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拿劉備與曹操、孫權(quán)的武功戰(zhàn)績來比較,比較的結(jié)果,基本是身長七尺五寸、雙手過膝的劉備第一,其貌不足以雄遠國的曹操第二,長上短下碧眼紫髯的孫權(quán)最弱。
曹操比劉備大六歲,劉備比孫權(quán)大二十一歲,按年齡算,曹操是老大,他跟劉備比孫權(quán)大一輩才合理,但孫權(quán)又是劉備的二大舅哥,僅從這樁婚事就能看得出來,孫權(quán)其實是很怕劉備的——但凡有一點辦法,孫權(quán)也不能將二十出頭的親妹妹嫁給年僅五十的“劉大叔”。
連《三國志》也說孫權(quán)嫁妹基本是和親:“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雷緒率部曲數(shù)萬口稽顙(下跪磕頭,歸順)。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quán)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quán),綢繆恩紀。”
劉備敢輕車簡從去見孫權(quán),孫權(quán)卻不敢去荊州“串親”,全沒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
江湖中常說“拳出少壯棍怕老郎”,孫權(quán)年輕力壯,他三四十歲當打之年,卻一直被五六十歲的老頭子劉備孫權(quán)壓著,偷取荊州后,孫權(quán)一方面向曹操曹丕父子稽顙稱臣受封,另一方面又兩次向劉備求和。
孫權(quán)兩次向劉備求和,在《三國志》先主傳和吳主傳中均有記載,孫劉聯(lián)盟不是諸葛亮執(zhí)政后才回復的:“先主忿孫權(quán)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quán)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夷陵之戰(zhàn)后)孫權(quán)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
孫權(quán)懼怕劉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夷陵之火尚未熄滅,曹丕就出手了:“權(quán)外讬事魏,而誠心不款,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孫權(quán)肯放下尊嚴向曹操劉備低頭,是不是實力不濟很難說,但他為了保全利益而舍棄臉皮,卻是毋庸置疑:曹操是奸雄,劉備是梟雄,孫權(quán)就是個奸商。
《三國志》給曹劉孫三巨頭做本紀列傳的第一句介紹很有意思:“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后;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后也;孫權(quán)字仲謀。”
陳壽雖然是吃著曹(司馬)家的飯寫成的《三國志》,但對劉備還是保持了一定的尊重:“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陳壽說劉備趕不上曹操,但仍然百折不撓、不可能屈居人下,卻對孫權(quán)發(fā)出了毒舌詛咒:“性多嫌忌,果于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于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其后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陳壽這一大堆話,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斷子絕孫。”
《三國志》對孫權(quán)的評價極低,所以我們即使不看《三國演義》而只看《三國志》,也會發(fā)現(xiàn)“手格猛獸”的“打虎英雄”孫權(quán),個人武力值也遠不及曹操、劉備,這個江東杰瑞,只能算一個日本幕府將軍的弟弟。
按照古人修史的慣例,只有身高出眾的人才會留下具體數(shù)字,曹操孫權(quán)身高不詳,那就是不算太高,如果他們有七尺七寸或八尺余,陳壽是不能不寫的。
曹操和劉備的武功,在《三國志》和相關史料中均有記載:曹操行刺張讓被發(fā)現(xiàn),揮舞著手戟殺出重圍并跳墻逃脫,劉備更是以“有武勇”而聞名。
曹操和劉備一開始都只能算基層軍官,要是按所帶兵力來衡量,曹操兵力最少的時候,也就是個加強營營長——曹操因為兵太少,就跟夏侯惇等“眾兄弟”代揚州去募兵,揚州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給了他四千人,結(jié)果剛走到龍亢(縣,似乎就是今天的含山縣)就開始嘩變,“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shù)十人”,最后只有五百人跟著曹操走到了铚縣(這個縣現(xiàn)在不存在了,三國時期屬于譙郡),曹操東拼西湊,才弄了一千多人占領了河內(nèi)郡(不是越南首都,大致位置在今天的焦作市沁陽)。
曹操只有幾百上千人的時候,沖鋒陷陣也就是他和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哥兒幾個。
劉備更慘,他一開始連正規(guī)編制都沒有,他是跟關羽張飛帶著一幫混街頭的小弟組成“義兵”,也就是民兵去打黃巾軍,百戰(zhàn)余生才混了個縣保安司令,也就是個副縣級官職,手下連一千人都沒有。
因為兵微將寡,曹操劉備一開始都得親自拿刀槍劍戟上陣,所以曹操的“格虎大戟”和劉備的“顧應劍法”都很有名,而孫權(quán)這個“打虎英雄”,卻絕對名不副實。
孫權(quán)打虎跟武松打虎不是一回事——孫權(quán)是圍獵,不但他本人武裝到牙齒,身邊還有強弓勁弩保護,但即使有鎧甲利器在手,“孫權(quán)打虎”還是很兇險:“馬為虎所傷,權(quán)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孫權(quán)后來打老虎連馬也不敢騎了,他弄了一輛“射虎車”,也就是把自己裝在籠子里向外射箭,這就跟開著坦克打恐龍、坐著潛艇捕鯊魚一樣,靠的是裝備而不是個人能力。
前面咱們說孫權(quán)頂多也就能算一個日本幕府將軍的弟弟,這還真不是開玩笑,也不是嘲笑他碧眼紫髯不隨他爹,而是那位日本幕府將軍的名字改動一下,就完全符合孫權(quán)的性格。
孫權(quán)上長下短,是劉備親眼所見;孫權(quán)是紫胡子,張遼追他的時候也看見了。史書中小短腿紫胡子的孫權(quán),怎么看都是“非我族類”。
提到小短腿,看過《聰明的一休》的讀者諸君,肯定會記得那個比較搞笑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他是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將軍,明太祖朱元璋、建文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都知道這個人。
足利義滿還算不錯,不管老朱家誰當皇帝,他都進貢稱藩,朱高熾受封皇太子的時候,他也派人送過禮,據(jù)說“活蒸倭寇”,就是他干的。
不管足利義滿有沒有親自下令把明朝抓獲的倭寇上鍋蒸熟扔掉,孫權(quán)的品性,都可以叫做“逐利義缺”:為了拉攏劉備,不惜讓妹妹嫩草喂老牛;偷襲荊州殺害關羽后,還兩次向“妹夫”求和,同時又上表“勸進”曹操代漢。
孫權(quán)眼里只有利益沒有忠義,說他“逐利義缺”一點都不冤枉,他這個“打虎英雄”也是浪得虛名:身邊有十個拿AK47的護衛(wèi),林黛玉也能“打虎”。
孫權(quán)既不講忠義,也不講親情,他甚至不如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司馬炎尚且能追封伯父世宗景皇帝,而孫權(quán)卻只追封大哥孫策為長沙桓王,而且沒有讓孫策的兒子孫紹繼承王位。
魏晉有風度,蜀漢有義氣,江東多杰瑞。在三國三巨頭中,有人隨著年齡的變化從喜歡劉備變成喜歡曹操,或者從喜歡劉備變成喜歡曹操,卻極少有人尊崇孫權(quán),這就給讀者諸君留下了比較有趣的問題:您是喜歡劉備還是喜歡曹操?大家都知道足利義滿比孫權(quán)小一千一百七十六歲(1358-182),說孫權(quán)是足利義滿的弟弟逐利義缺是否恰如其分?把孫權(quán)和曹操劉備關進一個屋子里決一死戰(zhàn),結(jié)果又會如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