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基金圈發生了兩起重大人事變動,可謂“有人歡喜有人憂”。中泰資管姜誠十年磨劍,終登副總經理之位;而同樣奮斗了十年之久的中銀基金周毅卻在同一天清倉式卸任旗下所有基金產品,黯然離任。
圖片來源:中泰資管官網、中銀基金部分產品公告
兩位同樣擁有十年左右資歷、業績表現優異的基金經理,一個在“券商系”權益投資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一個在“銀行系”固收業務的束縛下憾然退場。姜誠與周毅的命運殊途,恰似兩家公司機制生態的微觀寫照。
中泰資管“投研賦權”成就姜誠升遷
姜誠,曾任國泰君安資管公司總部研究員、投資經理,安信基金研究部副總經理、基金投資部總經理。2016年4月,加入中泰資管,歷任機構投資部總經理、基金業務部總經理(期間曾兼任研究部總經理)、權益公募投資部總經理,現任中泰資管副總經理兼權益公募投資部總經理。
圖片中人物系 中泰資管副總經理兼權益公募投資部總經理 姜誠
“價值投資是一場孤獨的長跑”,姜誠的這一投資理念已成為其鮮明標識。這位清華大學金融學學士、上海財經大學碩士,自2016年加入中泰資管后,便以“深度價值”風格在業內獨樹一幟。當同行追逐創業板的高光時刻,他蹲守在化工龍頭的年報堆里研究;當AI概念引發市場狂熱之際,他卻在雪球默默寫下《當組合缺AI時,我們如何能保持淡定?》的千字長文,強調“買企業的余生而非青春”。
數據或是最好的證言。截至3月26日,姜誠在管6只基金(A、C份額合并計算),合計管理規模為135.80億元,占公司非貨幣資產管理規模比重超過35%,占權益型基金管理規模比重超過76%,是中泰資管當之無愧的“頂梁柱”。而姜誠也不負所望,其管理的6只基金均實現正收益,其中,中泰星元價值優選基金,自成立以來累計回報達167%,年化回報16.84%,而這背后,是他對“安全邊際”近乎偏執的追求:淡化擇時、逆向布局、專注龍頭企業。
圖片為姜誠歷任產品收益及排名情況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機構之家
然而,姜誠的十年并非坦途。2023年其重倉持有的萬科、保利發展受地產行業周期影響,投資組合凈值一度回撤,全年虧損超9.7億元,而中泰資管給予姜誠充分的信任,即便在2024年遭遇內部架構調整和贖回風波,仍然給予其“三年不考核短期排名”的寬容。得益于這份信任,姜誠團隊在2024年成功捕獲到被市場低估的軍工材料龍頭,單一個股貢獻基金凈值12%的漲幅,不僅收復失地,更驗證了價值投資的生命力。
在資管行業普遍追逐短期排名的浮躁氛圍中,姜誠這種看似“迂腐”的堅持,在中泰資管找到生存土壤。中泰資管賦予他充分的決策權,允許其構建“類私募”的投研體系,投資團隊不以戰勝業績比較基準為勝利,而將追求絕對收益作為業務核心價值。董事長黃文卿曾明確指出,“排名的KPI是朝著相對收益去的,但公司的目的是幫客戶賺錢,二者之間并不完全一致”。
這種“反KPI”的考核革命,不僅成就了姜誠的專業堅守,也重新定義著中泰資管的行業坐標。截至2024年末,中泰資管股票型與混合型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合計177.97億元,在所有券商資管中排名第二。打開公司官網,映入眼簾的是“中泰資管累計服務客戶數量突破1012.20萬,為客戶創造收益超過851.64億元” ,中泰資管“做投資路上的好朋友”在此刻得以具象化。
姜誠的晉升軌跡,恰是中泰資管“績優則仕”人才哲學的鮮活注腳。從機構投資部總經理到權益公募掌門人,再到分管投研的副總,姜誠每一次職級躍升都踏在凈值的年輪上。2024年4月提拔固收悍將史少杰為副總經理,2025年3月再擢升姜誠,至此,中泰資管高管層形成權益與固收雙輪驅動的專業格局,這家2014年成立的券商系資管,正以投研為核心打造另類成長樣本。
固守名將周毅離任中銀基金
并非所有的“績而優則仕”,與姜誠的晉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銀基金周毅的退場。這位曾掌管超近千億規模的固收名將,在中銀基金的十年,恰似一場與體制的漫長博弈。
周毅,曾任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職員,廣東南粵銀行債券交易員。2015年加入中銀基金,曾任固定收益研究員、中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資產管理部投資經理。2018年執掌中銀安心回報基金時,獨創的“利率債波段+高等級信用債底倉”策略,在債市牛熊轉換中斬獲35.33%的累計回報。2023年管理的中銀中短債基金規模突破74億,成為銀行理財替代的標桿產品。
圖片中人物系 中銀基金固收基金經理 周毅
此次卸任前,周毅管理的8只基金(A、C份額合并計算)總規模達236.53億元,產品線覆蓋貨幣市場基金、混合一級債基及純債基金等多個投資品種。與姜誠一樣,周毅管理的所有產品均實現正收益,其中,中銀匯享債券型基金在其任職期間累計回報率達22.91%,中銀安享債券型基金年度回報率高達4.8%,展現出優異的投資能力。
圖片為周毅歷任產品收益及排名情況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機構之家
這位管理規模超200億元的固收老將,其投資業績以穩健見長。然而,3月26日突然清倉式卸任包括中銀信用增利(LOF)、中銀安享債券等在內的8只基金,離任緣由公告中僅以“個人原因”寥寥帶過。
與此同時,機構之家發現,在中銀基金官網上周毅已不在債券基金經理名單之列。這是否意味著,現已離任的周毅已經在辦離職或已經離職?
