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居安思危,時刻保持憂患意識,這是老祖宗用生活經驗得出的智慧。
保持憂患意識的其中一項具體表現就是,在糧食豐收的年歲里,時刻謹記災荒年間的種種災難,做好糧食儲存。
通過倉儲制度,減少未來可能會發生的種種隱患與問題,提前為即將到來的風險做好應對準備。
在宋朝時期,倉儲制度發展到了一個巔峰。
它幾乎遍布全國,有著不同的種類,也有著各種各樣的管理和運行方式,更有著鮮明的特色。
倉儲制度最主要的一個功能是救災,除了救災之外,在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的背景下,它也會擁有其他的功能,在社會發展的其他方面作出貢獻。
倉儲制度究竟有哪些風格鮮明的特征?它又有著怎樣的種類和管理方式?
倉儲制度,功能繁多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書籍《禮記》當中,曾經記載過這樣一段話:“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
一個國家的種種資源儲存,如果沒有辦法應對九年的民眾需求,那這就是嚴重的發展不足問題。
如果沒有辦法應對六年的積累需求,情況便到了相對緊急的地步,如果連三年的儲蓄量都沒有,那么這個國家或許沒有辦法稱之為國家。
時刻做好倉儲準備,并且不斷往倉庫當中添加儲備量,隨著時間的拉長,國家的安穩程度也會增加。
即使是民間發生了種種可怕的干旱或者洪水災害,國家也能及時為老百姓的生活做出保障,大家不至于陷入危險的境地。
孟子也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可見中國的傳統文化告訴我們,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及時做好應對風險的準備,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各個封建王朝推行的倉儲制度,就是這樣的典型。
在宋朝時期,國家在漢唐兩個朝代的基礎之上,不斷進行創新和發展,推出了風格獨特又與時俱進的新的倉儲制度。
眾所周知,農業生產在技術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也極強。
人類沒有辦法左右老天爺的意志,也沒有辦法控制自然災害,當意外發生時,人們只能做到補救,而沒有辦法精準預防。
在民間的糧食量因為農業生產問題而不斷下降時,國家能夠拿出因倉儲制度而保存的糧食,便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重建老百姓對于政府的信任。
不管是上層統治階級還是底層的群眾,大家都非常重視倉儲制度,整個宋朝,倉儲制度也在全民的關注中迎來不斷的發展。
宋代的倉儲制度,也呈現出四大鮮明的特征。
第一點,就是它的功能性非常強。
除了最主要的功能救災之外,倉儲制度還能夠調節市場物價,對交易市場實行宏觀調控,保證人民群眾的基本購買力和消費水平。
先來說說救災,宋朝是自然災害相對頻發的朝代,種種氣候災害,讓人防不勝防。
洪水能夠淹沒農田,使農民栽種的莊稼毀于一旦。
大旱又會讓農作物缺少水資源,從而導致糧食產量急劇下降,這兩種常見的氣象災害,給農業生產活動造成了極重的威脅。
遇到災害,老百姓的防災救災意識不夠,糧食產量便會迎來急劇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已經無法做到自給自足的標準,就連溫飽,都成了底層百姓的奢望。
國家存放在倉儲當中的糧食,此時便能夠派上用場,有些城市的義倉,會免費向大眾公開,每天定時定量的向屬地范圍內的老百姓發放糧食。
這些糧食有可能是一個饅頭,有可能是一碗粥,在關鍵時刻,它們能夠救命。
除此之外,穩定物價也是倉儲的一大功能。
在自然災害結束之后,或者是因為一些人為原因導致的產量下降問題發生后,市場物價總會發生波動。
供不應求,許多物品便會變得千金難求,商品價格持續上漲,老百姓購買力下降,生活基本水準無法保障。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國家往往會拿出倉儲之物,平衡供需關系,從而帶來物價平衡。
另外,倉儲還能夠調節市場秩序。它能夠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一種方式,穩定市場規律,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至于第二大特點,那就是全國性。
宋朝的倉儲幾乎遍布全國,中央朝廷推出的倉儲制度也在全國范圍內適用。
惠民倉,它就是宋朝倉儲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全國性倉儲,能夠廣泛調動全國各地資源,為民眾生活提供保障。
北宋時期,全國性倉儲數量較多,南宋時期,倉儲則以地方性為特色,這一特點也迎來了轉變。
官府和老百姓合作,或者與民間商人合作,共同運作倉儲,這同樣也是一大特色。
官方政府具有權威性,能夠帶頭挑起這個重擔,做出籌建倉儲的種種準備。
而民間的商人或者商業組織具有極強的靈活性,也擁有專業的技能,他們能夠根據地方特色,以更為合理和科學的方式來運作倉儲,使之發揮最大的效用與價值。
