了呂正操的面孔。
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分離,兩人再次相見心情都異常激動,他們緊握雙手,四目相對,沉默片刻,然后彼此問候,最后進屋落座。
呂正操來到了張學良的住所,將鄧穎超的信遞給了張將軍,并向他轉達了黨中央領導的問候。
當張學良看到鄧穎超的簽名時,他說:“周恩來我很熟悉,這個人很好,請代我向鄧女士問候。”
他隨后沉思片刻,表示他非常想回到祖國大陸,但是現(xiàn)在時機不合適,他不想讓自己的個人事務卷入政治問題中。
看完信,張學良認真地把信疊起來,放進口袋。
呂正操怕給他帶來麻煩,就問他信帶在身邊方便不方便,他回答:“不礙事,沒什么關系。”并表示要寫回信,不久,他給鄧穎超親筆復信,其中寫道:“寄居臺灣,遐望云天,無日不有懷鄉(xiāng)之感,一有機緣,定當踏上故土。”
呂正操還向張將軍介紹了東北軍舊部萬毅、盧廣績、宋黎等人的和我黨斗爭經(jīng)歷和東北軍抗日的一些故事,描述了家鄉(xiāng)海城新中國建立前后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聽得很認真。
呂正操征詢張將軍對父母陵園管理有何意見,張將軍明確表示,對父母合葬很滿意,不必再費神遷墳。
談話后,呂正操和張學良一道,驅車前往山王飯店,參加張閭芳為張將軍舉行的91歲祝壽宴會。
席間,張學良又關切地詢問廣東等沿海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
他說:“我這一輩子就是沒去過廣東。”還問到裘盛戎、杜近芳等京劇名角的情況,說:“我回家能否聽杜近芳唱戲?”
呂正操答:“可以安排,沒有問題。”這句話逗得眾人捧腹大笑。
張、呂后面的會見,是在李道豫大使別墅。
5月31日和6月1日晚上,旅美華僑先后兩次為張學良舉行祝壽宴會,呂正操敬送的賀幛被張學良特別掛在6月1日聚會大廳的顯眼地方,正式向外界透露呂正操赴美為他祝壽的消息。
閻明光代表大陸親朋故舊出席了壽宴,張學良悄悄地托她轉告呂正操,希望再見面談一次。呂正操遂請張將軍于6月4日下午,到大使別墅做客。
6月4日下午4時許,張學良在閻明光、張閭蘅陪伴下來到別墅,給呂正操帶來一包臺灣產(chǎn)的鳳梨酥。
這次談話的范圍更廣,從過去、現(xiàn)在到將來,從經(jīng)濟到人物,張學良一一隨口道來,很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張學良又向呂正操介紹了許多臺灣的情況。
談到蔣家,張學良說:“現(xiàn)在蔣家的勢力過去了。我批評蔣先生的失敗,主要出在兩個人身上,一個是戴笠,一個是何應欽。蔣先生要是放松點,把那些雜牌軍隊都接收過來,就不至于這樣。”
交談中,張學良尤為關心祖國的統(tǒng)一問題。他說:“我看,大陸與臺灣將來統(tǒng)一是必然的。兩岸總不能這樣長期下去,中國總有一天會統(tǒng)一,這只是個時間問題。”
張學良將軍希望了解大陸對臺灣的政策,然后把這個信息傳遞給臺灣當局。
張學良表示,愿為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盡一份力量。
紐約會晤,雖未免短暫、倉促,但張將軍與呂正操無所不談,涉獵頗多。
臨分手時,張學良依依不舍,告訴呂正操,他也許會去洛杉磯與美國領導者布什見面,如果成行的話,希望在洛杉磯再次相聚,但由于種種原因,張將軍未去與布什會面。
安居異邦思鄉(xiāng)愁,星隕長河千秋憾
回臺灣后,張學良請王冀做他的特使,先赴大陸,與有關部門私下溝通。
對于大陸之行,張學良提了三個條件:一是不要搞歡迎儀式,二是不見記者,三是不要搞恭維。
大陸方面立即回復表示同意,然而,張將軍為什么直到去世也沒能回到大陸,最終隕落夏威夷呢?
第一是政事期望落差所致。
張學良的近鄉(xiāng)情怯也有個過程,他本來“想極了”回東北,這是人情之常,但因長久政事禁銅帶來的敏感,他又刻意宣稱希望不涉政事意義,結果反使這種政事禪機把他給弄亂了。
他其實很在乎政事意義,他在90大壽時說:“國家有用,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希望為國家盡點伏櫪之功的。
第二是政事環(huán)境的干擾。
張學良常說,他是遠離政事漩渦的“閑云野鶴”,“采菊東籬”的老翁,沒有特權的普通人。但其實不然,幽禁期間,他矢志不渝,非常關心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自由”之后,仍然表示,只要國家需要,他將像年輕時一樣盡心盡力。兩岸的形勢越緩和,他回家的條件就越成熟
第三是個人性格與家庭方面的原因。
張學良一向是把政事問題與個人友誼分開的,他重情講義,始終如一。
為救國,他發(fā)動西安事變,為顧大局,在蔣介石口頭答應所提六項政事條件后,就不顧一切地送蔣回京。
盡管蔣介石的“家法”使他失去終身自由,他卻無怨無悔,并認為蔣介石對他的處理,公私兼之,也算適當。
此外,當張學良對回鄉(xiāng)之行猶豫不定,決心難下之時,和他患難與共的趙四小姐怕因回家改變他們多年來的寧靜生活而影響健康,對回鄉(xiāng)探親持有異議,使張學良對回家之事,顧慮重重,不好決斷。
最后是身體方面的原因。
1991年后他的身體日漸衰弱,趙四小姐病上加病,夫婦雙方只能靠輪椅行動。
此時此刻,他仍想念家鄉(xiāng)父老,親朋故舊,即便決心回來,身體也不允許了。這也是張學良最終沒能回來的又一重要原因。
2001年10月,張學良面臨生命的倒計時。
在彌留之際,他要求人們將中國地圖放在他的面前,他仔細地注視著東北三省的位置,最后緊握著小兒子的手,說:“回不去了,對不起。”
就在這時,張學良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張學良去世后,東北人民給他發(fā)去了悼念電,各界人士也舉辦了座談會,來表達他們對這位老將軍的懷念和悲痛之情。
在張學良生命的最后十年,回到祖國大陸一直是他的心愿,然而,他在回到祖國的問題上一直有很多的顧慮,最終只能帶著遺憾離開這個世界。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因年老體弱而無法如愿。
他兩次派他的兒子張閭琳和世界物理學家從大洋彼岸飛回他夢牽魂繞的祖國他心系的東北,實現(xiàn)了他多年未能實現(xiàn)的夢想。
簡言之,張學良想家是真,未回是實,歸根到底,取決于政事上的因素和張學良的決心。
結語
至于張學良此人,有人說張學良是千古功臣,也有人說張學良是亂臣賊子,究竟哪種說法更符合歷史實際情況呢?
我認為,從歷史材料看,東北易幟,使四分五裂的國家走向形式上的統(tǒng)一。
中原大戰(zhàn),奠定了蔣介石軍事領袖之地位;西安事變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一致抵抗強敵,并且迫使蔣介石放棄大規(guī)模軍事武力和我黨斗爭。
在歷史關鍵時刻,張學良把握住了歷史的方向盤,使歷史車輪平穩(wěn)向前,他是功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