圖片來源于:公司官網
中銀基金的基因里有著鮮明的“銀行烙印”。作為國內首批成立的銀行系公募基金,中銀基金坐擁中國銀行與貝萊德兩大股東背書,截至2024年末,中銀基金公募資產管理規模6183.82億元,其中貨幣基金管理規模高達3023.70億元,呈現出鮮明的“貨幣依賴”特征。同其他銀行系公募一樣,股東方資源依賴,機構投資者持倉高度集中,據機構之家統計,中銀基金旗下56只基金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均達到或接近100%。
圖片系中銀基金旗下公募基金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
數據來源:Wind
盡管依托股東方的資源優勢,中銀基金并沒能實現預期突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漸失鋒芒。2019年中銀基金以2237.66億元債基管理規模,穩居行業首位,之后逐漸下滑,2024年底已經滑落至行業第九。與此同時,2020-2024年間,中銀基金新發基金數量與規模連續四年萎縮,昔日比肩的華夏基金、南方基金等機構管理規模早已突破萬億,而在過去四年間,中銀基金管理規模僅增長了73%。
圖片系中銀基金新發基金數量的規模(2020-2024年)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不僅在基金規模上深度依托股東資源,公司整體人事架構亦烙刻著深刻的銀行系印記。現任董事長章硯此前擔任中國銀行金融市場總部總經理、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部負責人,執行總裁張家文曾任中國銀行蘇州分行副行長。從執行總裁到三位副總經理均具備中國銀行從業經歷,高管團隊中8位成員有半數皆出身中行體系。
圖片來源:Wind
值得一提的是,中銀基金高管團隊在投研條線配置呈現特殊圖景,其中一位是權益投資總監李建,曾先后任職于深圳市有色金屬財務有限公司研究部、聯合證券上海總部、恒泰證券以及上海遠東證券等機構。本應是投資領域的領軍者,李建管理成績單卻是一言難盡,近兩年陷入“虧損便卸任”循環。
其中,管理的中銀興利穩健回報靈活配置混合和中銀順澤回報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年化回報率分別為-12.79%、-4.28%,更具戲劇性的是,這位以債券投資見長的基金經理,在轉型管理偏股及股債平衡型基金,導致中銀順興回報一年持有期混合與中銀雙息回報混合基金任職回報跌破-20%隘口。截至目前,李建僅執掌3只基金,33.47億元的管理規模,規模與業績較周毅相差懸殊。
圖片為李建歷任產品收益及排名情況
圖片來源:同花順iFinD、機構之家
另一位核心成員為外匯管理局背景的邢科,于2021年“空降”中銀基金擔任固收投資總監,目前尚未獨立管理基金產品。而正是權益與固收兩大投資總監肩負著中銀基金核心決策重任,在投資決策委員會分別擔任執行委員及委員。
圖片來源:《中銀淳利三個月持有期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招募說明書》
在中銀基金長達十年的職業生涯中,周毅始終保持著優異的投資業績,然而最終仍難逃體制的束縛。周毅離任,不過是中銀基金人才失血的最新注腳——自2023年以來已有10位基金經理相繼離職,其中不乏吳印、王偉等資深投資老將。
核心投研團隊的離職,又進一步削弱了中銀基金的投資管理能力。截至3月26日,中銀基金旗下35只基金規模不足5000萬元,占公司基金總數的21.6%。這種“迷你化”趨勢加劇清盤風險。面對業績下滑與贖回壓力,中銀基金不得不頻繁修改基金合同,以延長存續期的“保殼”策略維系賬面的“體面”。
3月26日的黃昏,陸家嘴的玻璃幕墻映照著兩位基金經理的背影。姜誠走向中泰資管的高層會議室,周毅消失在CBD的暮色中,兩個平行時空的基金經理完成命運的交錯。這場看似個人際遇的悲喜劇目,實則是兩家公司分化的生動隱喻。基金行業的潮水依舊奔涌,下一個十年,誰又將站在浪尖,誰會被拍入海底?答案,或許早已寫在今日的選擇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