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的那些事兒
清明將至,濕潤的空氣中氤氳著淡淡的哀愁,我的思緒也隨之飄回了老家六步溪。那里,長眠著我至愛的父母,封存著數不清的往昔歲月。
父親生于懷化羊角寨的偏遠山村,那里貧窮落后,交通閉塞,連綿的大山宛如枷鎖,將黯淡艱苦的日子緊緊鎖住。中年時,父親痛失妻子與二十多歲的兒女,生活瞬間被陰霾籠罩,不見一絲曙光。母親同樣命運多舛,十幾歲時懷著對未來的憧憬嫁到六步溪,卻遭遇丈夫被老虎奪去生命的慘禍,從此,她獨自挑起生活的重擔,含辛茹苦地拉扯一兒一女,用柔弱的身軀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小小的晴空。奇妙的緣分在熱心腸的老阿婆的牽線下悄然降臨,父親與母親走到了一起,隨后有了我們四兄弟,生活也由此重新燃起了煙火的溫度。
初入生產隊,身為入贅女婿的父親飽受冷眼與排擠。然而,他憑借著為人的實誠和做事的靠譜,逐漸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先后被推選為記工員和倉庫保管員。擔任記工員時,他每日總是最早抵達生產隊,一絲不茍地記錄出勤和工作量,賬目清晰準確,毫無差錯;成為倉庫保管后,再繁雜的賬冊在他手中都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天還未亮,他便出門勞作,隊里最苦最累的活兒,他總是毫不猶豫地沖在最前面。插秧時,他手腳敏捷,動作嫻熟;搬運木材時,他不惜力氣,咬牙堅持;挑糞的擔子,也總是比旁人的更重。忙碌一天后,當別人都已休憩,他卻還要奔赴十里外的山上守護莊稼,抵御野豬的侵襲,只為多掙些工分,為家人換取更多維持生計的糧食。寒來暑往,父親憑借著辛勤的汗水與不懈的堅持,不僅贏得了眾人的尊重,還當上了生產隊隊長。
童年的記憶里,家境貧寒,生活艱難。每日的主食是粗糙難以下咽的紅薯米飯,自家曬制的紅薯片便是最珍貴的零食。我們幾個孩子在村里上學,中午從未吃過飯,肚子常常餓得咕咕作響。腳上穿的鞋,是母親熬夜一針一線縫出來的,每逢雨雪天便滿心發愁,沒有套鞋,布鞋很快就會被浸濕,雙腳凍得生疼。一年到頭,只有大年初一才能換上新衣服,一件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縫縫補補后再傳給老三。居住的房子破舊漏風,遇上雨雪天氣,雨水直往屋內灌,廚房緊挨著豬圈,那股混合著豬糞味的氣息,即便如今回想起來,仍讓人心里泛起不適。但即便日子如此清苦,只要有父母在,家便是最溫暖的港灣。
責任制實施后,家中的生活逐漸有了起色。我至今仍清晰記得第一口吃白花花大米飯時,內心涌起的那份滿足與喜悅。那時,哥哥姐姐已經獨立成家,父母帶著我們三兄弟,生活依舊充滿艱辛。我們陸續上學,學費成了橫亙在家庭面前的巨大難題。為了湊齊學費,父親天不亮就出門干活,母親也整日忙里忙外想辦法。即便如此,錢還是遠遠不夠,父母只能硬著頭皮向親友借債。正是因為他們的堅持與付出,我才得以踏入大學校園,走出大山,開啟新的人生旅程。
父母雖沒什么文化,卻總是以實際行動和樸實的話語教導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兄弟姐妹之間要和睦相處,踏入社會后要努力學習本領,站穩腳跟,做事要秉持良心,辦事要講求公道,待人要真誠懇切。他們深知自己這一代人因沒讀書而吃盡苦頭,所以格外要求我們全力支持下一代讀書。如今,逢年過節時,我們幾家人歡聚一堂,和和美美,妯娌之間親如姐妹,是村里人人稱贊的和睦家庭。我們兄弟姐妹都安分守己,在各自的生活軌道上努力拼搏。姐姐幫在政法單位工作的兒子照料孩子,享受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老大在鄉里做木工,憑借精湛的手藝贏得好口碑;老三在家擔任支書,兢兢業業,盡責盡職;老四在長沙跑運輸,不辭辛勞地維持生計;我曾經在單位擔任領導,始終堅守公平正義的原則。我們的下一代,雖說沒有取得特別突出的成就,但都擁有專科以上學歷,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耕耘,努力奮進。
父母的一生充滿了艱辛與坎坷,半生都在與貧窮和命運頑強抗爭,幾乎沒過上幾天舒心的日子。在我的記憶中:農閑時,父親常常借著昏暗的燈光閱讀《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世界里,偶爾也會與老人們圍坐在一起打跑胡,在牌局的歡聲笑語中放松疲憊的身心,這為數不多的消遣,簡單而又充滿生活的情趣。后來,兒女們陸續成家立業,家里的條件逐漸好轉,好日子才剛剛開始,我滿心期待著父母能夠安享晚年,可命運卻如此殘酷,在我30歲那年,病魔無情地奪走了父親的生命,那些未曾來得及盡的孝道,成為我心中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母親雖不識字,但一生辛勤勞作,田間地頭總有她忙碌的身影,家里家外也被她操持得井井有條。長期過度的勞累,致使她身體每況愈下,到了晚年還患上了帶狀皰疹后遺癥,肩部常常遭受針刺般疼痛的折磨。父親走后,母親在縣城斷斷續續與我生活了十幾年,那些年里,我們兄弟四處尋醫問藥,竭盡全力想要緩解她的病痛,最終卻還是沒能挽留住她。
歲月匆匆,父母離去的身影漸遠,但他們的愛與教誨,深深植根我心。又是一年清明,細雨勾起無盡思念。身處廣州,無法回鄉至父母墓前,滿心皆是遺憾。他們的言傳身教,是我靈魂底色,幻化成生命里的光,從未缺席。
雖不能親臨祭掃,思念卻分毫未減。寫下此文緬懷,愿父母在另一個世界安好。未來,我會帶著這份溫暖堅定前行,傳承他們的精神,不負養育深情。
——曾來生 2025年3月27日 于廣州
作者簡介:曾來生,安化縣人民法院原黨組成員、副院長,在法院分管辦公室多年,多篇論文獲國家、省級獎;在湖南日報、人民法院報、法制日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湘源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