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3月26日,印度外長蘇杰生在一次公開講話中罕見地對中國釋放緩和信號,承認2020年的加勒萬河谷沖突“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并強調中印兩國應“在不發生沖突的前提下”解決分歧。這一表態被外界視為印度官方對當年挑釁行為的間接認錯,也標志著中印關系在經歷多年緊張后,可能迎來新的轉機。
我們先回顧一下加勒萬沖突,2020年6月15日,印度軍隊違背雙方協議,悍然越線挑釁,在加勒萬河谷地區襲擊中國邊防部隊,導致激烈沖突。在這場較量中,解放軍英勇反擊,印度軍隊不僅未能占到便宜,反而付出了慘重代價。此后,印度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莫迪政府借機大肆炒作“中國威脅”,并在經貿、外交等領域對華采取強硬措施,包括封禁中國APP、限制中企投資等。
然而,5年過去,印度終于意識到,單方面的挑釁不僅未能改變邊境現狀,反而讓自身陷入孤立。顯然,解決邊境問題不是靠誰不講理就能夠得寸進尺,印度的那套策略根本就不靈。2024年底,中印雙方經過多輪談判,最終達成6點共識,同意恢復邊境穩定,并撤回至沖突前的位置。這一突破性進展表明,印度不得不面對現實:軍事冒險主義無法解決問題,而與中國對抗只會損害自身利益。
但問題是蘇杰生的表態:是真心悔改還是權宜之計?蘇杰生此次表態,無疑是印度官方對過去錯誤政策的一次反思。他強調,中印關系需要“穩定”和“可預測性”,并承認邊境和平是兩國關系發展的基石。這種措辭與印度過去幾年的強硬立場形成鮮明對比,似乎表明印度政府終于認識到,與中國對抗得不償失。如果這真是印度方面現在和未來的態度,那顯然有利于中印兩國關系的向好發展。
但外界仍對印度的誠意存疑。一方面,印度長期奉行“騎墻外交”,既想從美國獲取戰略支持,又希望與中國保持經濟合作。尤其在特朗普政府宣布對印度加征關稅后,印度對華態度明顯軟化,顯示出其外交政策的功利性。另一方面,印度國內仍有強大的反華勢力,莫迪政府是否能夠長期堅持對華緩和政策,仍是一個未知數。這種懷疑也不得不讓我們定睛多看看印度,對印度能否從根本上認識到錯誤。
中印關系的未來:能否實現“龍象共舞”?中國外長王毅曾提出“龍象共舞”的愿景,強調中印兩國應相互支持而非相互消耗。從現實角度看,中印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在經貿、氣候治理、全球供應鏈等領域有廣泛的合作空間。印度若真心希望改善對華關系,至少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1. 遵守邊境協議,避免反復挑釁。2024年達成的6點共識為邊境穩定奠定了基礎,但印度必須長期遵守,而非像過去一樣出爾反爾。
2.減少對華經濟限制。近年來,印度以“國家安全”為由打壓中企,但事實上,印度制造業仍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若印度希望深化合作,就應停止歧視性政策。
3.擺脫美國的戰略綁架。印度在“四方機制”(QUAD)中的角色使其對華政策受制于美國。若印度真心尋求對華穩定關系,就需減少對美依賴,保持外交自主性。
因此:印度的選擇將決定中印關系的走向!蘇杰生的表態無疑是一個積極信號,但印度是否能夠言行一致,仍需觀察。如果印度能夠長期執行這一政策,中印關系有望重回正軌,甚至實現更高水平的合作。反之,若印度再次搖擺不定,甚至重蹈覆轍,邊境局勢仍可能再度緊張。那么這樣印度才可能迎來邊界上的穩定,同時也不會再讓印度將重兵部署在邊界上。
對中國而言,保持戰略定力至關重要。一方面,應繼續推動邊境問題的和平解決;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印度的反復性,確保自身利益不受損害。中國現在有充足的戰略定力,無論印度采取何種方式,中國都能有效應對。正如王毅所言,中印關系的未來取決于雙方能否“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成就”。若印度真能放下傲慢與偏見,中印“龍象共舞”的愿景或許不再遙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