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眾所周知,中國明清時期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也與這個世界徹底脫軌。
但是在明清之前,我國的封建王朝統治者們一直秉持著開放包容的觀念,積極與世界其他國家友好往來。
尤其是在宋朝,外國的使臣頻繁訪問我國,雙方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諸多領域都構建了深層次的合作關系。
既然外國使臣會來到我國的國土之上,宋朝的官方政府當然會對他們的行為加以約束。
朝廷推出了一系列法律制度,設置了專門的對外管理機構,也派遣專門的對外管理人員與之結交。
在進一步管理和約束外國使者的前提下,雙方以平等友好的態度來往。
宋朝有著哪些具體的管理制度和手段?為什么宋朝時期的外交事務如此頻繁?
海外貿易,抵御風險
宋朝時期,因為重文輕武等政治政策的影響,整個國家的軍隊實力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但與此同時,宋朝的經濟水平又一直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這就導致中國擁有極其廣闊的市場。
我們在軍事上有著先天的不足,這是統治階級早已經明白的事情。
但如果因為這點不足,就拒絕與外來國家來往,總有一天宋朝會把自己置于孤立無援的地步。
因此無論如何,對外開放和交流都是極其重要的工作,即使我們面臨著重大的軍事壓力和威脅,也必須要從其他方向作出突破。
對于世界其他國家來說,與宋朝之間友好往來,甚至建立合作關系,也符合他們自己的發展利益。
當時的宋朝擁有全世界先進的經濟發展成果,在經濟和文化領域有著絕對的話語權,西亞和非洲等諸多國家,都想要來分享中國的發展成果。
他們積極推動著海上貿易和交流通道的建立,宋朝自然也不會拒絕。
所以當時我們面臨著非常復雜的外交環境,有一些國家對我們虎視眈眈,想要瓜分中國的領土。
但有一些國家卻真的秉持著真誠的態度,想與中國建立合作往來關系。
宋朝統治階層必須鑒別這些國家的不同目的,分門別類與之展開交往。
否則,統治階級將會斷送自己的發展后路。
對于統治者自己來說,開放外交關系也是一件有利無害的事情。
宋朝的經濟和文化實力雖然已經位于世界前列,但我們仍然有著巨大的進步空間。
其他國家的一些發展方式和文明成果,可以在交流過程中給我們帶來借鑒,或者為我們帶來發展靈感。
統治者認為,外交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如何與其他國家保持睦鄰友好的外交關系,也是相關的官員需要考慮的問題。
從這一點上也能看出,宋朝統治者在外交理念上已經擁有相當先進的認知。
他們的一部分思想和觀念,在如今紛繁復雜的政治環境中同樣適用。
明朝后期和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實際上也是一種外交理念的倒退,最終還導致了國家整體實力的倒退。
由于外交領域事務繁多,統治階層必須要設置相應的主管機構,制定相應的主管政策,并且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對外來人員的行為和舉止作出約束。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制度的建設,因為法律具有強制性和保障性,可以強制約束對方的行為,也能保障我方的根本利益。
這是一個門類繁多的法律體系,包括涉外法律以及外來使臣管理法律,還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包括一些優惠政策和法律適用范圍。
這些法律的建立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統治階級需要在保障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充分考慮到其他國家的訴求,并且積極靈活將之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面對一些紛繁復雜的外交關系時,統治階級或者相關的外交負責人到底應該怎樣處理,應該以怎樣合理的態度和方式對待他們,這是相當嚴肅鄭重的話題。
只有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之下,我們才有白紙黑字的規章制度可以去遵循,而且,白紙黑字對外來人員來說,也是一種警告。
他們一旦踏上中國的領土,那就必須接受中國法律制度的管轄,接受中國朝廷管理體系的制約。
如果無法做到尊重和遵守,那宋朝統治者自然也不會與之相交。
要知道,由于經濟和文化實力的原因,宋朝在對外交往中其實占據著主導地位。
也有朋友疑惑,宋朝軍事實力那么弱小,他們能夠順利地進行對外交往嗎?
事實上,宋朝的對外交往,更多地偏向于經濟和文化領域,很少涉及軍事政治方面。
他們也知道自己的短板,怎么可能用自己的短處去跟對方的長處硬碰硬呢?