官方民眾共同合作,這樣新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在北宋時期已經初見端倪。
至于最后一大特色,也代表了倉儲制度的本質,那就是低償或者無償。
在災荒年代或者市場物價波動劇烈的時期,倉儲往往會以較低的價格或者完全免費的方式,面向群眾開放。
老百姓們能夠以極低的成本獲得同等的生活保障,社會矛盾自然會有所減輕。
所以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所倡導的政治秩序,在封建時代,一切制度和舉措都帶著明顯的政治性色彩。
種類繁多,各顯神通
宋朝的倉儲制度有著眾多種類,每一種都各有其長處和功能。
總的來看,宋朝有三種倉儲形式,其影響和作用最為顯著。
第一種就是義倉,這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公益性質的倉儲,它所提供的一切開放物資,都以免費的方式進行。
義倉的興起并不在宋朝,而是在隋唐時期。
唐太宗李世民對于義倉的建設尤為重視,他一直秉持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充分尊重和保障民間百姓的生活權利。
推動義倉發展,就是他的具體舉措。
在百姓生活遇到難以逾越的難關時,統治階級一力倡導的義倉便能夠完全發揮作用,拯救萬民于水火之中。
但是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后,認為義倉對國家財政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出于恢復經濟發展能力的目的考慮,他下令廢除義倉。
這樣的舉動自然會引起民間輿論的波動,于是后來的統治者又恢復義倉,并且重新恢復其公益和救助性功能。
義倉經歷起起伏伏,在整個宋朝迎來了轉折性和坎坷性的發展。
第二種功能顯著的倉儲類型,就是舉子倉。
顧名思義,它與整個宋朝的科舉考試制度有著很大的關系。
宋朝不乏寒門子弟,他們家庭經濟困難,一步步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常人無法想象的艱難險阻。
讀書需要成本,也會產生極大的經濟開銷,不管是書籍本身,還是筆墨紙硯,每一項都需要花錢。
舉子倉的存在,就是給這些寒門子弟提供一個讀書的機會。
他們能夠從這里獲得經濟保障,在相對穩定的環境當中繼續學習,不至于因為經濟現實而放棄了學習和成才的道路。
它的性質,其實和我們今天社會當中的種種助學貸款非常相似。
學子因為自身經濟困難問題,可以主動向貸款基金會或者政府相關單位提出申請,由國家來保障他們繼續接受教育的權利。
從人才培養和國家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非常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倉儲類型。
它能夠讓寒門學子得到更為平等的學習機會,不至于埋沒人才。
不少通過舉子倉救助的學子,后來甚至能一步步成長為國之棟梁。
這是一項具有長遠發展意義的事業,是宋朝倉儲類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部分。
第三種倉儲類型,名字叫做社倉,它是由老百姓自發推動并建立的倉儲。
官方政府為了防患于未然,會引導老百姓在糧食收成相對充裕的年歲,主動拿出一部分存糧,放在倉儲之中。
倉儲的管理權歸老百姓自己所有,等到災荒年代,他們就能夠打開倉儲,獲得救助。
這樣一種形式,與我們今天社會中的社區民眾基金會非常相似。
社區基金會往往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眾需要提前做好儲備意識。等到真正需要時,它就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這三種倉儲類型,代表了整個宋朝最有意義的三種倉儲功能和效用。它們的存在,幾乎貫穿了整個宋朝的始末。
利弊影響,各有分析
毫無疑問,倉儲制度是一項對社會發展十分有利的制度。
它能夠在緊急關頭,保障老百姓最后的生存空間,不管是救災賑災還是調節物價,又或者是給予老百姓一定數量的經濟補償和援助,這些功能,都是朝廷關注民生的體現。
老百姓感受到了朝廷對自己的關注與照顧,自然會擁護統治階級的政治秩序。
于是整個社會的秩序都井然有序,政治內部環境也相對安穩。
但是倉儲制度的弊端,同樣也不容忽視。
不管是在救災賑災的過程中,還是在倉儲日常管理的過程中,部分心術不正的官員,都容易因為缺乏監督而腐敗心理。
尤其是在官方與民間合作的倉儲形式里,他們能夠利用信息差和時間差,大肆壓榨與剝削平民,中飽私囊。向民眾發放物資時,他們又會層層盤剝,令人厭惡。
宋朝官僚體系中出現的嚴重腐敗問題,也與倉儲制度有著很大的關系。
結語:
總的來說,宋朝的倉儲制度算得上一項利國利民的制度。
它擁有許多方面的功能與作用,是朝廷保障民生與緩和民眾矛盾的重要手段。
官民合作的新型經濟發展形式,也在這一時期的實踐過程中得到了驗證,并為后世發展提供借鑒。
參考資料:
《宋史》
《禮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