宋朝北方的經濟空間,幾乎全部被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切割。
他們沒有辦法實現向北方的拓展和延伸,只能在東方和南方的海上航線想辦法。
如果海上貿易的機會不能抓緊,宋朝幾乎就會斷絕向外拓展和交流的空間。當北方沒有機會的時候,他們反而會更加注重海上貿易。
也就是說,軍事上的劣勢地位,給宋朝統治者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緊迫感。
他們迫切需要建立在經濟上的主導地位和優勢地位,迫切需要對外開放與交流,需要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優勢。
與宋朝交流往來的過程,也是周邊國家發展自我的機會和過程,他們一定不會放棄這樣的奇跡。
所以當時的對外關系,每個國家都在各取所需,一種良性的對外關系,能夠讓各個國家實現共贏。
隨著外國派遣的使臣數量增多,宋朝所面臨的外交環境和外交關系更為復雜。
在管理體系上,宋朝統治階層也作出了諸多的改變和創新。
分層設級,系統全面
在整個宋朝的外交環境當中,來自歐洲和非洲以及亞洲西部的各個國家,都會組成其朝貢體系。
由于在經濟文化上占據著優勢,宋朝在朝貢體系中也占據著主導地位,其他國家來訪宋朝,都必須向宋朝呈獻出專門的禮品。
比起這些禮物的政治價值,宋朝統治階級更注重其實用價值。
這些禮物也因此而流入到中國的市場交易體系中,算是一種對外來物品和文化的引進。
由于商品經濟發達,漸漸地,我們能夠在宋朝的大街小巷中見到種種來自國外的珍奇物件。
兩個不同國度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其意義也體現在此處。
對于宋朝自己來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外交使臣管理體系,也是相當重要且必要的工作。
宋朝朝廷在中央設置了專門管理外交工作的機構,其性質和職能與我們今天的中央外交部十分相似。外交機構當中的官員,他們需要處理的工作也很多。
他們需要接待外來使臣,需要登記對方的信息,也需要查看對方是否符合訪問中國的資質,兩國的利益往來和合作溝通,也是他們需要密切關注的工作。
如果遇到多個國家的使臣共同訪問宋朝的局面,外交機構的官員會提前了解這些使臣的地位和官職。
他們會根據地位的高低和官職的大小,給前來訪問的使臣進行排序。
在整個外交機構中,每一個人都會負責親自的接待工作,地位越高的使臣,負責接待他的官員官職也越高,從外交關系中,中國封建社會的本質也完全暴露了出來。
無論是在本國的政治體系里,還是在對外的態度上,封建統治階級都非常重視階級分化和地位高低。人必須分三六九等,這就是封建社會的本質。
有時候,這些接待人員會在港口等地方親自接待使者。
也有時候,他們會受到中央朝廷的任命,直接去往不同的國家,陪同當地的使者回到中國。
這也是外交禮節當中的一部分,彰顯著宋朝統治階級無比宣揚的大國風范。
外交接待者前往世界各國之時,他的身邊還必須陪同一個專門的護送人員,以此來彰顯宋朝對外交事務的重視。
到達通商口岸等地方以后,當地的官員會首先檢查這些外交使者是否具備訪問中國的條件。
他們在提出申請之時,宋朝朝廷會頒發一種類似資格證書的資質。
只有拿到資格證,他們才能夠公平與中國的商人進行貿易往來,也才有機會親自面見皇帝。沒有資格證,他們會被視為偷渡者,絕不能自由進入宋朝的邊境線。
因為需要確認每一位使者的身份,所以身份信息的注冊和登記在冊更是顯得尤為重要。
每一位首次來到宋朝的使者,都需要事無巨細地接受查問,把自己的信息一五一十地告知主管官員。只有對方確認信息登記完成之后,通往宋朝的大門才會徹底開啟。
由此可見,宋朝的整個外交管理體系相當完善和成熟。
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體系還在不斷創新,也體現了宋朝政治家們的智慧。
中央地方,設置機構
前文我們提到,宋朝朝廷會在中央設置類似于今天外交部的機構,這個機構的名字叫做鴻運宮。
它是外交工作的中樞機構,所有工作都需要來到這里匯總,在鴻運宮工作的官員,是國家外交領域的掌控者。
他們需要對一切外交工作負責,也需要統籌規劃各項工作安排。
在地方行政單位中,州和縣會設置專門的外交機關,或者說外交部門,負責地方行政單位的外交事項。
只有受到中央朝廷的許可和授權,他們才能夠直接接待前來訪問的使者。如若不然,他們則需要將情況如實匯報給上級部門,也就是鴻運宮。
層層管理和層層監督的體系,具有相當強大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由于宋朝商品經濟發達,東南沿海城市還會成立專門的航運公司,負責商業貿易部門的交往內容。
航運公司歸地方行政單位直接管轄,但是其工作的最終解釋權還是歸中央朝廷所有。
結語:
只有重視外交的國家,只有保持開放和包容態度的國家,才能夠緊跟世界的發展潮流,在各國共同進步的局面中,屹立于不敗之地。
宋朝通過海上貿易和對外文化交流,擴大自己的國力優勢,以此來彌補軍事上的劣勢和不足,這是相當明智的選擇。
科學且全面的外交管理體系,也推動著宋朝外交工作的發展。
參考資料:
《宋史》
《宋刑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